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何以为家
这篇文章创作的整体基调是从赞恩的经历感受人间的悲伤故事,反思世间不堪,也对那份为人要追求的希望持以肯定,希望可以向看这篇文章的你讲说我生而为人的启迪。

生而为人,每个从天而降的孩子都如纯洁的天使,一生渴望幸福、渴求被尊重被喜爱。然而这一生,往往是那些让人不忍深思的悲伤带给你更多的人间滋味。在朋友的推荐下,还是花6块钱买了爱奇艺会员,蹭着肯德基的无线看完了这部用尽全力悲伤的影片——《何以为家》,悲伤席卷全身,但心底也腾起一丝庆幸。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在影片中赞恩是除了艰苦工作、备受欺辱的“地毯”外任何正经的身份的男孩子,赞恩家庭或是周围的女孩子则是开花就可(bi)以(xu)嫁人的新娘。对于赞恩的家庭来说,家庭就是没有身份的,生存立足已经是最严峻是事情,更别谈教育养育孩子,即使只是给孩子办一个身份证明。一个没有足够经济基础,缺乏文化意识的家庭中,生存需求成为最迫切的需求,父母对孩子的定位是家庭的劳动力或者是商品,只是维持他们病态生活的一个易产廉价物,只生不养,只索不予。

赞恩的母亲在法庭上对律师说:“我这一辈子都像奴隶一样工作、卖命……你经历过我的难处吗?你凭什么批判我,你要是经历你早就自杀,一了百了了” 也许她是一个可怜人,是幸存下来的萨哈(赞恩的妹妹),但她终究还是无力的被这个万恶的社会掩埋,她无知,她贪欲,她堕落,她放纵这扭曲的悲剧发生在自己的骨肉身上,痛苦一代延续一代。

黑人泰格斯特的结局与她形成鲜明的对比,赞恩的母亲制药贩药卖女儿,泰格斯特则是努力工作,再苦也守护着她的孩子。也许生活确实可恶,但当你放弃某些该保有的底线的那一刻,你的人生当真只会是悲剧。

家国天下,何以为“家“?
不知看过影片的观众可曾在意哪些对战争的侧面描写,如,在影片的片头,短短几十秒的破乱街区,少年打架斗殴、吸烟比狠的画面,不需言语,也见社会的迷乱与贫穷。赞恩的世界从在那里开始,一个错乱的生存环境,一段段错乱的社会认知,让父母生而不养,让贫困生来可践。

那是一个战争的世界,战争带来的社会的动荡,带来的民众的不安稳,大量的难民过着如老鼠般的日子。那是一个文化不发达的世界,文化的断层,文化的落后,让一个有一个像萨哈一样的女孩悲惨一生。赞恩是幸运儿,他在这样一个不可为“家“社会努力的寻求着自己坚守的世界,而不是变成另一个商贩或父亲。但这个社会,赞恩只是其中幸运而又清醒的一个,还有成千上万个同样的家庭,国该拿什么来拯救他们?

在生于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我们看来赞恩所处的社会是一种畸形,是一种可悲,是一种落后,细思却也可见一点相似。在遥远的山区,恶俗的婚嫁习俗还在延续;在潮流的都市,每天早出晚归却依旧碌碌无为,甘于混日子的也不在少数。当国可为家的时候,人力更胜天命,有些悲剧是自己的选择,有些纯真与你的成熟无关,当可以避免悲剧时,何不努力去拼一下呢,尽管过程有点苦涩。

当我们质疑这个世界,质疑自己的生活时,希望有千千万万像赞恩一样有思想能守住心里那点光亮的人出现,照亮你我,照亮前方。悲剧从来都是自我的堕落,为人,为父母,为子,在可以把握自己的人生的时候,做对的选择,承担自己的责任,哪怕就剩一丝希望,哪怕悲伤到骨子里,别屈服,你可以活的更好。

最后,讲讲这部影片的拍摄与演员演技,这是一篇由真实的叙利亚战争故事改编而来的,对战争背景下社会百态的描写整体而言较为细致,可窥战争时代的破坏,人性的泯灭。情节一环扣一环,清晰多线由赞恩完美贯穿,叙事清晰深刻,以小见大。邀请赞恩本色上演,这就是他的生活,而不是在演习,为影片增色不少,此外,很喜欢赞恩的结局,希望幸运可以发生在更多“赞恩”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