《1989-1994文学回忆录》
木心是谁我之前完全不了解,只因对中国人讲述的世界文学史好奇,又懒于去看刻板的教科书,买下了这两册本书。一位旅美作家花5年时间断续讲述,他对世界历史中其他作家作品的介绍、自己的思考,展现了他埋伏的文学脉络,我也随着他的角度快速撇了一眼文学史。
出现在书中的作品数量之巨,让原本将它当作阅读指南的我,越看越觉得无法一一读完。懊悔自己没有从学生时代就开始阅读,也只白感叹一句,以现代中国学生面临的考试竞争残酷,数理化之外,我偶尔看几本安徒生、大仲马、塞万提斯,就会被父母说“不务正业”。比如哲学这样的“无用之书”,现代高考前的学生是无心去看的,三四十年代的儿童还在家庭教育中启蒙,木心说得益于他家中的藏书丰厚,形成了他文学思想的底子。我现在坚定的认为找到一生最热爱的事情,必得要通过文学,这是条隐藏的捷径,历史中的卓越人物留下无数记录,描写他们趟过的荆棘与摘得的玫瑰。
耶稣、释迦摩尼和老子在临近的世纪诞生,发扬了宗教传播,而古希腊、古埃及和先秦百家争鸣的艺术辉煌时代,在世界地理几乎隔绝的情况下,差不多同时迸发,彷佛有种宿命论。木心的悲观主义精神有其现实来源:天才扎堆产生的时期已过去,艺术的高峰早已轮流在各国被人登顶。他生活的二十世纪,我们生活的二十一世纪,注定是“文化衰落期”,生而为艺术家的人是心酸的。一个90年代的西方笑话,电视是白痴灯笼,电视屏幕越来越大,孩子脑子越来越小。放到今天,把电视替换成手机,依然没毛病的通用。现实最是悲剧。
以人类试图去认知的对象按大小排序为,宇宙、地球、人,形成个人的不同维度观点,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这是非常木心式的人与万物的关系总结。古代的哲学家用理性思考去理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科学出现后,人类抓住这件利器去认识世界,试图总结事物背后的规律。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二律背反定律:双方根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木心非常推崇二律背反,书中这条规律时时出现在对各式主义的批判,它明确指出了人类依靠纯粹理性去认知世界有极限;联系物理学在20世纪发现的不确定性原理,即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的微观世界行为存在不确定性;我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人类只能在有限的维度内认知事物,客观世界根本无法被人类通过理性或科学完全理解。
读完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反而给我一种奇异的勇气,既然未解之谜不存在答案,每个人都在不确定性面前无知平等,那就尽情去按自己的方式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