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日记20190925
尼采说现代性的三个问题
过劳,好奇,同情
我觉得尼采说的很对
啊,他挺屌
我是这么理解= — =
首先讲我对尼采过劳的理解:
现代性社会,一个以物质消费和自由经济支配的社会,国家已经脱离了对生产的依赖,而把服务以及旅游文化等非实际生产,以消费为主体的产业为国家经济的主体,包括与他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对地区民族以及国家主权等形式的纠纷乃至战争进行干涉来换取国家自身经济的稳定。
但问题,也会随之发生,我觉得主要可能有两点。
一,社会环境压抑,因为在消费社会里,秩序并不会消失,相反他会以更坚固的位置盘旋在人的头顶,人们必须服从社会规定,虽然他们根本不知道服从有什么好处,他们服从不是因为想获得赏赐,而是惧怕刑罚,所有人都认为不服从社会规定,即是剥夺了物质基础。人的一切从出生开始,就被整个社会规定,而社会规定,本身却不具备约束,他的普遍性以及公约与制裁,是建立在他本身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盲从,即整个社会都这样,因而这个社会是对的。一旦有人质疑社会,则会得到除他以外所有人的排斥以及欺凌,因为在消费社会的脑壳里,人们必须更加谨慎和无意识的服从这个社会的运行,所以从另一角度来说,消费社会比生产社会更容易导致失控,以及群众狂热和偶像崇拜。但处在环境中的人们从来不觉得自己在错,当独裁时,人们认为自己活在最自由的时期,当不稳定经济政策出台时,人们反而觉得政策会更快的使自己富裕,人们会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工作,如果说生产社会会有手把手的交易,或者直白点以一换一的话,消费社会则会抛弃这种观念,从个体上来讲,社会与其说是人与人握手,不如说是人人都在社会的笼罩下生活。因而脱离社会对于消费社会来说危险而又不正常,所有人都应该在工作,而不是闲暇或者纯粹的娱乐,一切必须具备功利性和目的性,才可谓之对。绝大多数人仍然会认为,上学工作中年危机以及最后老死,这一整套被规定的人生下来,其实的确很难有什么意思,但比起脱离社会所带来的压力来说,不如从一开始就接受社会对自己的束缚与牢笼,哪怕他最后会使你痛苦,但你痛苦时,仍会安慰自己没有脱离社会,不过二会告诉你,抑郁症和自杀行为的增加是合理的,在现在这个社会,如果不增反降,则会是社会整体秩序崩塌的前兆。
二,消费社会的追求,最终会使人失去追求,甚至对自我产生纠结焦虑乃至抛售等执念。首先,现代社会,大多讲究实用主义,以及活在当下的言论,他们会以消费娱乐,和完善的目标来规划人的一生。因而消费和规划,是整个现代性国家不可或缺的因素,从另一点来说,除此之外,都是废物,或者不重要。因为他们并不筑成整个社会的砖瓦,他们只是这栋建筑外的东西。现代社会最明显的例子,当属宗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宗教其实也并不存在,因为他也受社会的笼罩,讲究功利与目的,以及消费和规划,虔诚或者传统(本雅明和西蒙娜微依一生都在警告人们如果这两样丢失,人类只会走向灭亡,当然,没人听)已经逐渐失去威慑和训诫,他们也成为了社会的商品。当然,现代社会的消费未必需要真金白银,相反,意识消费要多于实际追求,尼采很多次强调,摈弃快读(当然现在没人听),以及对文本和体裁的不尊重和失衡(不过现代教育下的文本,乃至社会上流通的文本都片面,即,以限制文本按规定答案作答,几乎没有人会系统性的阅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阅读只是功利,他们只会说阅读有好处,没人会慢读,重读,以及读无用之书。)。但现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是读书或不读书的人,其并没有采纳尼采的警告。