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练练“武”,逻辑问题,《逝去的武林》,什么是专家,是时候对竞技体育“去魅”了
练练武
“诗人和拳击手”
1
我家楼下的小健身房里,有个堪称人体艺术表演家的老板。他的散打很有两下子。我总会驻足看他上私教课,看他演示动作,甚至在他给学员拿把时,我的眼睛也只跟着他的身形移动。我也是最近才欣然领悟何为人体艺术的。这个场景就是一个人在欣赏另一个人上演人体艺术。
2
健身房新招了一个小教练。他有点傻,有点可爱,但是傻的时候一点也不可爱。
他喜欢钻研功夫,不过和一般练过的人钻研的方向不大一样。近些年来我们耳熟能详传统武术的“去魅”,但这位功夫爱好者却连竞技格斗类也瞧不上。摔跤?“人家一个顶膝就躺下了”;柔道?“那褂子贼结实,真干起来谁让你扥袖子”;散打?“他那样防守,真打架时不行,不如我这样”。他把手推出去、拍出去挡。那ufc呢?“ufc也不是真正的打架”。
但实际情况是,他毕竟不是科班出身练格斗的,所以和老板还是差着好远好远。但他还是不服,非觉得散打里这也不真实那也不真实。我说什么才是真实?他说你在街上打过架吗?我说我胆小,真没在街上打过架。他说你知道东北多乱吗?人得保护自己啊,我就是要研究实战。
但问题是,如果真实打架了,他根本打不过练散打的老板。那么问题就来了,比起练得严格不严格、辛苦不辛苦、专业不专业来,练哪一门哪一派,真的很重要吗?
他自己气恼的时候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是去个能训练的地方,天天跟专业的训练,半年,我就能干过他。可我觉得他练三年也未见得。
他只觉得泰拳是适用的。为什么?我后来明白了,因为相对地来讲,他唯一好好练过一段时间泰拳。
所以,他身上的逻辑问题总结如下:只有自己认真做过的、相对于其他方面来讲最擅长的,最好,其他的,都有问题。
他的这个大毛病很有代表性。
3
健身房有几位学员(包括我)上散打的团课。在教练讲一个简单组合后,对练的人时常做出一些让我不理解的行为。比如,教练让先上前脚踢大腿,紧跟着前手直拳打脸,对练的人打着打着就只踢腿然后不出拳,我防着自己的脸干等着纳闷,连续两次这样,我问他:你怎么不出拳呢?他说:我在模仿实战啊,要有变化。
这是我在健身房的“师兄弟”身上发现的又一个逻辑问题,总结如下:如果把教练教的每一个组合拳,在练习的一开始,就想着实战时的变化因素,那必将一事无成。
想一想,我们上学时候是怎么学习的?是一上来就做考卷吗?即便应试教育人人叫嚷,我们也不是这样学的吧?学知识就是学知识,简单重复地一遍一遍地强化,知道做梦都说不错,再去做考题,也就没什么可愁的了。练体育也是一样,足球篮球的真动作掌握了,教练才会让学生练假动作。格斗的简单组合拳练熟了,再谈实战时的随机创造。
《逝去的武林》里说,练功夫和比武是两码事。练功夫练的是身体的基础,好比让一个人赚钱,而比武要另外专门地练,比武练的好比是用这些钱去投机。
4
我很想在众人一边倒地,对中国传统武术的鄙夷讽刺之潮里,呼吁冷静看待。
传统武术里有太多人体运动的奇思妙想、技巧,有太多注重人体健康、不急功近利的经验总结。现代体育的竞争是恶性的,运动员的伤病其实很少有人见过详情。不是某某冠军受过多少次伤这么简单的事情。健身房混了这许多年,耳濡目染我也听到了一堆事情。能去露脸比赛的在中国真是万里挑一,大片大片默默无闻因伤病或年龄告终的运动员。他们现在赶上了私人教练的火热行当,他们基本都会觉得命好,比起二十年之前的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散打教练说,自己十七八岁时状态最好的时候崴了一次脚,养了半年,等恢复训练了,比他小一岁的孩子已经进步了很多,自己在队里就失去了地位,没前途了。还有一位练柔道出身的女教练,一次腰疼好久不停,去拍了核磁,大夫一拿片子先问:这是谁的?是你的吗?你多大了?25?怎么你片子跟四五十岁的人似的。哦,运动员,哦运动员。
所以,应该深入体验中国传统武术优点的时候到了。应该对竞技体育去魅的时候,同时到了。
5
什么是专家?专家首先是专业人士。什么是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就是,非专业人士在成年之后付出双倍的努力双倍的时长也很难赶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