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551-600
从8.5~9.27共54天,读了这50本书。
//
我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
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
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
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
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
//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551. 导读拉康,肖恩·霍默。 5.0
神仙拉康!想象界是一个认同与镜映的阶段,自我是一种想象与误认,它拒绝接受破碎与异化的真相。本体具有原初存在的缺失,它并非由某物或其自身所异化的,正是异化构成了主体。能指与所指具有根本性分裂,一个能指并不指涉一个所指,而是指向另一个能指,结构则由能指链构成。一旦出现象征符,一切事物都会按照象征符和象征界的法则而被规定和结构。主体与无意识也是在象征秩序中被构成的,并且是由语言所决定的。俄狄浦斯情结标志着从想象界到象征界的过渡。阳具是想象的,是缺位的能指,指向大他者(母亲)的欲望。父亲是一种象征,代表着超我与法则,把孩子引入了象征界。大他者的欲望对主体的超出构成了欲望,同时也会有剩余,即对象小a。对象小a是虚无,只有相对于其产生的欲望,它才成为某物。实在界是主体性与象征秩序中心的创伤性内核。
552.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5.0
很好,闻名不如一读。读完果然感觉中国文艺确实是外儒家而内释老。中国哲学特征还有意志论和功利色彩。道家哲学的第一阶段是杨朱的个人主义和逃避山林;第二阶段是老子的《道德经》,察觉并解释万物变化之规律,按规律来安排行动,化为己用;第三阶段是庄子,从一个超脱万物的“无”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就可以超越自己以外的世界。魏晋时,向秀—郭象的《庄子注》论道是“无”,万物生于无,天人合一,超乎形象。风流者,超越万物,弃彼任我。个人得失,非我所欲,所需者有情人生,所愿者世间玄机。无为即无心。之后,释老合流,总归是那一个无。
553. 沙之书,博尔赫斯。 5.0
太厉害啦。《另一个人》是庄生梦蝶似的故事;《乌尔里卡》,一场浪漫的梦;《事犹为了》,混沌世界与命运;《奇遇之夜》:时间和生命的浓烈而哀伤的关系;《沙之书》:时间空间的无垠;《阿韦利诺·阿雷东多》,男子汉的故事,“但告诫自己说男子汉不该想女人,尤其是没有女人的时候”。读博尔赫斯,总让我感觉自己不配写小说。
554. 倾城之恋,张爱玲。 5.0
太厉害了。《第一炉香》、《茉莉香片》有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风格。《心经》的现代性惊人,类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国现代作家里谁敢写这个题材?《倾城之恋》里被反复提到的荒原的现代性也接上了同时代西方现代文学的轨。《封锁》,类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韵味更深。《金锁记》,最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篇。
555. 你以为你是谁,艾丽丝·门罗。 5.0
一个女人的一生。写得太干净了,又沉痛。读的时候有种偷窥狂的奇妙快感。
556. 人间草木,汪曾祺。 5.0
心轻万事皆鸿毛,有时空望孤云高。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557. 我年轻时的朋友,艾丽丝·门罗。 5.0
好,每一篇都非常好。岁月的磨损,记忆的骗局,悔恨和改变,幻想与现实。纯粹的女性视角作品相比起来太少、太难得了。
“她说,我从来没有快乐过。人们总是这样说。人们做过重大的改变,却和想象中的变化不同。”《各不相同》里的这句话可作为本书总结。