很少有人认同读书不为什么,他们认为读书就必须要知道什么,必须理解讲了什么,对自己要有用(但这对于文学批评家们来说,是很荒谬的),系统阅读对于他们来说是耗时工程,他们虽然强调读书,实际上,近似腐儒,只是以书的方式,去打压其他艺术表现(尼采痛恨这种人,但现在在中国,很普遍),以捧书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特殊性,使之与社会地位融洽,哪怕他们也并不会读书和爱读书。因而一切都已经脱离了传统,在塑造与生产之后,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异化。
人一旦在持续异化的环境下生长,不可能不出问题(扯一点,我认为人类的世界并非固定的三界,我认为实相界是高度限制性的特殊存在,且是以一个人为基础的,不会叠加任何单位,象征界则分为实相界以上的象征和实相界以下的象征,而想象界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更像是个机体,可视为流动,也可视为物。而人,无疑是从实相界以上落下的一只甲虫,实相界以上并不代表高度智慧与低存在,反之实相界以下亦然,而与其说实相是固定的石碑,不如说是一块透明的玻璃瓶,而实相的终点,让甲虫进去,却无法使甲虫出来,因而我称之为实相的瓶颈,虽然甲虫在实相的空间内,但其实他可以看到实相以外的空间,因为实相是透明的,实相之外虽然超过了甲虫现有空间的经验,促使甲虫不断的想去超验,可甲虫不可能打破实相的玻璃,从某种意义上,大多数甲虫,只能在一块玻璃前使劲挣扎,想撞碎这块玻璃,比如革命和争论,可少数甲虫,会选择更有可能的道路,那即是爬上去,从瓶颈逃出,只是,那些甲虫最终会卡在实相的瓶颈里,他们并没有可能以任何方式,逃出现存的实相,逃出的甲虫可能纯粹就是运气好,可那也是以千亿为基数的一,绝大多数,无论是死磕玻璃的,还是爬上去逃出瓶颈,都不会成功,最终甲虫都会死在这个玻璃瓶里。先给大家讲个概念吧,以后我会特意多写些,来阐述下我思考的整体,不过可能也没人看哈,哈哈。不过话说回来兴许已经有人讲过了,我只是再阐述了下,我不认为知识是创造,知识更多来源于传承。)
最常见的情况大概就是,所有人都以工作来换取消费,然后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继续工作,以此循环,与其说工业是机器,其然,社会里的每一个人,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轴承。人们并不关注人本身,当他们有了位置之后,他们会保留这个位置,很难做到离开,因为大环境会警告他离开的代价,哪怕他不乐意或者没能力,人们逐渐不喜欢自己,而更依赖于社会赋予的身份。与其说失业是可怕的,不如说人们对失业的概念已经缺乏认知的,没人知道失业了会怎样(特别强调一点,现代社会很多都受用,这是一种含混,秩序仍在,但秩序对于个体并不采取强制性干涉,个体对于秩序也没有任何认知,所以人们觉得周末是自由的,或者加班只是为了更多的钱,他们并不会真正质疑为什么只有周末自由以及加班真的会让生活变好吗,哪怕他们想到了,也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胡思乱想,因为社会的刑罚是普遍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分得清刑罚与制裁之间的区别,刑罚即制裁!)然后继续开始他们在这个社会的生活,如果他们冒然舍弃,三十岁不工作,或者四十岁再婚,他承受的将是无处不在的社会压力,哪怕这压力很荒诞,同时对他自身,实际上造成的危害比他自己做的选择更大。
而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已经不是第一次告诉我们,刑罚对于正义并不会有多大作用,人们对刑罚的依赖,就像人们对于祭祀求雨的信任一样荒诞而又野蛮,刑罚与其说是杀死一个在他们开来是该死的人,不如说是通过这个杀人的仪式,来完成自身的融洽以及满足。
