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用麻酱蘸全部,潮汕闽南人的三餐吃沙茶
第一次见到自动售货机,是上小学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放学路上竖起了几个大机器,里面排着各种膨化食品,具体有哪些我记不清楚了,唯一留下印象,而且长大后还会偶尔回味的,是上好佳沙嗲薯片。
那时候不知道“沙嗲”是什么意思,连“嗲”字怎么读也不太清楚,只记得小小的拱形薯片放进嘴里时,迸出咸咸甜甜的鲜美味道。
后来才知道,“沙嗲”两个字里,原来大有文章...
从沙嗲到沙茶,一瓶酱料的历史
沙嗲(Satay)是马来的传统美食“烤肉串”,将牛肉鸡肉先腌制再炭烤,烤好后配上厚厚一层沙嗲酱同食。沙嗲酱是一种复合调料,用花生、小虾、姜黄、椰子酱等材料调制而成,酱膏细腻,橘黄色,辛辣味重,咸多过甜,是一种重口味的调料。


而沙茶酱呢,是从沙嗲衍生而来的。早些年间,闽粤台一带的国人下南洋,饮食习惯中加入了许多南洋料理的元素,沙嗲是其中之一,后来人们将沙嗲的配方带回国,流入福建、潮汕等地。
对美食有独特造诣的闽粤人,吸取了沙嗲调料的层次感,保留但弱化了辛辣味道,制出本土化的沙茶酱。

超市的沙茶酱两巨头,是皇牌和牛头牌,皇牌沙茶王出自潮汕一家老牌的沙茶调料厂,口感偏向于“酱”,甜味更出众;牛头牌沙茶酱来自台湾,鱼干和虾干的“沙”感更明显,味道偏咸一些。


总的来说,生活中常见的沙茶酱,以花生、芝麻的香,加上海虾、鱼干的鲜,配上葱头、辣椒、蒜的辛辣,再兑上白糖的甜味,炒制而成的复合酱料,层次鲜明,风味独特。
想在家里一品沙茶风味,买瓶沙茶酱,煮面时调个汤头,打火锅时作蘸料,即能方便快捷地领略一二。但如果你并不满足于此,想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沙茶文化,吃到令当地人为之心醉的沙茶绝味,恐怕还得去当地寻觅一番。

潮汕火锅的王牌蘸料
北京人打羊肉锅必须蘸麻酱,四川人恰红油火锅少不了油碟,而沙茶蘸料,则是潮汕人吃牛肉火锅的灵魂所在。很多人和沙茶酱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大概就是吃火锅时调的那一碗蘸料。

去潮汕寻觅美食,汕头的牛肉火锅一定不能错过。在这里,讲究的店家都会自制自调沙茶酱。
鲽鱼干是沙茶的主要原料,未炸的鲽鱼干闻起来腥咸,但一入油锅,炸到金黄酥脆后,鲜甜味道就占了主流。切碎的红葱头入八成热的油锅炸成红葱酥,香而不辣。蒜末要先淋热油带出水分,再下油锅炸,才能炸出干爽细碎的蒜酥。
最后,把炸好的材料一起搅碎,加入白砂糖、辣椒粉、花生粉、咖喱粉、胡椒粉、五香粉、干草、盐、糖等香料,而不同的调味、不同的配比,又造就了每家店沙茶酱不同的风味。

潮汕的八合里胡同是牛肉火锅一条街,在这里,所有的牛肉当天现杀,在你眼前片好上桌,按从瘦到肥的顺序,将五花趾、匙柄、脖仁、吊龙 、肥胼、胸口朥依次下锅,涮烫几秒,趁极致嫩滑口感消失之前,赶紧往沙茶酱投怀送抱。

上好的牛肉,决不能让麻酱或豉油抢了风头,只有沙茶酱,既不掩盖牛肉本身的风味,又以咸甜鲜香赋予了牛肉更丰富的口感。
烫一片鲜嫩的牛肉,放入沙茶酱碗轻蘸,牛肉卷曲的纹理挂住鲜甜的酱料,放入口中咀嚼,牛肉的酥嫩劲道,加上一点酱料沙沙的口感,咸味和甜味配合得恰到好处,肉香浓郁,鲜味突出,让人欲罢不能。