《我年轻时的朋友》写了女性情欲。《五点》写情欲和孤独之不可忍受。《门斯特河》有点爱情博弈的味道,她的爱情幻想输给了可鄙现实。《抓住我,别让我走》,一个寡妇去找寻丈夫记忆之地,目睹另一场爱情博弈的故事——徒劳而无奈。《橘子和苹果》、《各不相同》、《哦,有什么好处?》和《假发时间》,浪漫的死亡,婚姻(爱情)的坟墓。《冰的照片》,关系的冷漠孤独。《善良与怜悯》,关于冷漠,爱与恨,原谅与告别,束缚与放纵的故事。
558. 葛饰北斋:超越巨浪。 5.0
神仙画册!葛饰北斋的蓝,是北极星的蓝。有生之年我一定要买一本来收藏。
559. 九故事,J·D·塞林格。 5.0
写了一堆垃圾评语,感觉是对这本小说的侮辱。这样囫囵吞枣的读书,不如不读。好小说怎么会是一天就能读懂的。不静下心来研究几天,是不能解释这本艺术品的美的。
560. 我们仨,杨绛。
购买三年, 5.0
终究阅毕。我今年二十,已经觉得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561. 沉重的肉身,刘小枫。 4.9
每次读刘小枫都能释怀一些长久的困惑,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没有答案的。思考人的在世问题,实在是太痛苦了。不过我确实是幼稚且浅薄。
562. 流言,张爱玲。 4.9
世人总愿意造神。然时过境迁,神总是要过时的。对付过时的神的方法呢,便是从他的对头里挑一个出来,使之成为新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左翼文学的神话灰飞烟灭,文坛神位空空荡荡。为了不寂寞,大家只好把张爱玲捧上神坛——一个曾经被唾弃多少次的作家。这个新神是高傲的,下不得地,就跟鲁迅一样。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如同鲁迅远非造神者的神像那样古朴高大,张爱玲也不过是凡人,一个平凡的女人。她带有一点自命不凡,然而她总归是孤独的。这份孤独驱使她做了一些不合本性的事,而这些事最终都流落到一个苍凉的结局。不要误解了她。她并非你认为的她。
563. 福柯,加里·古廷。 4.9
十分简洁,有点惊喜。福柯对文学的认识是结构主义式的,否认作者身份的唯一崇高性,认为作者是让语言展现自我的工具。福柯感兴趣的是对语言施加极端压力的写作,从而造成种种违规和越界体验。其政治学态度类加缪《反抗者》。福柯的考古学认为在一个既定领域内的任何既定时期,都存在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实质性限制。福柯也对观念历史的书写提出质疑:这种书写将历史看做文学式叙事,其情节将由人类的利害考虑统领,最终指向一个看似有意义的结局。然而这明显是一种误读,且忽视了历史表现连续性的错误假设。福柯式的系谱学就是对历史进行物质的、多重的、肉体的因果阐释,联系到尼采的权力意志。福柯对疯癫的研究提出道德作为现代权力统治工具,并质疑理性。规训的研究依然解释了现代权力运作方式。福柯的性史研究质疑了现代社会的性规范。
564. 印度神话,杨怡爽。 4.9
可看出中国神话受印度神话影响之深。举一例,金星之主为太白仙人,道家神话里则有太白金星。四大天王更是明显来源于天帝的八大天王。神猴哈奴曼不也是孙悟空的原型吗?中印的创世说极其相像,都是混沌如鸡子,轻者上为天,重者下为地。而洪水灭世说又简直与基督教的诺亚方舟一模一样。三大主神,梵天太昏,吡湿奴太伪,湿婆最真。湿婆的职能也最完美——艺术(舞蹈)与毁灭,艺术就是破坏!
565. Short Cuts, Raymond Carver. 4.8
Carver's short stories ought to be named fine writings, for its accurately used words, and without any extra rhetorics, therefore forming a style of cool. I like it. It remind me of Hemmingway. Moreover, the stories all concern about the normal people. Some may despite it, but I'd like to tell you: it's what we are short of indeed.