可现在,刑罚即制裁,因而我并不认为消费社会是一种人的进步,而生产是退步,从某种意义上都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
另外,人们追求某物,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出于自己想要,或者说即使真的自己想要,也会忽视得到后,这个物体在自身存在的延续。需要理清的是,我并不想特意区分物质与人,以及人在物质中的存在,(兴许也是种进步,在现代社会里面,人们逐步不自觉的认同自我,明白自我是自我,从而抵御一切他物。)在塑造与生产某物完成之后,人们开始进行异化的过程。而现在,异化已经从一开始人们认为的阶级固定流动,到现在的多线紊乱的可持续循环。劳动力也不再是仰仗苦力,更多的是脑力,通讯以及传播上的逐步优化,与我们对很多事物的普遍认知失真,都在同步进行着,因而有趣的是,我们每一天都在接受过于庞大的信息,而且我们也意识到这些信息很庞大,但实际上,符号的传授,并没有全部赋予,我们看起来活在很大的信息里,其然仍保持着固定的信息需求,加之符号的失真愈加严重(当然他促进消费,比如一块手表,一块低劣的名牌表与一块优质的普通表,人们对他的认知与消费倾向仍会有各种不同,但从整体趋同性上判断,其实经济状况会很明显的告诉你人会怎么抉择要名牌还是普通,当然很多都会干扰,我们活在干扰中,以及符号的延伸中的时候,要远远大于信息和符号自身。因而自由消费未必全然是好,商品也并不是质量不质量,性价比不性价比这一点所能决定销量的。)
所以,以下两点就好解释了,一就是买房,车和生娃,大多数人会活在普遍认同中,而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认同,当然很明显,这也是人类的基础欲望,是人类有意识之后,就开始赖以生存的根本思想,但这种普遍认同,不同于吃饭睡觉,是一种必须,也并不具备这些行为的符号,可整个社会,因为消费的升级,开始对本来并不是很必要的物质条件,进行一个整合式的提高,即使很大程度上,真正可以轻易做到的是少数,绝大多数要花费比起这个成本大出数倍的代价来获得,而中产阶级消失和贫富差距拉大,因为上面原因变得必然充分而又不可避免,长此以往,则会更加加剧消费的需求不是在于给自己予以合理的酬劳这一基本认知,人们活在认知之外,开始出现缺乏自我,甚至开始放弃自我的过程,拜金与守财奴的情绪逐渐普遍,这已不是投资信贷问题,而是赤裸裸的整个社会问题(必须强调,我反对经济和社会可以或要分开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经济危机就是一场社会危机)。
三,还有就是消费对人的篡改,很多时候,人们仍然是孩童,就像孩子看到玩具一样,人们对奢侈的追求,也并不是纯粹物质的,当然炫耀也并没占据他们意识的主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消费绝对正确,自由的购买和支出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国家,可以继续领导的重要因素,可虽说这些行为合理,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当你买到一件物品后的这个物品对你之后所起的作用。
举个例子,你买到了一部手机,可能你的意识就停留在你得到了一部手机。
可,物质的拥有不是一时的,当你使用物质的时候,物质其实也在改变你,一次性物质在现代社会不太可能出现,人们也追求物质的长远保持,优秀的经济效应和对自我生活的改变与便利。
但问题是,你真的想要吗,你拥有了真的能合理使用吗,当你拥有,你真的会满足于你的拥有吗?我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消费,我们消费因为我们有需求,可问题就在下面这句话。实际上,你买到一部手机,至少还会多出这么多。
