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第一次当妈,但我还是想随意点……
一天,孩子指着我肚皮上的妊娠纹问:“妈妈,这是什么呀?”
我回答她:“这是你给我留下的小标志啊!”
并不太懂因果关系、逻辑思维的她笑咯咯的说:“是我留下的小标志啊!”
我也跟着笑,“是啊!那时候你在妈妈肚子里,越长越大,越长越大,妈妈的肚子就从扁扁的变成圆圆的,为了让你有足够的空间,皮肤就慢慢裂开了,就留下这样的小标志啦!”我一边说着,手臂一边划着圆,希望她能稍微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她还是似懂非懂的笑,摸着那些歪歪斜斜依然有明显的粗糙触感的纹路,重复的说着:“是我留下的小标志。”
我知道3岁的她根本不懂妊娠纹的由来,也不会明白她在我肚子里成长的具体含义,但她的开心是真的,应该是觉得这是她和妈妈之间的纽带。
这不是我第一次用“小标志”来形容我们之间的联系。
去年9月份,她才2岁8个月,因为家里老人不能继续照顾,没办法就把她送进了幼儿园的小托班。那时候每天惶惶不可终日,担心她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老师怎么样?有没有三色幼儿园那样的事情发生?说实话,在跟家人视频的时候,大家都说我瘦了,瘦得不像样子。
不过,孩子的表现却让我极为吃惊!
她在幼儿园适应得很好,虽然不是那种全然自来熟,把幼儿园当成家的超适应宝贝,但她也没有大哭大闹,早上送过去跟我们分开时有点不开心,平时在园里吃饭、玩玩具的时候精神很好,状态极佳,并且迅速结交到了好兄弟(虽然她是一个女孩)!
开始了集体生活约莫一个月后,她主动跟我聊起幼儿园的生活,吃了什么饭,玩了什么玩具,有哪个小朋友尿裤子了,哪个小朋友打她了……
有一天放学回来,她突然摸着脖子左下方的圆形小凸起问我:“妈妈,这是什么啊?”
我当时蒙了,这是她小时候长的血管瘤,现在被吸收得差不多了,但因为这个血管瘤长得比较高,即使能被吸收掉也不能恢复到和普通皮肤一样平滑,最后只能通过手术手段解决。
不过她之前从来没有问我过,就像她生来即如此,从没有对这个小东西产生过好奇。我大脑快速转动,想把“血管瘤”这个没有什么好意义的词美化一些,再美化一些。
最后,我回答她:“这是妈妈给你留下的小标志啊,有了这个小标志,妈妈永远都可以一下子找到你。” 她当时的反应和我们聊起妊娠纹时候一样,开心的重复着:“是妈妈给我的小标志,可以找到我的小标志。” 从这个时候起,小标志成了我们之间特殊意义的存在。
跟朋友聊天说起这件事,她赞许说你这个回答完美啊!哈哈,其实,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起码是不符合当下社会推崇的出能驰骋职场,入能科学带娃,家庭事业完美平衡,自己还内外兼修的那种妈妈。
我没看过《西尔斯育儿》,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0-3岁婴幼儿辅食大全》,我甚至很多时候听从老一辈的建议,在孩子拉肚子的时候蒸苹果给她吃,在孩子不吃饭的时候拿起勺子喂她……
我知道这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事,毕竟当下新一代妈妈,特别是80、90后妈妈可都是科学育儿的极力推崇者,没看过育儿书籍?没有按阶段给宝宝添加辅食?听信老一辈的育儿知识?这些似乎都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在自毁宝宝成长前程!!
但不得不说,即使我如此随性,我家宝宝成长得还挺不错的!
说实话,怀孕的时候也在网上浏览一些育儿知识,依稀记得孩子决不能奶睡、更不能给孩子吃安抚奶嘴,否则很难戒掉,还会影响孩子牙齿美观等等。
但我们家哪一样都没落下。
我生产的时候非常惨烈,凌晨2点半破水住院,可到了傍晚宫口依然没有开全,中间疼到不能自己,产房的一卷卫生纸被我抓得稀烂,眼看着宝宝心跳从140下降到了87,越来越弱,主任当即决定立即剖宫产。家属、本人都签了字,术前准备做好了,麻药师也已就位,宝宝的心率突然上来了,主任催促我再用力,可我怎么努力还是不见宝宝的头,马上侧切,依然不行,助产士一着急用力猛压肚子,瞬间决堤,孩子出来了。
听到医护人员说“6点10分,女孩。”,我开心死了,终于遂了我的愿。之后我就开始努力搜寻孩子的哭声,根本没有意识到疼痛。只听到主任说:“有出血,我确认下出血的地方。”找到出血的地方后,主任开始缝针,当时缝合的痛感基本为0,我的注意力依然集中在听觉上,只听到孩子哭了几声,就安静了。主任完成后,缝合医生就开始了漫长的工作之旅,直到现在想起来,委屈的眼泪还是止不住的流。
主任止血之后,简单说了下撕裂情况,当缝合医生着手时,跟主任确认了两遍,“肛肠确定没有破裂吗?”,我记得主任说没有,还有一层膜……
顺产的妈妈基本都了解,分娩之后需要在待产室观察2个小时,没有意外再回病房。我记得我缝完针后,是7点50分,医生嘱咐护士,10分钟后回病房吧。这也意味着我撕裂的伤口缝合时间大约2个小时!
