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19:关于“心”
九月初过了25岁生日,从北京离开后无业的一年零四个月。离三月的最后一天拖着行李箱离开家已有半年,在不同城市间流转,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到了今天。25岁有什么不一样呢?从校园完全过渡到社会处在了人生分水岭的边缘,上周还跟闺蜜聊天说现在不像刚上大学那会儿精力充沛到能周转于各种社交聚会,也融于不了同龄人的婚后生活,是被朋友,被长辈催促安稳的一年。
第一次开始思考生活这件事还是22岁那年跟同学去仙人溪露营。我们扎营在溪边,在周边仅有的几户人家里吃了午饭。

晚点我们在帐篷旁搭起了烧烤架,分头去拾柴火,在夜幕降临之前生起了篝火,拿出蓝牙音响放音乐。一群同学一起吃着烧烤喝着啤酒玩真心话大冒险其乐融融,宿醉。


第二天清晨六点就自然醒来,爬出帐篷,周围雾气缭绕,山谷清幽,只听得见溪水流过跟鸟叫声。突然被某种东西击中般,早晨的宁静跟我们昨晚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站在溪边望着眼前的大山回忆起昨晚的热闹,彷佛不存在。追忆起这两年生活的种种,突然觉得我们活着什么都抓不住,快乐会过去,痛苦也会过去。第一次质问自己,那我活着能留住什么?在某一天看完《Call Me by your name》后回答了自己,电影里的父亲鼓励孩子去面对自己心意,结果不是终点,是经历的心情。那我活着就是四个字:感受 体验,感受经历的每一个状态不同时期成长的蜕变,恋爱的喜悦,失恋的痛苦,工作的成就,犯错的自责,五味杂陈的心理活动等等作为人特有的感受;体验不一样的事情,上学,工作,旅行,看演唱会,看话剧,徒步,滑雪,纹身,做公益,搭火车等等那么多可能还没尝试体验过的事情,我能抓住的就是当下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前几天跟家里发小闲谈,他说我现在的状态追求开心自由,少了一份安稳。他在家工作多了一份安稳,开心跟自由都不太够。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词:福祸相依,想来想去好跟坏都是手心手背都关系。我学命理的朋友,时不时冒出来给我一些建议,如果按照自己的选择就会所谓的结果不好。如果知道怎样好的,就去做。那就不存在坏了,没有坏也就没有好,没了比较值。有时候想,好跟坏其实本质是一样的东西都是一种现象,只是好,像是甜的。坏好比是苦的,作为有思想的人类。更喜欢好带来的愉悦感,排斥坏带来的困扰,假设是一个机器人经历人生,没有思想就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接受事情自然而然的发生在身上。好坏的判定还是“人”本身,有些事情像是太阳或者月亮,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光照在我们身上就被什么光笼罩,它来的时候你无处遁形,它走的时候你也抓不住。
我能控制的是什么呢,就是自己面对万物的心态,心决定了我的感受,看世界的视角以及对现实的接纳程度。朋友说趋吉避凶,并不是说大凶可以变吉,至少以后没有那么多麻烦。可是很多时候“好”的事物并不是心之所向,用回家考编制来做例子,在外漂泊久了我也认可这非常好,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家人都在身边。容易被满足到的是外在条件,英俊体贴的爱人,安稳的工作,满意的收入,和睦的家人。能想到的条件都被满足,就是幸福快乐的吗?我们最难伺候跟最好满足的都是我们的“心”,难在被满足所有外在条件它可能依然空虚,但它也会被今天早上洒进屋子的阳光,走在路上凋落的银杏叶,陌生人的一句谢谢塞的满满。
人人都知道抽烟不好,喝酒不好,熬夜不好,赌博不好,但大部分人依然很难控制,我想人的本能不是去做正确的事,不是应该要怎么样,而是取悦自己当下的感受。你享受了透支了当下的愉悦,也要承担它对应的恶果,任何事情都有对立面。如果我是唯物主义,就会去追逐靠近能够让我踏实的实质生活;如果我是唯心主义,就去寻找让我身心愉悦的事物。
成长经历看见不同的事物后,思想也随着改变一年一年想法行为的改变清晰可见,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我但又是三个不同的我,这个“我”都是按照当下的心意去选择,依照自己心意去做过后,已经发生的看起来不好的事情我们没办法改变。人生无常,不像是数学题有着明确的答案知道几加几就等于几,将来很难预计,过去也已经淹没在了时间里。
想想其实时间从未改变,春夏秋冬昼夜更替从古至今,是人赋予它刻度。
一直流转的是我们,时间是我们自身,走在时间轴上的是我的心,活着的也是这颗心。朋友说好像所有的经典宗教作品都会强调这件事,圣经里说的是:保守我心,胜过保守一切。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也不可得,三心相对,万法唯心。

“心”是感受世界的触角,是眼睛,是手,是双脚是思想,随手搜了一下跟心有关的成语,就能明白它对我们有多么重要。决定了我们的痛苦跟快乐,影响着我们活着的感受,尽可能的远离让它难受的事物。
在北京工作的时间,充实而不虚无,只是在连轴转的日子里时间流逝得特别快,我当时写“公司是偷时间的怪物”,看着社交网络上同学今天吃了一顿精致的大餐,伴侣送了一份礼物,今天一圈姐妹聚会大家拍了美美的照片,心里涌出酸涩而复杂的情绪,我好像没办法因为这些平常而美好的事情愉悦,在压抑里想找出我上一次开心是什么时候,一直追溯到圣诞节前夕我独自偷偷给所有同事准备圣诞礼物时的心情。


突然明白我的快乐在于给家人,朋友带来快乐,喜欢被需要的感觉。
宗萨仁波切在《人间是剧场》这本书中提到:“修行的真正目的,是学会控制自心,使心不受外在的事物控制。就好比我们看电影,因为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即使会动感情,也能随时跳出故事场景,这就是出离心的简单表现--我们并没有真的身陷其中,我们的心是自由的。同样,在人间这座剧场当中,如果我们学会以出离心面对生命的大戏,就将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因而能够在生活中自在自如,懂得欣赏和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常常矛盾,有时觉得心跟大脑是一体的,心决定了大脑作出行为,有时又感觉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大脑像是成熟的长者更能给出“应该”要怎么做,而心是幼时的孩童,只在乎我想与不想不考虑其他。它们经常发生冲突,一不小心就有了失控的人生,正是因为人生难以掌控,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正视无常这件事,至少当你不断的去探寻自己的内心时,甚至能摸索出一些快乐的方法,越了解自己就会知道哪些事情能让你开心,哪些让你难受。分为可控跟不可控,在可控范围内尽可能的取悦自己。
也曾压抑到无数次想结束生命,又因生命还有那么多可能性而眷恋生活。《飞鸟集》里面写到上帝对人类说:“我治愈你,所以才伤害你;我爱你所以才惩罚你。” 体验到的感受都有它所承受的重量,我们纯粹的快乐很少大多都以伤痛为附加值的烘托,它们互相成就让彼此的感受更为热烈,生活让我们即痛恨又没办法不爱它。


今年也是虚度光阴做无用之事,跌跌撞撞又无所畏惧的一年。继续向前,探索不同年龄的自己,感受不同形态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