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出家的90后僧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时候,被祖母抚养了几年。故乡温州,各种信仰,交织同处。比如,几乎每个镇,都有:一座基督教堂,一座天主教堂,几座僧侣寺庙,一座尼姑庵或观音堂;每个村有“太阴宫”,正殿是雕梁画栋的戏台,供奉当地的神祗“陈太后”。
祖母“信佛”,我妈妈“信耶稣”;外婆“信佛”,舅妈“信耶稣”;这也是温州的常态。从未见过,不同教派间,有任何争执。所以,我总觉得,许多事是无界的。我记得,童年最快乐的一天,是跟妈妈去教堂看圣诞晚会。还记得,家边尼姑庵,一幅很美的对联:烟雨楼台山外寺,青莲玉瓶水中天。
长大后,许多年,觉得孤独,我会找一些安静的事做。比如,读《圣经》诗箴,译文行云流水:“主,我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在上海十年,独自去杭州、苏州,在西湖、虎丘寺坐到夜深。佛家偈语,过目不忘:三界不安如火宅,此身易坏似泥船;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年纪渐长,更明白:一个人,应放下执念、揪斗、评判;一个族群,应该给人尊严、余裕、憩息;一个有出路的国家,应该呈现出安稳、有序、洁净,物质与精神的同等丰足。而非,高房价、低智趣、少共识、多威权。不然,世俗这么艰难,人人都会想逃。
以前,我也逃。隐居在上海郊外,为外媒做采访翻译,打算过几年移民。现在,只想着,不怨天恨命,做好手头的事,人生才有出路。我想过出家,但打消了念头。总觉得,活在热闹人世,有权力对世俗说不,才是: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
偶尔,看见一个年轻僧人的日常。他1992年生,2015年大学毕业,2016年遁入空门。他的生活,春夏秋冬,松竹梅草,禅茶画扇,十分自在。不是我想象的,古佛青灯,了此一生。我忽然觉得,按自己心意活着,也许就在当下此刻。
与他说,想记录这些日常,又讨论了一些佛法,他说了四个字:众生情执。
图丨90后僧人们的寺院日常
折梅


春日



坐禅


制陶


作画


写字

禅室
他自己布置的禅室


烹茶


品茗

刻印
刻的是佛语中的“止观”两字

雕像


供花


枇杷


采蕨


浴佛 四月初八浴佛节


天台 他在天台山佛学院进修,许多同学也是90后




待客


消暑


礼师


观山


看云


秋收


赏枫


送粥
腊八节熬粥赠送


撞钟

访友


山行

I

云游
大理、石林、镇江、杭州云游

I

下山



出家
他出家前的最后几张照



⚠️本文首发于丨公号【陈十四】
点击链接可见公号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zd_aHBFigA-mkREvk_aj7w
——————————
陈十四/媒体人,曾供职英国《金融时报》等。
☟长按/扫描下图二维码可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