知道孩子没事之后,我的注意力就转移到了缝合方面,毕竟将近2个小时没有麻药的缝合,一针一针刺到连着诸多神经的嫩肉上,我疼到快哭了。为了缓解一下,我问护士怎么听不到我家孩子的哭声了,只听到另一个小孩的。护士笑着跟我说,你家宝宝自己玩呢~ 那一瞬间,我就知道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护士可能也想让我轻松点,就把孩子推到了我身边,看着她小胳膊一会蹭蹭脸,小嘴努来努去的,我真的感觉没那么疼了。
因为撕裂太严重,我根本没办法坐着哺乳,一直都是躺着喂宝宝,吃完这边,我再绕过她爬到对面去,让她吃另一边,整个月子都是这样过来的,于是我家宝宝很自然的养成了奶睡的习惯。到了该睡觉的点,躺着吃一会就睡着了,夜奶也是,饿了就吃一会母乳,再接着睡,吃母乳的时候家属帮着换纸尿裤,中间没有任何惊醒,我倒是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大的隐患,而且奶睡很方便,尤其是晚上,孩子大人都不用很正式的起来完成这一进餐仪式,节省了很多精力。
产假结束后,白天奶睡不可能了,就给她买了安抚奶嘴,困了的时候吃上,也能很快入睡,不会闹觉之类的。妈妈年纪大了,照顾起来也省力很多。 安抚奶嘴一度成了宝宝的依赖,她睡觉的时候会吃,哭闹的时候也会吃,每次一到嘴上,她整个情绪就安静下来,有了安全感。正是这个原因,我也没有刻意的要给她戒掉,直到她2岁多,才有了这个打算。
之前网上的帖子、朋友的示例都让我觉得戒掉安抚奶嘴是特别艰难的事。据朋友说,她家宝宝生生哭了2个礼拜,大哭的时候哀求:“妈妈,你就让我吃一会吧!”听完眼圈瞬间就湿了。
所以,我在准备给孩子戒掉之前预先跟她聊了一两周,每天睡觉给她吃安抚奶嘴的时候都会说,你现在长大啦,这个是小朋友才吃的,所以再过几天我们就不能吃了~她当场也是答应得好好的。大概10天左右,有一天睡觉,她要吃小奶嘴,我说奶嘴放在幼儿园的小柜子里了!那时候她开始来我们公司的早教中心上课了,确实有自己的小柜子,放衣服用品之类的。她想了想说,那我们明天拿回来吧。接下来的几天,我都是用同样的理由回复她想要吃小奶嘴的请求,有时候确实不好糊弄,她也反复强调要吃,但我还是尽力的说服她,路太远啦,咱们过去取需要很长时间;你不喜欢坐车啊,我们没办法过去拿之类的,就是想方设法的跟她聊,最后她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也不再问了。其实小奶嘴就放在家里的抽屉里,哪也没去。
大约一周的时间,安抚奶嘴就成了过去式。她没有大哭大闹,我觉得我和她真诚的沟通是起了作用的。
除了这样的“放任”之外,我还会发脾气。毕竟当妈是一件很累的事。
上班要出内容、规划,完成KPI,下班还要给娃讲故事、洗澡、聊心里话,这样一天下来体力与精力凑到了透支的边缘。如果再遇上孩子蛮不讲理、撒泼打诨,本来就脾气暴躁的我一点就着了。
有时候会大声训斥,为什么都到了11点还要无休止的吃东西?
有时候会心情一沉,眼泪就自己留下来,心里不断质疑:我为什么这么没用,不能很好的平衡工作和家庭……
不过无论哪种情况,结局都是我和宝宝和解,抱在一起。
我知道训斥孩子不好,往往是脾气发完后意识到不应该把积累一天的情绪借着孩子发泄出来,然后,放下所有的委屈、不满,拥抱孩子,在她耳边说:妈妈爱你!
如果我哭了,孩子的坏情绪就越来越淡,慢慢放下她的委屈、不满、任性,走过来给我擦眼泪,然后我们俩还是抱在一起,换她对我说:妈妈,我爱你!
我很庆幸能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宝宝,我也满足于我是这样一个不完美的妈妈。也许就是这样的不完美,才让我变得更真实,才让我们之间的沟通有了更多真诚和理解。
第一次做妈妈,我并非一开始就这样透彻,而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觉悟,放过自己,不去看那些贩卖焦虑的文章,不去刻意营造自己超能的人设,甘愿成为育儿鄙视链的低端——“粗放育儿”的一员。因为放下之后,真的不在乎这些外在评价和看法,I don't care!
诚然,书里面有很多“科学”的育儿方法,它告诉你孩子几个月长几颗牙、喂奶粉要间隔多长时间、孩子哭闹的时候有几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也会告诉你带娃的禁忌,比如千万不要奶睡,千万不要喂饭等等。他们当然有道理,但很多时候就像是把孩子当成了一个产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把她打磨得更完美、或者说更听话。
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共性,但个性更为明显。
有的天性爱动,有的则喜静;有的胃大如牛犊,有的则惜米如金;有的天生就带着毫无畏惧的胆量,有的则看到蚂蚁都吓哭……
好在妈妈也是独一无二的,没人比我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能给她真切温暖的爱,陪她自然如初的成长,这对孩子、对自己来说,都足矣。所以带娃随意点也挺好~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0 21: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