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文旅:看中国竹编如何玩出摩登范
由台湾艺术家范承宗打造的2019台湾灯会艺术灯区主灯「帆城」,获得了包括德国红点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这让我们看到传统工艺更多的可能性。

范承宗作为一名擅长应用传统工艺的年轻艺术家,在国际上接连获奖,大放异彩。反观国内的传统工艺却大多沉寂下来,无法活化,出现青黄不接的窘境。两相对比之下传达出一个信号:国际化和时尚化是传统工艺走向现代的重要道路。

传统与现代的对比
范承宗擅长的是竹的应用。他手中的竹,总给人一种时尚又不失传统的感觉。我们不妨来对比看看传统与现代对竹材不同的使用方法。


传统竹制品以繁复的手工为特点,成品的整体感觉体量感重,层次单一。而右侧时尚化的竹材运用给人整体轻盈的感受,在更简练的造型中拥有更多的层次感。


同样是坐具的设计,传统的竹椅由于线条较粗,且座面无缝隙,给人感觉上轻下重,朴素笨拙,整体感较弱。而右侧同样以竹为材质,采用传统制作工艺的坐具,因线条细长,结构之间留有空隙,所以给人轻盈、整体、有张力的感受。



传统竹发簪往往采用竹片进行雕刻,执著于雕刻的精湛,而缺乏对竹材本身特性的探索。右侧所设计的发簪,以竹材易弯曲的特点为基础,创造出美的弧线,在弧线右侧部分,采用片竹这种传统技法,顺着竹子生长的肌理,片出错落有致的阶梯状,整个造型好似一根漂亮的羽毛。相较左侧传统图样的繁复,右侧的设计让人感觉更美。
新的运用:装置

竹材除了在用品中寻找使用价值外,寻找到新的应用方向也很重要。例如装置艺术。

「筌屋」是将鱼筌(放置于河流中捕鱼的竹制陷阱)的制作方法用于装置艺术的创作,向“台湾原住民”邵族长老学习制作鱼筌,透过工作坊活动,与二十多位游客共同制作,将长老保留下的古老智慧向人们传递与分享。这次不抓鱼,要用它来捕捉人们的关注与脚步,驻足片刻,静静欣赏日月潭与邵族传统文化的美好。

从「筌屋」可以看出,竹材拥有强大的可塑性,不光是材料上的,也是心理上的。竹作为古老的材料、环保的材料、有生命的材料、多彩的材料,不同的运用方式会在人们的心理上呈现不同的效果。关注这种心理上的微妙感受,是传统与现代之间发生连接的重要一步。
传统的工艺手法给我们以底蕴,国际化的设计让材料爆发出生命力。竹材的现代之路已经开始,让我们把竹和生活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不辜负竹这种独特的东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