你买到了一部手机,你开始使用他,你熟悉了这个手机的使用方法,然后开始用手机进行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工作和社交的维系,其后,这部手机在你的手上使用数年后,因为老旧失去价值,你把他丢弃,然后以财富换取新的手机。
这似乎,没什么不对,可我觉得这很难做到。或许许多人对此不解,但这句话里,有很明显但不易察觉的信息,即对物质的控制,以及对物质的合理应用,我们经常说,但未必能做到。
你在拿到这部手机之后,其实,你的满足感可能很快就没了,而其后更多的是工具式的认知,而不是满足感这种感觉,人们很多时候的消费绝对是一时兴起,而非长远考量,因为长远考量即使再怎么合理,社会多钟因素,也容易使之偏离,人们开始更倾向于当下的消费,以及短期的利益。
而如果你真的看到这儿,你会发现一个很要命的循环,你被身份锁死了,你消费得不到满足。设想一下,当这两种现状开始在你的生活中开始持续而又无限的运转,你真的不会感觉自我被这些他物所排斥,最终分离,以至于你只能呆在身份以及无尽的不满足消费中,而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和自己得到了什么。很明显,你会认同自己是个律师,但未必会很笃定的说自己是个好人,你或许买到了最新款的球鞋,但未必觉得球鞋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满足,你甚至都不会穿在脚上,你买,只是满足于不可能停止的消费欲,哪怕是看电影这种一次性欲望,很多时候,人们会买自己明知烂片的票,因为他们或许真的不是说欣赏一部电影,他们只是消费下午闲暇的时光。不具备要的目的,而更不自觉或者自觉的注重要这个行为,只要要允许,人就会去要,哪怕要的对你没什么实际作用,也不会停止你说要(满足)。
从某种角度来说,与其说过劳是过度劳累这种表面意思,不如说过劳是整个现代性社会的问题。或许,即使是工作不那么累,年薪百万的人,他仍然会表现出过劳,因为整个社会压抑的让他很难放开手脚去干自己想干的事,同时,他时常困惑于自己,因为他得不到消费的满足以及上面所说的自我的认知,尤其是对自我的宽容,转而开始依赖于身份的稳定,以为身份的高贵与显眼,是生活美好的必须。
人,开始以衣服的样子去生活,他们看不到,甚至感觉不到自己是有肉体的。
接着就是好奇:
好奇在这里未必是在已知的角度去看未知的东西,或者对未知进行推理和揣测,好奇在这里要广的多,是对一切的好奇。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现代社会的好奇,在摧毁我们的判断。上面所说的信息过载,书本上的功利还有符号失真等等都昭示了好奇的到来。
好奇同样也是压抑环境里面的产物,以前如果我们觉得信息太多了,我们会选择屏蔽这些信息,这是本能给予我们的反应,可在劳力骤减的时代,人们维系存在必然多数脑力,问题就在于我们对知识和信息的处理。而且无论是限制好奇(意识形态审核及相关法律),还是不限制好奇(不进行审核,法律相对宽松),在一个个体上的体现,却大致相同,不仅如此,对一切都是区别,所以很多时候,会发现个体对于某物采取的判断,是出于区别的判断,一种暗示我对而非我知的判断。区别是平面的,与之相比,体系则更为立体,但大多数人会选择区别,以及直觉还有就是工具式的去看待一切事物和事件。
因而我并不赞同,审核以及其他对好奇的重要影响,好奇不是社会笼罩层面授予的,更多的时候,他集中于个人,是依靠个人判断。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真相和正确摆在你面前,你觉得真相重要,还是正确重要?
很多人可能更倾向于真相,这是人类文明先天具备的感官抉择,但其实更多时候,人们嘴上说要真相,实际上会不自觉的接受正确。媒体的发达,传播的快速,以及互联网,都没有撼动这一事实。
人们需要知道死刑犯什么?
一般媒体会告诉你正确的,不会告诉你真相!