正宗的潮汕牛肉丸,手工打浆,把牛肉的胶质打出来,令空气注入牛肉,每一颗牛丸经受4、5000次的捶打,咬下去自带爆浆属性,清汤下锅,浮起捞出,蘸上沙茶酱咀嚼,油脂、奶香、半筋半肉的口感,带着咸鲜回甜的酱料在舌尖起舞,旋转,吃到扶墙出也在所不辞。

沙茶牛肉,灵魂伴侣
福建炖菜多,瘦肉汤,姜母鸭,佛跳墙,都是要花上大半天功夫,将之煨得酥烂入味的菜式。
几个月前去泉州,朋友驱车带我去到一个深藏在小巷里的牛肉店,这里专门做沙茶炖牛肉,炉上支着一口大锅,客人点单后,老板娘用一把长长的大夹子伸进锅里,一手夹出大块牛肉,一手拿剪刀咔嚓几下,牛肉块悉数落在了盘里,可见肉质之熟烂、酥软。

挟一块沙茶牛肉放在碗里,汤汁在米饭流动,粒粒染成金黄,牛肉咬下去,软嫩不粘牙,吃不出粗糙的牛肉纤维,既有甜润雅致的鲜味,又有大口嚼牛肉的豪放口感,就着米饭吃下,再喝一口撒了芹菜末的牛肉清汤,甚是满足。

在潮汕地区,更常见的是用沙茶炒芥蓝牛肉,看似简单的炒菜,但讲究的潮汕厨人,会在它身上下足了功夫。
芥蓝选短小的,再长也不能超出手掌张开的长度,否则吃起来口感不够细嫩,味道还容易发苦发涩。
牛肉一定要新鲜温暖,部位最好是吊龙肥牛,肋脊间的肉肥瘦相间,既有瘦肉的扎实口感,又带肥肉的油脂香味。

几勺沙茶酱兑上半碗绍酒,调成料汁,待会为这道菜注入灵魂就全靠它了。
先炒芥蓝,盛起铺底,再炒牛肉,盖在芥蓝上,锅热后倒入沙茶汁,炒香,倒入菜和肉,合二为一,沙茶提香不咸,裹满滞腻料汁的牛肉软嫩甘甜,芥兰清脆爽口~

厦门街头的一碗沙茶面
对于厦门人来说,沙茶面是家乡的味道,这个从小吃到大的味道,离开家乡后,也要在行李中装上几罐,在每一个思乡的夜晚,煮碗沙茶面以慰衷肠。

沙茶面的品质取决于汤头。沙茶汤的原料和沙茶酱一样,以花生、虾干、鱼干、葱蒜为主,和几十种香料,加进骨汤熬成。

油面过水捞出,铺上选好的海蛎、蛏子、鱿鱼、虾仁、鸭血、豆腐等等配菜,浇上金黄明亮的沙茶汤,不到五分钟,一碗暖胃又暖心的沙茶面就好了。

喝一口汤头,丝滑的骨汤和甘甜的沙茶融合,油而不腻,甚是落胃。软韧弹牙的油面就着沙茶浓汤咀嚼,香甜爽口,味淡的海鲜过了一道沙茶汤后,鲜滑微辣,鸭血和豆腐更是一口爆汁,吃碗面,再端起碗把汤一饮而尽,嗝~满足打出一个花生咖喱香的嗝,这就是厦门人的日常小确幸,天天相伴,从不厌倦。

一碟沙茶酱就似一幅太极图,咸和甜彼此融合,又各擅胜场,把各路美食囊括其中。
除了蘸碟、炖牛肉和煮面,还有沙茶拌粿条,沙茶捞车仔面,沙茶排骨,沙茶烧烤,甚至沙茶蘸火龙果or荔枝…只有你想不到,就没有沙茶酱做不到。

不管是以沙茶为日常的闽粤台,还是在潮汕火锅店或茶餐厅,偶然尝到沙茶风味的外地人,沙茶的独特味道,都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姿态,在人们心中的美食榜单上,拥有姓名。

由于发布者的设置,不展示所有人的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