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机理
这是一篇因为没有好好审题,漏了“健康”二字,而产出的废弃小论文。
古代的公共性园林
即指位于城市或城市近郊,由官方或个人修建,为满足城市居民休憩交往和提供公共娱乐、各类集会活动的场所。公共性园林起初源于祭祀、聚会,渐渐发展成交往游乐、宴饮聚会的场所。《诗经》“郑风”里描述的郑国男女郊外祓禊,男女相谑的场景环境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郊野园林,这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公共性园林。虽然各个朝代各个地区对公共性园林的称谓未统一,也都不叫做“公园”,但古时较发达的城市或城郊都会建有各类公共园圃,每逢适宜时节,市民文士前往赏春踏青,雅集宴游,与我们现在说的城市公园一致。
作用
传统公共性园林反映了国家、地域、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问题, 公众参与使文化得以传承,人们认识到园林不再是私密的个人场所,而是可参与的。历代统治者也将其作为教化子民、管理城市的重要一环,对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引导城市生活风尚,促进城市文化和市民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古代公共性园林使人在家宅附近,就能欣赏山水林泉之乐、享受游憩之情,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对意境的追求。通过赋予园林景观某种情感,使观赏者在享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还感悟到景象背后蕴藏的精神和哲理。这种厚重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正是现代公共园林建设和规划需要从中汲取借鉴的。
现代的城市公园
产生于18——19世纪。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造成居住环境恶化。为了顺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并缓解社会矛盾,十八世纪中叶,英国部分皇家宫苑和私园开始对公众开放,统统称为“公园”。 十九世纪中叶,这种公共性活动场所形式也被带到亚洲国家,我国的公园就诞生于此。
作用:
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健康。
对于中国来说,尽管这种公园文化在早期被烙上了国与国之间歧视的痕迹,但是其中的新型公共空间观念仍然对中国古典的园林文化产生了冲击,在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后,公园建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子,为公众集会提供场所,满足国民对民主新生活方式的追求。
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显示,以城市公共绿地为主体的自然环境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公园游玩的人群中, 97.4%认为公园游玩对改善他们的心情有积极的影响。
除了美化都市景观与提供居民游憩场所外,且有抑制过度都市化、降低密度、阻隔相冲突的土地使用、预留未来公共设施用地、软化都市僵硬外观、抒解居民身心压力、提供社交聚会场所、安排教育活动、减少犯罪事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附近地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