而你,也根本不需要知道真相。
为什么,在我看来,为了你能很融洽的活在这个社会上。很多时候变态杀人犯被抓到,我们会先天觉得真相大白,而质疑其是否抓对并不会多少干扰我们。而后媒体不会采取曝光一些基本信息,他们会选择的倾向是这个杀人犯为何会成为这个杀人犯,而不是这个杀人犯如何杀人。因为人们不希望听到太多杀人的信息,媒体只需要满足人们的疑问,即这个杀人犯如何形成就足够。因而你会看到,即使杀死一个错误的,没有人震惊,何况信息本来就可以受限和随意保留篡改的权利,所以如果杀人犯不再行动,杀错了,也照样完成了正确,哪怕这不是真相。而后,媒体会选择人们的喜好,而一般杀人犯上都会标注孤僻,爱看色情片,幼年遭受欺凌等标签,记住,是标签,如果杀人犯太正常,媒体则会以疑惑的语气,来诠释合理性,他们虽然没有标签,也可以制造故事来迎合观众,他们会有一说一的说杀人犯是好人,但到了最后末尾会话锋一转,让观众感受到他是个好人,只是一时迫不得已后的情绪渲染下,进行一个转折或者升华,让观众觉得这个人是杀人犯,观众其然也就不需要知道后续了。哪怕枪毙或者吊死,他的故事也已经结束了,这里可以看出好奇,使得一切都指向正确,而非真相,人们需要知道你的故事,但人们不需要知道你的感受,人们需要让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如果错误了,也会疯狂的添加合理性,而非真正意义上一探究竟真相。
另一点,好奇的事物,本质上,也开始转折,上面可以看出,人们对信息的倾向,那信息本身呢,人们需要看到什么信息,这在现代传媒业里得到诠释,人们需要看有用的信息,有趣的信息,以及快速吸收的信息,这就是过劳和好奇的双重压迫所导致的最终趋势,人们根本不会在意以后是个什么样的人,该怎么过这类问题,因为这的确让人们很难回答,其实真正的信息很少,可与整个世界的比较,这种偏执性的心理,使得人们渐渐开始集体潜意识的附和。无论是你质疑某物,还是迎合某物,你都未必是对的,可问题在于,周围人,对,周围人。从某种意义上,我并不是很想网络社交也是如此(啊,可能你也是我通讯录躺尸,不过你应该不会看我写的),很多时候,人们并不会社交,也不会筛选信息,这都需要高度自我,需要学习很多方面的经验,而非纯粹的感官,或者,知识的摄入固然好事,但知识形成体系却很难达成,因为人过劳了,因为人好奇了。
很多人说适应社会和顾及别人感受,从很大意义都是错误的(很多,我感觉,虽然大多自己不觉得),而且从一开始,那些人都处于自我怀疑,自我不稳定的情况下,他并不是很能理解自己,接纳自己,以及对自己保持宽容,更别说主观能动性,很多时候,他不会问自己,而是先看别人,别人传达的信息,会让自己本能性的采取行动上的附和或者疏离(功利性抉择下的占据),他们自认为是共情的,符合社会的,以及能与他人很好交流的人,可实际上他们的社交的确很难达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表现出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以及进入什么样的环境(社交上,其实个人觉得什么样的人会得到什么样的朋友,这很正常,数学的和数学的处的来,文学的和文学的处得来,你的邻居或者你的同学,你和他们做朋友,也都是有环境的限制和符合自己条件因素和要求目的才和其做朋友)的要求,所以很多时候,他们的社交会显得被动。
这种被动,或许不会体现在平时与朋友的社交上,但对于自我的发展,可能会更加的不利。自我是重要的,因为人都是自我的,很大程度上,你自我而去拒绝绝大多数外物的占有,才可称之为正常,这是一种感官上的清晰,欲望上的有条理。
我并不认为需要特意留住某个人,我与其做朋友全是出于对自己的考量,而非顾及他人,我对他人身份以及可给我带来好处也并不关心,更多的时候是社交上可否与我相适应来权衡。我觉得一切都以我的利益来度量,比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或者被他人的身份所吸附要好得多。
