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人格健康水平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作者:韩冰 ,《零压力社交》译者,创伤治疗专家,心理教育学者
01
我们每个人都曾为孩子,然后长大成人,为人父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有些自己的缺点可以被意识到然后通过个人努力刻意的修正,有些缺点我们并不能意识到或者即使意识到了也循环往复的一次次的问自己,抓耳挠腮,问自己为什么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犯同样的错误。在讨论亲子关系,青少年儿童心理教育这个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开始,我想谈谈我们是如何长大的,就是我们是怎么样在自己父母的教育下长大的,而我们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前几天一个8岁的孩子被送到我的面前,原因是自己揪自己的头发。同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家长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殷切的眼神里透露出迷茫与无望。
其实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给家长解释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诸如强迫行为、抑郁情绪,揪头发,咬指甲,乱发脾气等。但是不知道要用多少个小时可以让家长能够改变自己与孩子在一起时的言语话术,行为模式。对于这一点,儿童青少年心理工作者有时候是很无奈的。因为父母言语、行为模式是三四十年时间塑造的,并且还糅合着家长与自己父母之间的各种爱恨情仇。因为亲情,所以绑定的很深,深到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自发的,并不需要努力就自然发生的习惯。
02
我从小成长在一个教师家庭,爸爸脾气火爆,有时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加,且对保护我的妈妈进行言语人身攻击。我不认同我的爸爸,决定自己在行为与为人上与之划清界限。但是当我某一次和妻子争吵时,摆出了和爸爸一样的姿势和语气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有多像自己的爸爸。尽管我努力去减少自己父母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很多痕迹并没有那么容易擦除。
1. 我走上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掉了进去。我迷失了......我绝望了。这不是我的错,费了好大的劲才爬出来。
2. 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假装没看到,还是掉了进去。我不能相信我居然会掉在同样的地方。但这不是我的错,我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出来。
3. 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看到它在那儿,但还是掉了进去......这是一种习气。我的眼睛张开着,我知道我在哪儿。这是我的错,我立刻爬了出来。
4. 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绕道而过。
5. 我走上另一条街。
——索甲仁波切
我们每个家长也都曾经是孩子,在中国社会文化下,即使自己身为父母后,在自己父母面前也永远是孩子。人生的一些重大决定时也希望能听听父母的意见或者得到父母的认可。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融合,即使与父母天各一方,精神上也或爱或恨,心中有他们的存在,或积极,或消极。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父母的影响,从说话方式到行为模式,深深的烙印。
03
说个常见的现象,大家会见到很多事业成功,有社会地位,有财富的家长,在单位里呼风唤雨,但是在自己孩子身上一点招都没有。孩子逃学打架,所谓的问题少年。这样的家庭里背后的动力或者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家长那么优秀,读到博士,做了大官,懂得那么多,还教育不好自己的小孩。因为所谓的教育孩子,与孩子相处并不是因为你懂了多少就会多么成功,教育孩子,与孩子相处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家长个人的人格健康程度与完整程度。大家也见到很多出身贫苦家庭的孩子,父母可能大字都不认识一个,这并没有影响到孩子的成才。所以有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并没有那么优秀,那么好,所以认为自己教育孩子方面有弱势也是没必要的。并不是说家长越有成就,他的人格健康性越高,教育孩子就会越好,这里面没有必然联系。
