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伦理学:欲望与内疚
节选自:《Against Understanding 2》 作者:布鲁斯·芬克 译者:张慧强
原译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精神分析的角落;文末也有二维码,期待你的关注~
翻译的初衷很简单,拉康派的中文书籍大多来自于外行或者非临床实践的人;诸多脱离临床语境的概述让人不得要领,所以最开始是从布鲁斯·芬克的临床著作《精神分析技术的基础》开始的,尔后更多是把自己觉得很不错的理论与临床文本翻译过来,和大家分享;
现在让我来谈谈欲望和内疚之间的关系。人们似乎普遍认为,依照自己的欲望行事往往会导致内疚。例如,如果我暂时蛰伏或长期以来的欲望是,羞辱某个曾羞辱过我的人,而且天遂人愿,我有机会这么做。但在我这样做之后,我的道德感可能会涌上心头,让我因为已经堕落到“以眼还眼”而感到内疚。然而,拉康(1992)在研讨班7《精神分析的伦理学》中,对内疚作了一番令人惊讶的评论。他说的正好相反,内疚恰好出现于我没有依照自己的欲望行事的时候:例如,我错过了机会去表达我的愤怒,或者忍气吞声,而不是猛烈抨击过去。
我们必须区分内疚和后悔。后悔也许会出现在我羞辱了这个人,并开始思考后果可能会怎样后——也许他会试图反击,也许我所做的事将报复到我不想了解的某个人的身上,也许我“应该、会、能够”换一种做法。这并不会让我感到内疚——在某种层面上,我还很高兴我那么做了。内疚与这大不相同。拉康说道,“唯一会令我们感到内疚的是在自己的欲望上让步”(拉康,1992,第319页)。在同样的语境下,拉康还谈到了是什么导致人在欲望上让步,或在欲望面前退却——换句话说,就是让别人的欲望优先于自己的欲望。有时,他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做好事”,也就是说,带着某种要做正确的事的念头。拉康说,“打着做好事的名头去行事,”
而且更甚的是,打着为了别人好的名头,不仅不能让我们避免内疚,还会导致各种内心灾难。确切地说,那样并不能让我们避免神经症及其后果。(第319页)
事实上,就像弗洛伊德早期在和癔症病人的工作中发现的那样,神经症恰恰源自于不断试图压制自己的欲望,以便去做善事,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服从于自己的超我的要求。超我是人类精神中最矛盾的一面:它折磨那些最专注于做正确事情的人,甚过不这么做的人;它极其严苛和无情地对待那些在行为上是最正直的人(弗洛伊德,1961a,第125-28页)。就像拉康所说的,“任何试图屈服于道德法则的人,都会看到其超我的要求越来越挑剔和残忍"(拉康,1992,第176页)。实际上,超我以训斥自我为乐,甚至是在自我尽可能地控制它我冲动时也是如此。一种恶性循环发展了出来,它我的某些攻击性能量,通过超我对自我的攻击,而得到满足。
由此来看,一个人所谓的要行好事的欲望,相当值得怀疑:这个人通常会从所谓的“杰作”中,至少获得一种额外的满足。我来从我的临床实践中举个例子。我的一个分析者好几年来,一直将他的研究生项目中某个男人视为一个“自大的蠢货”“混蛋”,并幻想着当面一吐为快。机会终于来了,分析者想着要这么做,但又退缩了。后来,哪怕他什么也没说出口,却还是感到内疚,他告诉我,他退缩是因为那“不会有什么好处”,他也说,他“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他能够控制住自己。”——换句话说,这让他有一种自恋性满足,觉得自己比那个“混蛋”优越。尽管如此,他接着说,他“永远不会原谅”自己放过了那次机会——换句话说,他要为自己一言不发而永远惩罚自己,于其中他意在获得的是一种表面上反直觉的满足。这样的个人获益,显然让人怀疑所谓的“道德高尚”的退缩方案的价值;不必将分析者感到的内疚归因为,他有一些想用来教训那个人的“邪恶想法”,而是要归因为他在自己的欲望上让步了,回避了他期待已久的对抗。
如果在精神分析语境中有一个伦理禁令要被提炼出来的话,那就是:“避免内疚,因为那会导致神经症!”不要依照你认为是为了你同行的男人或女人的好而行事:依照你自己的欲望行事。因为你的内疚不是消失在,你的治疗师抱着你,不断重复着说“这不是你的错”的时候——这是罗宾·威廉在《心灵捕手》中对他的“病人”做的事。那也许会让人暂时感觉良好,但实际上内疚只会通过一种人类行动而消失:根据你自己的欲望行事的终生之道。
应该记住,拉康并不是在谈论在某些临床结构中没有内疚,而分析者从来不觉得受到任何道德约束的限制;这种讨论也不适用于精神病主体。
在很多方面,拉康在这里只不过是在重述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的第七章中所说的话。弗洛伊德在那里告诉我们,当某人放弃满足某一特定的冲动时——比如说,一种攻击冲动(事实上,他提供的例子涉及到的就是攻击冲动)——不管怎样,他还是感到内疚,因为想要屈服于这种冲动的愿望一直萦绕在脑海中,而超我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补充说,未被满足的冲动之能量,随后被转移给了超我,后者用它来对抗自我。这个经济原则让弗洛伊德觉得是如此惯常,以至于他说,“我们应该试图捍卫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即良心是放弃本能的结果"(第128-29页)。更简单地说,内疚感源自于放弃了自己的冲动;内疚是在冲动面前让步的结果。
拉康的结论是"内疚源自于你放弃自己的欲望时",这明显很接近这里提到的弗洛伊德的结论。事实上,弗洛伊德的构想提醒了我们,拉康后来稍加修改了他的结论(拉康,2006a,第851-54页),基本上是在说,内疚源自于你不追求自己的冲动之满足的时候。拉康自己曾告诉我们,人类的欲望已然倾向于避免满足,以便继续欲望,因此从60年代早期到中期转变到关注冲动,基本上标志着重新强调满足本身。我们可能会说,与弗洛伊德不同,拉康似乎给出了一个处方:“不要放弃你的欲望,”或者更准确地说,“不要在涉及到你的冲动之满足的时候却步。
译者简介:
张慧强,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实践者与翻译者,长期接受拉康派个人分析,参与翻译出版中的作品有《精神分析技术的基础》《拉康精神分析临床导论》《拉康论爱》,远程接待成人,联系方式:QQ 690090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