我也并不觉得,我会因为别人的因素,而对别人有所倾向,你不幸,不是我不幸,我并不想干扰你的生活,你对我,我知你在即可。我并不希望人们执着于他们认为的友情,实际上这种关系的延续,只会影响判断甚至最终更糟,从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应该先问自己,他还对我有用吗,我的生活中没有他可以吗,比先提醒自己,他是我朋友,我必须挽回他要好得多。
因而从上面的角度来说,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社交,如果都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那其实比只有两三个可以长期处得来的朋友糟糕太多。可实际上,好奇会驱使我们获得更多,而非是保留以及局限。好奇会告诉你得到他,怎么怎么样,却不会跟你商讨并解决,失去,怎么怎么样。因而你的心理很容易失衡,因为自我得到的满足与其后的失去成为了水火不能相容的两种感情,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得到和失去,而你对某件事物的执着并没有必要,你的执着是处在夸大的基础上,而非实际的底座。现代的环境,很少有人宽容这样的敌对,我们接受着失去即永远失去的蛊惑,无论你觉得世界合理或者荒诞,从某种意义上,承受失去要比你获得什么更值得学习,独处或者广义上的孤独,也是如此,好奇很排斥孤独,所以很多时候,现代社会的人在孤独时会第一时间想摆脱和解决孤独,而非让孤独持续下去。哪怕他活在完全不应属于他的环境中,交着他并不喜欢的朋友。
好奇未必是杀死我们,更多时候,是我们的偏执,一种让我们觉得我们活着很融洽的自洽性所带来的偏执。
最后一个是同情:
或许同情在很多人看来是美德,但尼采最常驳斥的所谓美德,就是同情,因为同情是人性的缺点。或许很多人并不理解,同情错在了哪儿,但如果人们认识到同理的存在,或许,会明白很多,实际上,现代社会已经不是滥用同情那么简单了,同情已经成为了隐秘性的正确,所以他和好奇之间的关系合起来,很要命。
同情和同理有什么区别?
区别很大!
同情,是我看你很惨,所以我同情你。同理是,你很惨,我也很惨,但我们或许可以彼此依靠,兴许日子会好过些。很明显的看出,同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干涉,一种审判,他不解决,相反,他还会给同情者蒙上羞辱与刑罚。人们喜欢同情,因为同理在同情面前,局限太多,同情是普遍的,人们对待很多事物的同情,是在于,认为其与自己不同,而又在自己在其之上的认知促使下,来产生同情。大量的信息和过量的比较,正是现代社会所具备的,因而同情的使用,比同理使用起来容易而又廉价,几乎对所有不幸,我们都会报以同情,而我们的帮助也是建立在我同情你的基础上。或许我们并没有觉知同情是一种区分,把你与同情者的实际需求隔膜,因为你的帮助所为,是建立在帮一个囚犯的心理上,避免他最终被执行酷刑。而同理相对于同情,会小很多,因为真正肯走入他人内心,并去一定的了解他们,在现代这种社交看似方便,却很少能真正深入维系与他人关系的时代里,已经是稀缺至极。
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认识超过现实两三百人的关系,或许,在现实中,一个朋友也没有。人们依赖于网络社交,哪怕他们彼此不了解,也从来没有碰面或者其他在现实上的社交。现实上的社交已经足够表明,沟通在很大程度上的困难,没有两个人的脑袋是长在一个头上的,或许这也是某些人,即使对方并没有优越身份或者过多好处的基础上,仍要在网络上试图挽回的原因。同理很大意义上,需要现实生活中足够的交往才可实现,但生活的过劳,会导致很少有这种可能的发生,好奇又驱使人们选择,更少实际交流,而纯粹是言语架构,并且得出对他人的印象,相对遮蔽的社交。这种社交反而给了人们满足和隐私两种不同需求的完美平衡,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很少有这种平衡,更别说是对你有同理心的朋友。
或许,现代人都想有同理心的朋友,可在上面所说过劳,好奇以及现在的同情里,你会发现,这种朋友不会像网络社交那么多,在现实生活中甚至是个位数。
