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玮投资道术器之三——指数投资篇《指数投资适合中国股票市场吗》
导 读:
无论学院派的专家教授还是价值投资的楷模巴菲特,都反复多次、不厌其烦地向投资者推荐指数投资。指数投资为什么很难被超越?中国股市又适合指数投资吗?投资者应该怎样进行指数投资?指数投资应当注意哪些风险?韩玮先生在今年7月17日发表的《指数投资适合中国股票市场吗》文章中详细分析了以上问题。
韩玮先生认为,在中国市场早期,主动投资基金业绩相对于指数业绩的优势源自新股认购收益、指数分红偏差、长期扭曲二元机构市场。指数投资见证了一种大智若愚的投资智慧,考验的是投资者的耐心。文章详细剖析了指数投资能取得成功的两大优势,一是指数中的优质成分股的业绩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增长,二是通货膨胀将成为推动股票指数上涨的强大动力。文章还指出,指数投资不仅仅是业余投资者的选择,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也是大规模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
原文
以下为韩玮先生2017年7月17日发表于《国际金融报》的原文,题目为《指数投资适合中国股票市场吗》。

今年6月,明晟(MSCI)宣布将A股纳入其新兴市场指数,指数投资随即引起市场高度关注和热议。
拿中国最早的股票价格指数上证综指来说,假如投资者在1990年至2016年每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买入跟踪上证综指的指数基金,并持有至今,我们就会发现:只有2007年和2015年的两次投资亏损,分别亏损近40%与10%,除此之外,其他25次投资都是盈利的,其间甚至多次出现了十几倍的盈利幅度。
纵观全球,无论是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长期投资指数大多会取得非常好的投资效果。然而,很多投资者依旧会抱怨投资中国股票市场赚钱难,正所谓“大智若愚”,如果采取这种简单的策略,长期耐心投资指数基金,那么,投资者是很容易在A股市场获得丰厚收益的。然而,很多人盲目自信,认为自己的智力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不屑于这类只能取得市场平均收益水平的指数投资。其实,就连对学院派的“有效市场”理论很不以为然的巴菲特,都屡次推荐“有效市场”理论最为倡导的指数投资,原因就在于,越是巴菲特这样的选股高手,越能深刻理解长期战胜市场的难度。
指数投资能取得成功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第一,包含在股票指数中的上市公司往往是市场经济中的领先企业,其内在价值会随着宏观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提升。另外,股票价格指数是包含通货膨胀的名义指数、上市公司的实物资产以及可以跟随物价上涨的未来收入能够较好地抵御通胀。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胀必将成为推动股票指数上涨的强大动力。
通过仔细分析其中取得的收益来源,便会发现“二八定律”现象——指数投资取得的大部分收益来自于少数股票的贡献。投资者能够持续选出这些少数优质股票的难度是极大的,即便真正选出这些牛股,如果没有精准地把握买入和卖出的时点,最终也不能跑赢指数。因此,即便是专业投资者,扣除各项费用后,能够长期战胜市场的也是凤毛麟角。
除了极少数投资能力超强的投资者外,指数投资不但适合绝大多数业余投资者,也是专业机构投资者良好的投资工具。一方面,当主动投资的机构投资者看准好的市场投资时机和行业成长机会,但对个股选择没有把握的时候,宽基指数基金、行业基金都是非常好的投资工具。另一方面,当专业机构投资者管理的规模超过其合理管理能力时,可利用核心资产加卫星投资模式,将大量超出能力的部分投资于指数基金。
投资者在各种各样的指数当中选择指数时,应当充分考虑指数的可持续性、可投资性和潜在收益性。一方面,尽量选择明晟(MSCI)、标准普尔、罗素以及中证指数公司等国内外大型专业机构编制的指数,这些指数的编制方法比较科学,往往非常注重指数的可投资性。另一方面,投资者应该选择未来会有较好前景的区域、国家、行业或者大中小盘风格,然后投资对应的指数,如果没有明确的判断,就选择覆盖面较广的指数。最后,不要单纯地选择历史表现好的指数,一定要面向未来思考问题。
那么,如果面临同一个指数被多个指数基金跟踪的现象,投资者首先应该仔细比较其投资管理水平。其次,选择管理费、托管费及申购费等综合成本低的指数基金。
事实上,指数投资并不像大众想象的那么简单。投资水平高的指数基金经理和交易员,不会拘泥于教条主义式的正向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优秀的指数基金经理通过合理预判和高超的投资技巧,不但抓住公开增发配售、债券配售以及新股网下申购等常识性赚钱的机会,而且还能够利用指数调整、基金申赎、分红派息再投资、股票停复牌、配股和自由流通量变动等因素,给指数基金的业绩带来正向的影响。同时,他们还会减持指数中出现的媒体已经充分披露的、通过常识就能判断的有严重欺诈情形的股票。最后,通过基金经理的出色表现,不断累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收益,日久天长投资者就会享受到非同凡响的复利收益。
当然,在通过常识就能判断出指数存在泡沫时,投资者应抵制贪婪情绪,不宜进行指数投资。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