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看了“梦想改造家”后,我也会设计
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基本每集都看,至今对其中某几个改造案例依旧印象深刻,比如:有三代人蜗居在10几平米的房子里,有一家人住在3层独栋小洋楼里,而处在中间的正常案例,印象就不深了。
人类大脑偏好是喜欢相对极端的案例,因为其中冲突多,情感波动大,尤其是很多人挤在一个无法动弹小房间里的案例,最终的设计结果往往是另人惊讶。小小房间,通过设计师之手,把功能划分清晰,让每个人能以相对舒适的方式在改造后的房子里生活。随着节目改造案例看多了后,仿佛感觉自己都懂室内设计了。比如一看到小面积,但层高有4m左右的房子,观众就齐刷刷的弹幕“万能的钢结构该出场了”、如果层高不够高,观众就弹幕“错层设计可以解决问题”、看到老房子采光不行,弹幕就是“砸墙重新规划空间”……显然观众的“设计水平”随着观看节目在进步。
作为一名“资深”观众,我内心也是蠢蠢欲动,自大的认为已经可以出师,亲自操刀一个室内设计的案子。但作为外地人,在北京并没有一套房子让我改造,目前租的是一套建筑面积36平米的开间,室内面积约23平米。以次作为基础,我要开始“设计”了。首先我学着屏幕里的设计师开始思考,未来你将如何使用房子?然后以主要用途开始延展房子的功能设计。因为个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我把自己的目标都列出来:
1.空间。功能划分清晰,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做到视线开阔、动线流畅。
2.收纳。保留生活能用到的,低频使用或者不用的卖掉。存取物品要方便,不做榻榻米,不做地下储物,节目里在小户型上都会用到这种方法,个人觉得使用上麻烦。不做整面墙柜子,这样在小空间里会造成视觉面积减少很多,中间挖空,增加视觉深度。
3.家具。选择体量轻盈,线条简洁的桌椅,避免封闭、笨重的款式,这样可以让视线在房间各个角度穿梭。
4.地面。用浅色环氧自流平,避免了地砖格子线,视觉更整体。
5.灯光。每个空间一个主光源,不加辅助光,除非必要(像LED背光这种设计,有时能起到提升环境品质的作用,但利用率低)。
功能区说明:
1.厨房。左下角放洗衣机,右下角放冰箱,不常用厨具收纳到橱柜,常用的悬挂到墙面。如果想加大工作台面积,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加一块隐藏式的抽拉工作台。
2.卫生间。盥洗台+淋浴房+坐便器,干湿分离。
3.儿童区。上床1.2宽,下面学习区,床尾下设置一个衣柜和鞋柜。
4.两人学习区。书桌上方增加吊柜收纳,靠墙部分可以增加支撑板或者洞洞板放学习类物品。
5.双人床。与两人学习区域增加一块玻璃作为区隔,安上帘子,晚上拉上保证隐私,白天打开透光。小空间里避免硬性隔断。床尾和立柜之间的入口处增加一个推拉门,关上后成为一个具有隐私的卧房。
6.立柜。主要作为衣服收纳(使用推拉门)。
7.吊柜。高度50cm,下面的整面墙中间部分成为投影,两边洞洞板或者其它柜体,展示常用或者装饰类物品,避免用封闭柜体,保持房间正中央活动空间面积不减小。
设计风格:
这是最不重要的一个问题,中式、日式、北欧、混搭都可以,这是个人喜好的选择。但是在小空间里保持大面积色调一致,相对来说视线不会拥堵。最核心设计的地方是在空间功能的划分上。
个人臆想状态下,用电脑制作的空间设计图:










以上是在模拟一个3x7x2.5空间里的设计图。主要功能是满足一家三口人生活+学习的目的,朴实无华的设计,让空间使用方便,没有需要间接操作的复杂设计,最终装修在美观、实用、预算之间取得一个完美平衡,使设计落地。
(臆想结束)
假如是看过很多期“梦想改造家”的朋友一定知道,设计师在小房间里为了获得更多功能、更好使用的目的,会把床、工作台、沙发进行魔方式的转换,比如白天是沙发休闲区,晚上把隐藏的部分移动或者翻转出来就变成床的夜间模式。刚开始看觉得非常惊奇,看多了就觉得对于自己来说有问题,因为麻烦,使用不够直接。但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你需要哪种功能时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得最大的使用面积。所以这就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实际面积进行考量,看你更需要什么。
分享一个油管上的视频,里面有非常多令人赞叹的关于床、柜子、工作台、沙发等互相转换的案例 标题:《INCREDIBLE Space Saving Furniture - Murphy Bed Ideas》 这个视频下方点赞最多的一条留言是这样的:

实际上在做家具上,多做一个圆角都是需要成本,何况可以移动、翻转的定制家具。在面对实际问题上,成本也是普通大众考量的一个重点。
最近,《改造家》新的一季开始播放了,期待更多好看的内容。
© 本文版权归 mikalikemilk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