566. 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菊池良生。 4.8
欧洲史入门的好书。印象最深刻的两人,相继背叛施马尔卡尔登联盟和查理五世的莫里茨——明智光秀啊!还有强力王奥古斯特二世,简直是我的人生标杆。
567. 天真的歌,余光中。 4.8
书做得真漂亮。诗好,余光中译得也好。很久没读诗了。惊喜太多,摘抄也太多,这里记心动的第一首诗,真美:
万邦崩溃时
哈代
只留下一个人在犁田,
步伐缓慢而沉静,
蹒跚的老马头直点,
人马都似在梦境。
只有一缕烟而无火焰,
从成堆的茅草升起;
此景会一直延续不变,
纵朝代来来去去。
远处一少女和她情人
路过时情话悄然;
战争的历史会融入夜深,
他们的故事还未完。
568. 绝代双骄,古龙。 4.8
始终是像读一遍那么好看。
569. 彷徨,鲁迅。 4.8
较之《呐喊》,水平要高不少。主题便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祝福》是对希望的放逐;《在酒楼上》的吕炜甫是因革命的幻灭产生的彷徨、麻木与绝望;《孤独者》,最喜欢的一篇,浊世是容不得清白的人的;《伤逝》,并不喜欢,是对“娜拉出走后”的回答。
570. 野草,鲁迅。 4.8
近乎癔语。这是一颗心完整的语言。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571. 浮出历史地表,孟悦/戴锦华。 4.7
受拉康影响太大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更像是一种国家政治前途的焦虑的产物,女性同个人、民主、科学等其他词汇一样,成为缓解这种焦虑,象征性满足这种政治愿望的一个意识形态筹码。五四中的女作家大多还是“女儿”的形象,她们并无女性的自觉,有的只是非男性的个体认识。她们一面反抗男性他者的身份,一面成为出走后走投无路的娜拉——受苦后对家庭的眷恋更加强烈,同时在出走过程中还有因反抗父母产生的自责。之后丁玲等人的成就在于对肉体的发现。然而在男性社会里女性依旧面对着无路可走的境况,丁玲等人也就放弃女性话语,转向左翼政治,成为男性话语的附庸。此时女作家们(苏青、张爱玲)也意识到新女性这一角色的虚假成分,即张爱玲所云“绣在屏风上的鸟”。其实,这些女作家里面除了张爱玲,其余人的艺术成就差远了...
572. 怨女,张爱玲。 4.7
读得真累,心烦意乱。《小艾》写旧社会的多恨与少爱。《五四遗事》讽了一些人。《怨女》,对《金锁记》的改写,迫害对象从女儿变成了儿子,更确切地说是儿媳,震撼力度不如前本,内敛了不少,少了恨,多了怨,怨人生空空,人生如梦。《色,戒》,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两颗心空空荡荡,只有能填满,是什么都好。《相见欢》,《浮花浪蕊》,《同学少年都不贱》不喜欢。
573.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改变,陈平原。 4.7
好像从王德威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口号后,研究现代文学就不能不看看晚清。西方小说影响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在新小说家是政治学,在五四小说家是心理学。晚清的新小说家囿于翻译的无力,很难体会到西方小说的艺术美,更多的是学习小说修辞学(叙事模式)层面的东西。在叙事时间上,新小说并没有摆脱以情节为重的传统,大多使用线性叙事,倒叙和插叙的应用不易见到。即使有,也不过是做情节的陪衬。五四作家的贡献则在于,倒叙开始着眼于情绪,而非情节。因史传传统,新小说家的叙事角度从全知叙事转向限制叙事,但经常在越轴的边缘试探。五四作家对第一人称叙事的偏爱有目共睹,因为便于情感的宣泄。新小说的叙事结构重情节,五四小说重人物(实为心理)和环境(抒情诗)。五四作家对诗骚传统的"片面"突出促使小说打破以情节为重的藩篱。
574. 风雅宋,吴钩。 4.7
今人笔记体。这才算真正的闲书。早晚有一天我要把《武林旧事》、《梦梁录》和《东京梦华录》看完。
575. 形之素,赤木明登等。 4.6
外行看热闹。书用心地使用红、米黄、黑三项纯色,红配漆器,米黄配陶艺,黑配锻金。千百年过去,人早没了,而人使用的器还在,不觉得有点怅惘吗?78页的《隐蔽的圣玛利亚像》,真是高洁,真是美。