单说前一种情况,通过自己努力,出人头地的家长自己在作为学生的时候,并不一定是热爱学习的,只不过学习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多其他的利益,比如说我可以找一个比较不错的工作,有一个不错的社会地位。这样长大的的孩子,会压抑了很多对学习的不满和怨恨,学习剥夺了他很多娱乐的时间,学习明明一点乐趣都没有还要一屁股坐在那里受罪。小朋友们外面玩闹的声音让我觉得很刺耳!虽然这样长大的我取得了很多社会成就,改变了自己家庭的命运,我可以感谢学习给我带来的一切好处。但是这不能泯灭我内在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规则,不喜欢被控制的那部分人格。而当我成为了父母,我要要求孩子去好好学习,我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因为我认为这样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经之路,因为我是这么样成功的。所以我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我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做什么出格的行为,如果他们这么做了,这不是在打我的脸吗?我这么优秀,这么棒,单位里这么受人尊敬,我的孩子竟然学习不如别人,这让我情何以堪?我的孩子不完美这是我不可以接受的,因为我的孩子就是我的作品,他学习不好,做事出格,就是说我不够好,孩子你知道吗,你爸爸妈妈我们从小可是一直考第一的。所以,我为了保持我从小到大一直品学兼优,比同龄人强出一头的状态,对不起了孩子,是你做得不对,是你做的不好,你还不够努力,你还不够优秀,加油,别停下孩子,你可以再多做一道题的,你可以再多背一段英语的。
我们家长为了自己做一个“完美”的父母,为了比别人强。去埋怨孩子学习不够努力时,其实是在把我不如别人的焦虑扔给孩子。当我们一直批评孩子不够努力,学习不够认真的时候,孩子就在我们的担心中真的变成了我们害怕出现的样子。
04
回到一开始说到的这个8岁孩子,父母都是通过自己努力在大城市落下脚的高知,从小到大都是最好的学生,一直读到博士。这样家庭背景的孩子如果上学作业不认真做,家长经常被班主任老师叫去学校的话,家长实在是太不能忍了。这么优秀的家长怎么能允许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落后于他人甚至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必然的会更加严格管教孩子。此外家长对孩子的问题相互指责,当着孩子的面发生剧烈争吵。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讲,父母争吵会带来巨大的恐惧,继而会用某种方式去抵消恐惧伴随的巨大焦虑感。比如说咬指甲,伤害自己等。
这对家长意识到自己管教孩子的方式其实与自己小时候父母管教自己的方式非常相似,严格要求不允许孩子出错。经过和我简单的交流,发现自己即使现在意识到了自己与孩子对话时的语气有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有问题,但关键时刻家长还是会重复以前的模式,无法真正发生模式上的变化。其实我们不是认不清问题,困扰我们的往往是做不到。
真正的改变自己与孩子交流的方式,首先是意识到自己又在重复旧的模式,意识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我从自己父母那里带来了什么?我的语气,我的姿态,我的表情,甚至我脑子里蹦出来的想法是不是都来自于他们?你可以找一张纸列出你父母各自的缺点,比对一下哪些缺点是你从他们那里继承而来的。对旧的模式有了意识,我们就可以选择不被影响,不去重复。
我们要求孩子不要浪费,不要行为出格,不要染头发,奇装异服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小时候父母教育我们要做到的。在父母传递出这些合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规范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如果你不按照爸爸妈妈说的去做,那你是不被接纳的,你应当为此感到羞耻“的信息传递给孩子。带着这些隐藏羞耻信息的孩子长大了,变成了父母,也会传递出这样的信息给自己的孩子。举个例子来说,当父母看到孩子吃饭吃不干净,剩下米饭而感到生气时,一部分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到勤俭节约,尊重别人的劳动;另一部分就是孩子的浪费行为激发出了父母自己小时候被自己的家长教育时得到的那部分羞耻感。父母为了解决自己小时候被教育时的那份羞耻感产生的焦虑,会不自觉地批评孩子的行为,并让孩子继承这部分羞耻感——你如果不吃干净,你应当为此感到羞耻。而这种不必要的羞耻感就这样一代传一代,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女孩明明很漂亮,但是穿着打扮比较土,甚至有点“男人婆”的味道,一直穿裤装,从来不穿裙子或者比较性感的衣服,这样的女孩子一般从小被家长教育不能暴露,不能漂亮,甚至女孩子漂亮了不是一件好事。孩子学习到了不仅仅是我穿着打扮不能出格,更多的是我如果穿的太漂亮了吸引了异性的注意应该为此而感到羞耻。
像这样的羞耻信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再比如说有的人明明工作非常优秀,但是各种荣誉表彰就是到不了他自己的手里,同事对他说,小刘,你应该找领导反映一下,明明工作都是你做的,但最后一点好处都捞不到,太不公平了。这时他会有一种感觉如果让自己去找领导邀功或者要什么是那么的不情愿,整个身体是那么沉,在走向领导办公室的路上恨不得有人把他拦下打个岔什么的。有的人即使进了领导办公室也没跟领导说明白到底来的目的是什么,言不达意。相反的是从领导那出来的时候是如释重负的感觉,脚步轻快的不得了。
这样的人小时候问爸爸妈妈表达自己想要东西的时候,是很难得到正面的回应的,或者当亲戚朋友送给孩子什么东西的时候,父母会直接说那不是你应该拿的或者直接当着孩子的面挡回去,并传递给孩子问爸爸妈妈要这要那是应该感到羞耻的,别人送给你东西,你并没有那么好,如果收下了就应该感到羞耻。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学会了即使是自己喜欢的或者别人赠送给自己的,如果自己拿了也是不对的,当走在去领导办公室路上,那种沉重感和想要逃离的感觉,就是父母传递给他的羞耻在作祟。为了解决这种羞耻感带来的焦虑,很多“老实人”就放弃了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利益和荣誉。
-
我是恒心永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04 20: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