但事实上,无论哪个时代,这种朋友都是个位数,大多数朋友,并不会花时间和精力持续性的与你社交,除非彼此抛弃同情的制约,真正意义上同理,愿意与对方站在同一台阶上,从而缓慢的去认知对方,而不是轻而易举的与对方进行认知上的判断和交涉。
当然,想想,可能真的不可能。(不过我自己觉得应该有两,刘姐姐,教授,其实我说这句并没贬低其他朋友的意思,只是的确符合上面这种的只有这两位,感觉。)
同情的意愿,或许只是你对别人判断最终导致的倾向上的勒令,虽然你可能没有认识到,或许即使你认识到了,也很难做出改正。你对他人所做的标签,使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但却又忽略了他其实也是个人,有什么样的生活和苦恼,他也可以像别人一样会解决,或许解决方法与你所想还差异甚巨。当你觉得他在苦恼时,你会选择以一个强者的能力帮助弱者的困境,可大多数你的所说所做很难实际帮助到弱者上去,你的所作所为只是在表明你在对你帮助了他进行的认可和对他所面临困境因自己而好,这种主观的错误的契合所导致的自我蒙蔽罢了。
因而,真正的同情,对双方都不利。或许,当别人陷入困境,你最应该的,不是提供帮助,而是保持社交上的信任,并且与他平等的传达彼此的信息,给予一定鼓励,让他自己解决与融洽他的困境要好得多。
沟通虽然困难,但的确沟通也有必要,因而同情在某种意义上,只是自己凌驾他人之上的沟通,是自己对他的一己之见,而并没有涉及到他人,他人也并不会接受你的善意,因为的确在他人的视角下传达的信息,只有类似于你只是笃定他的弱小,他如果没有你,就走不出困境这类消极的信息,这很大程度上会破坏他的自尊,以及他对你的信任。
所以,同情并不正确,而且同情只会导致不平等,以及坏处,相反,同理,虽然在人的一生中极其有限,但他会做出远远高于同情的责任与功效。
其实,我觉得尼采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在我的理解中的确很普遍,而且也符合我的所想。
当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觉得,可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答案,普遍上的话,我觉得,自我(认识自我,以自我来衡量,以及保持自我的主观能动,在此基础上学会宽恕自我与让自我的感官逐步清晰,而非去追求所谓自我的追求以及对自我进行毫无道理的批判)。
不存在的蜜月
你来到一栋海的别墅前
客房礼貌的把你的行李放在了保险柜里的第十行第三列里
以表达对你隐私庄重的礼节
而后你躺下 与不存在的妻子一起度过一个美好的蜜月
沙子上 只有亟待孵化的蝎子 以及被孩童遗失的黄色塑料铲
你有种此生常有的安稳 当你在这片海岸上 没有动作的时候
你侧着睡姿 安然入梦 海浪在你之外 是那般的喧哗
你太安全了 不用担心沉没或者侧翻 因为你生活在海难的警戒线之外
你不必为去任何一个孤岛而冒什么风险
恰恰 你活在方圆巨大的孤岛上 你觉得人生完满 安逸 以及一个月的隔绝
你在一盏黑灯泡下 暗暗的摸着自己的头颅
微笑着说 晚安 亲爱的
加油站
你的人生 都在离开
你唯一能回来的理由
是你忘了拿桌子上的车钥匙
这代表 旅途会暂时延迟大概
半分钟至五十秒
当然 加油站也会提供类似服务
当你花钱加满汽车的油时
人们往往会抱怨油价
当然 中国人更应该抱怨房价
你的人生 都在离开
你有充分的理由
把你的汽车加满
然后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法的规定
合理的让引擎保持限定时速的离开
花园
我有一口井
是的 我有
然后 你就可以得知
我有一个花园
是的 我说井时 就已经提醒你了
你问我 花园里有什么
我说 花 蝴蝶 蜻蜓 很美很美的
就像你问别人 你家花园咋样时
他们会说 花 蜻蜓 还有很美很美的蝴蝶
好像很像 不过 也许也有区别
没有多少人会追问 能具体点吗
大家都在消费和满足中讨债
谁会浪费时间 听你多讲你的破烂花园
因为没有人想躲过下一秒可能砸到自己的五百万
那时 他们可以大声叫嚣 比花园值钱多了的成功秘诀
虽然五百万容易砸死人 而且这概率本来就是遭雷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