576. 千刃千眼,蜷川幸雄。 4.6
只看过《身毒丸》,还有部分《美狄亚》和《卡里古拉》的我,大概算不上是蜷川幸雄的剧迷吧。只是感慨。这才是艺术家。
只做了一条笔记,来自他和夫人真山知子的对话:
“不过,男人还真可怜。”
“……”
“你们如果没有梦想就活不下去对吧。想做什么就去做吧。”
577. 呐喊,鲁迅。 4.6
顶喜欢的是《故乡》一篇,同时探讨了麻木、回忆和希望。虽说李长之的论点“写乡村的都好,写城市的都不好”不全正确,不过还是很容易看出两种题材的艺术性的分野。鲁迅的小说有这么短吗?我以前竟没发觉。因短,而使得许多地方过于仓促,又或许是称为简练也好。《孔乙己》的速写能力确实强。讽刺不是不好,但我总喜欢在讽刺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所以《明天》也还不错。《阿Q正传》的长度终于能使鲁迅写出一个形象更复杂的人物了。最后一篇《社戏》承《故乡》,还是讲希望与绝望,这一篇的绝望意味更浓。因为鲁迅已然从现实退避到美化后的回忆中去了。其余的近乎灾难。
578. 朝花夕拾,鲁迅。 4.6
现实已经如此可鄙,只能逃避,逃避到一种虚无而美好的回忆中去。
579. 故事新编,鲁迅。 4.5
《铸剑》之前五篇打三星都显多,《铸剑》可有五星,其余四星。如序言所讲,前五篇太油了,这种讽刺,只是油滑,毫无艺术的韵味。有时简直是意气用事,搞不懂这是小说,还是杂文。《采薇》里的一句“为艺术而艺术”毁了全篇。不过《铸剑》的故事还是美极了,一种阴郁的美感。黑衣人是死与冷的眉间尺。《奔月》讲英雄世俗化。《出关》:迹生于鞋,然鞋并非是迹。世间之美,有几人懂得?《非攻》: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起死》倒是滑稽,讲的是幻想与现实之差,又或许是讽刺读书人的死脑筋。
580. 堕落·流放与王国,加缪。 4.5
4.5星,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堕落》、《不贞的妻子》的叙述者是典型的荒诞人形象,对日常的疏离、放逐感,为自由所累,西西弗式的搏斗。《不贞的妻子》让我想起了《白日美人》。《来客》,一个关于美好人性与阴暗现实的故事。《约拿》:艺术与现实的距离。其余几篇都不喜。
581. 三国演义,罗贯中。 4.5
多年后重读。深感慨未尝一败的赵云,实在完美,却一点儿不叫人生厌。以及甘宁。甘兴霸之死的描写太美了——“宁带箭而走,到于富池口,坐于大树之下而死。树上群鸦数百,围绕其尸。”小时候读到这段时便觉惊艳,从此念念不忘。
582. 七夜,博尔赫斯。 4.5
一般。我们生就是为了艺术,生就是为了记忆,生就是为了诗,或者也许生就是为了忘却。人之生命可以是几行诗,然而生命却是永恒的。他们生活在一句话,一个动作里,便不再细说。两个极美的词句:starladen sky(缀满星星的夜空),月亮是时间的镜子。
583. 弗兰妮与祖伊,J·D·塞林格。4.5
迷茫。
“我只知道我快疯了,”弗兰妮说,“我受够了自我,自我,自我。我的自我和所有人的自我。我受够了所有想去某个地方的人,想做出点成就的人,想讨人喜欢的人。真恶心——就是恶心,就是。我不管别人说什么。”
“他妈的,”他说,“这世界上还是有美妙的东西——我是说美妙的东西。我们都是白痴,才会这样钻牛角尖。不管是什么狗屁事,我们总是,总是,总是忘不了我们那点叫人作呕的、微不足道的自我。”
584.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 4.5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群体性的,人的自由选择导致其成为想成为的人,但自由选择的前提是对共同体的责任心,或者说人道主义。针对20世纪的废墟世界,对普遍的人性的巨大失落,萨特的存在主义再合适不过了。然而,我还是对加缪的存在主义更感兴趣一些。加缪的存在主义是个人性的,属于失落在日常生活中的荒诞人。它同样强调高度的道德自律,但主要是一种确认命运,却不听天由命的西西弗式的反抗精神。
585. 红高粱家族,莫言。 4.5
与莫言后来的小说相比,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用《檀香刑》的话来讲是“声音”),有种更响亮,清晰且热情的东西在里头。最大的特点应该是那股子激情,毕竟大多数描写那段时期的小说都透露着一股阴沉(或者悲壮),而《红高粱》则是以红(热情)、酒(激情)与荷尔蒙(爱情)为主色调。一扫阴霾。
