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鹤道长 心中无底洞般的贪欲与执着你都放下了吗
人生一多半的苦,都是因为放不下,生活一多半的累,也是因为放不下。放不下金钱,所以一身疲惫。放不下面子,所以自己受罪。放不下感情,所以伤心欲绝。放不下攀比,所以心生焦虑。
“放下”本意是“放下内心的执着”,为什么要“放下”?因为世界是变化的,任何东西都会时过境迁,都会“过时”,而我们的内心却往往会对已经习惯或有感情的事物有“不舍”、不愿放手,这时就需要“放下”。放下”就是要我们放下过去,把握当下,迎接未来。

佛教中讲的放下 ,指的是放下我们的分别、执着、妄想,只有把这个妄心放下了,我们的真心才会显现。放下的是妄心,不是真心,也不是善心,如果什么心都放下,那就成木头人了,这就错解了。我们人生的所有烦恼痛苦,正是因为这个妄心产生的分别、执着造成的,要想脱离烦恼,就必须先放下妄心。
就好比一个人抱着一块没用的石头走路,累的满头大汗, 却不知道放下。佛教讲的“放下”,是放下你怀中的那个无用的石头,不是不让你继续走路了。
有人问佛祖:“何谓佛?”
佛祖说:“无忧即佛。”
那人又问:“如何能无忧?”
佛祖说:“放下即无忧。”
那人不解:“那么如何放下呢?世界上并非所有的人和事都能放下,比如父母儿女,叫我如何放下?”
佛说:“为人子女、父母,尽人事而无愧于心,即可放下;世事纷繁,人生苦短,不为物念困扰,舍得即能放下。”

人为什么放不下呢?因为己心不舍,事事牵挂,所以不能放下。
放不下的多,烦恼便多,烦恼多了,如何无忧?佛就离你内心而去了。
佛说,求人不如求己。所谓求己,其实是我们面对人生世相时内心的省思,解脱困恼的法门,锐意精进的途径。
能够反求诸己而放得下,你就是佛,佛就驻在你的心里,你就是大欢喜。
什么是真正的放下?一味冷漠,一味防备,一味把自己困在过去里不好好过日子,就是所谓的放下?真是傻瓜!放下不是偷偷哭,不是勉强笑,不是强迫自己改变自己,更不是拿自己的莫名其妙去困扰别人。真放下是你心安了,神定了,不受往事困扰,欣然开始新的生活。
别人没有用你希望的方式爱你,不表示她们不爱你。人,不要钻牛角尖儿,否则误人误己。你不必强迫自己修禅,只要顺乎自然即可。如是去修,你自会有空间和通风的感觉,有这种感觉就表示佛性或根本智正在破惑而出。于是你发觉列为第四谛的道谛简单平易,例如:走路时留心走路,你先知道自己在站着,然后知道自己的右腿提起、前摆、触地、下,接着是左腿提起、前摆、触地、下。
有许许多多的细微动作,都是在一心生活于当下的此时此地所能有的那种单纯和灵敏当中进行的。

如果你倒一杯茶,你会自觉伸出手去、摸到茶壶、提起茶壶、倒出茶水。最后,茶水碰到茶杯,把杯斟满,于是你停止倒茶,把壶放下,一丝不苟,宛若日本的茶道。
你发觉每一精确的动作皆有其尊严,我们早就忘了行为可以是简单而精确的。我们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能含有单纯与精确,因此也就都能极具优美和尊严。
就是有一天,当你再次面对你过往的难堪、你恼怒憎恨的人,心如止水,不再起心动念,坦然面对,一笑了之。即便别人在你面前,复述你过往种种不幸时,你仿佛是在听别人的故事,心里一丝涟漪都没有泛起。放下,莫过如此。
何为先进性教育?
答:保护性拆除、礼节性受贿、休假性治疗、临时性强奸、试探性自杀、轻度性追尾、合约性宰客、政策性调控、倒退性改革、和谐性维稳、疯狂性贪污、挽救性枪毙、正确性错误、保护性销毁、政策性提价、钓鱼性执法、确认性选举、临时性员工…普遍性无耻,习惯性装逼。

不解释,有三种:1、不在乎---随便你们怎么讲怎么想。
2、不屑---既然你们不理解,也没啥好说的,此时心中情绪藏恨。
3、忍---时机不到,多说无益,反引无数口舌麻烦,那天会来的。
人心之所以不安,就是把自己寄托在那些不稳定和不真实的东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