586. 抽象的抒情,沈从文。4.4
一切都这么叫人难过。记读这本书时关于生命力、教育、文学、作家、人生、历史、真实的思考。
587. 导读阿伦特,西蒙·斯威夫特。 4.3
这本导读成功消解了我对阿伦特的朦胧好感(微笑)。阿伦特用“世界异化”等概念质疑现代主义的“叛逆”本质,即是否如他们所宣扬的那样与传统决裂。这算不得多么大的创见,因为答案是当然的。结构主义者可能永远不会赞同阿伦特关于共同体的概念。除zg外,大众、群体这一类词在当今已经是一个贬义词了。阿伦特认为现代社会中公共区域与私人区域的模糊区分,其结果是灾难性的。这把本应留给私人空间的对身体的约束(肉身欲望的满足)、完全属于私人的关注引入公共区域,而其一旦出现,便被直接简化成暴力。阿伦特把反犹主义的源头追溯到18、19世纪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她认为犹太人这一群体概念并非单由敌人创造,且其自身也主动变化去迎合之。这一观点与拉康、弗洛姆相似,但就本书所展现的关于纳粹、犹太主义的分析,阿伦特远不及另外二人精彩。
588. 西游记,吴承恩。 4.2
读过三遍。第一遍在小学竹床上,第二遍在高中凉席上,第三遍在大学小径上。西游记算是最早的公路小说吗?书可以分三段,至五指山伏法为一,叛逆精神达到巅峰;至六耳猕猴为二,悟空至此半归附法制内,也渐渐索然无味;至得正果为三,悟空已进了体制内。这段取西经之路,足可看出以天庭为代表的官僚机器的腐烂。能降住悟空的神仙大有人在,只不过埋没于众多平庸之辈之间(没错,我指的是托塔天王和四大天王)。悟空由道入释,不过是由一个腐败的官僚机器进入另一个。就算是里面的佛教思想,也大有矛盾之处。佛教云“扫地恐伤蝼蚁命”,悟空一路打杀了多少妖精,他们不见得都是有罪的,即便有罪,为何不能像下界神仙一样归化。凡是体制内的犯罪都不能算犯罪么?观音云“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不过说大话罢了。
589. 小说史,陈平原。 4.2
......没有我想象的详细论述,倒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
590. 反抗者,加缪。 4.1
受不了这种大谈印象,少谈逻辑的书,《西西弗神话》都比它有意思多了。另外,译者怎么这么多口语?
591. 感官王国,许苏葵。 4.0
与djf在咖啡馆度过的下午。这些电影倒是很对我的口味。
592. 对照记,张爱玲。 4.0
开头那82页的照片,才是本书的精华。其实文字,已经价值寥寥,且渗有幽幽的老去的孤独。
“人老了大都
是时间的奴隶,
被圈禁禁足。
它待我还好——
当然随时可以撕票。
一笑。”
593. 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村上春树。 3.9
爵士乐与摇滚乐的浪潮过后,谁该是继承者?我可欣赏不来空洞、毫无灵魂的泡沫电子乐。
594. 岩石堡风景,艾丽丝·门罗。 3.9
第一本对门罗完全无感的小说。
595. 近代的超克,竹内好。 3.8
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对作品的评点近乎印象,也没有具体的逻辑性分析。浪费我一晚上时间。比之前那本《从绝望开始》还差远了。书中间有一句文学离不开政治属性,不敢苟同。试举一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它与政治有何关系?当然,这并是说我支持为艺术而艺术。
596. 九月鹰飞,古龙。3.8
叶开,沈浪与楚留香到底有啥子区别...跟上官小仙比起来,丁灵琳真算得上是脑瓜子不太好使的花瓶。
597. 德国极简史,詹姆斯·霍斯。 3.8
蜻蜓点水式的PPT。
598. 安静的美国人,格雷厄姆·格林。 3.6
在一个沉闷的中秋夜晚,读完这本沉闷的书。真无聊。
599. 一九四九以后,王德威等。 3.4
大概是读过最无聊的一本文论,既不好,也不坏,只是无聊。
600. 恶棍列传,博尔赫斯。 3.0
实在是太普通了。只有《玫瑰角的汉子》和《双梦记及其他》值得一看。
-
Drug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2 23: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