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高考的公平性?国外高校的选拔制度是否比中国好?

这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第二篇拆书稿。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是回顾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往常我们总是用当代的“时代意见”去评价历史,这次我们就借用历史的眼光来讨论我们如今的考试公平性。
但我先想表达的是:公平没有绝对的量化指标,它只是一个针对群体的相对指标。
汉
我们一般对历史上选拔人才最耳熟能详的制度是“科举制”,但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制度是从唐代才有的。
因此在汉代,择才是通过“选举”实现的。没有考核指标,只有评选指标。
人们想做官,办法有二,其一是入“太学”里念书,汉代的太学就和我们如今技校差不多,毕业包分配。
不过工种就两科(种)。一个是甲科,叫“补郎”,就是直接被分到九卿之一的光禄勋下做侍卫,在基层干上几年就能升迁;另外一个叫乙科,叫“补吏”,其实就是直接把你派回老家做二把手。
这叫“选”。
但这是太学生毕业的待遇。
那么对那些未经点墨的人来说想要入朝做官有没有便车?有,“乡举里选”。
其实就是老百姓推选出来的村干部,头顶”贤良“进中央接受考核。跟现在上机待考一样,政府作为出题人出几个问题写竹片上让他们作答,这叫“策问”。贤良们奋笔疾书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叫“对策”。
只不过汉初的时候,只有遇到天灾人祸或者特殊情况才会不定期招纳上一批贤良。
比如老帝死新帝即位来点新人冲冲喜;或者洪涝水灾的让政府背背失职的锅,那政府只能说府里员工不中用呗,那再聘点人;再或者要外交了,找点会外语的,就是能“👨出使绝域”的人才。
到了后期,汉武帝之后,才有了“郡国孝廉”这种定期一年一推的制度。
这是“举”。
唐
若说汉代的选举制是从封建贵族中打开了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那么到唐代,科举制便是从门第特殊阶级的政权中打开了一条路。
在汉代,除了郡官,其他地方官都只能回本地。唐代则打破了这一限制
人人皆可自由报考参加尚书礼部的考试,只要“身家清白”(即非商也非工人),考取了便为“进士及第”。之后便可进入“吏部”实习。
简单来说,礼部考才学,吏部考能力。
在礼部要通晓各类诗赋经学,即明经诸科才能通关(科举的名字由此来),在吏部则是积累政治经验。
但这种方式带来了两个问题:
一是报考人数骤增,录取却并没有限额,于是政府只能扩大政府组织,比如像在上一篇文章提到过的增加州县等级来增加官职。
二是知识分子竞求上政治舞台,仕途难免独木难支、人才都集于中央、政府又力量有限,于是造成国家上半身的臃肿,读书人其实都成了政治脂肪。
对此我们也切莫乌龟笑鳖爬,因为当下社会也没强哪去。一线城市荟萃一堂,地方却枯木难逢春。
宋
宋代虽有三百一十九年,但五代黑暗时期的皇帝皆为武人。
社会学术风气虽然不至厌学,但也谈不上悦学。因此政府为了鼓励文学,科举便成了制度中多端寡要的存在。
不过即便如此,宋代的考试制度大体还是沿用唐代,虽作了改动,但从历史结果上看还是算败事有余。
毕竟资源配置上宋代就不太高:
从学生生源上来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考生多为门第子弟。到了宋代门第势力没落,考生多为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对政治一知半解、个人教养也无从谈起。
录取方面,为了防止作弊,宋代又想出了“糊名制度”,类似我们现在的密封卷。虽然严打作弊是很有成效,但真人才流失严重。
业务能力上,宋代就是因为为了鼓励文风再起,只要进士能及第,立刻就给官做。唐代起码还有个在吏部实习的经历,宋代的急功近利导致宋官不如唐官能力扎实。
那么配置不强要如何打排位赛?
宋代人想到的办法就是改革。一改内容,二改路径。
考试内容上,从诗赋改为经义。考核方式上,用学校教育来代替考试。
不得不说,这一想法值得肯定。毕竟考试只能选拔人才,却并不能培养人才。
两汉有太学,唐代有门第,这些都是培养人才的。对于政府来说,有选择的前提是得有选项。
但真要实施起来,过程不易,结果也差强人意。
明
从宋代到明代,可以说,考试制度的变动还是比较大的。
好的方面是明代新立的翰林制度不止把宋代所谓的专业培养人才的学校这一想法落实了,还正规化了。
翰林院此时对于国家来说就像私人养鸡场,是人才养殖基地,他们要做的就是保证能源源不断的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以供国家拿取。
及第的进士会在这里接受三年的全方位学习,政治经验、人事管理、诗词歌赋等等,顺便再会友结义,而且丝毫不用担心未来,因为国家保证了他们的后路,即出来就做中央大官。
但与唐宋不同的是这进士不再那么容易考取了。
唐宋时期是民间向地方呈报报考名单,地方上交给中央,这些人叫“进士“,及第了就有官做,只不过人人都得从小官做起,但人人都有当大官的希望。
明代呢,人们需要先在自己的府县内参加考试,录取叫“入学”,并成为秀才;秀才再参加省考,也就是“乡试”,通过了升级为”举人“;举人再进行会考,即“会试”,这次高中了才能成为“进士”。
但明代比较苛刻,大官只从翰林院里挑。秀才举人没法当大官,翰林进士又没有做小官的,所以科举制度就被因此分成了两层。
再说坏的方面,就是这八股文了。按钱穆先生的说法,这是明制里最坏的制度了。
但直接评定好坏终归不客观,因为八股文的应运而生也是因应考人太多,录取标准总是成为问题。
具体有关八股文在历史上带来的影响,感兴趣的同学可从初中历史书中自行复习,这里不做累述。
简单说,就是唐考律诗,平仄标准易判断;宋偏改为经义,仁义道德没有好坏标准;明只能在经义的基础之上加固定格式,以此为标准取士。
清
到了清朝,还是那句:清朝没有制度,只有法术。
所以清朝的考试制度也不过是做给中国人看的表面功夫,妥协政策罢了,终归是愚民制度。
这一点从为官者的出身便可知。
翰林院的汉人基本分到的都是无用之官,像什么考官,学政等职位。而文物官甚至宰相几乎都被满人占了。
所以到清朝,已没有什么真正的政权开放了。
现在
到我们今天,中国选拔人才的标准可以说是沿用了历史制度“内在精神”,但生命却按是照今天的社会现状和人事变动输入的新的血液。
也就是以学校教育+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高考相对来说算是人生命运的一条捷径。
但捷径的终点却不同于历史,也因人而异。历史上考试只为做官,而今考试可以是官路的直通车、可以是技能水平的证明、也可以是教育的门槛、还可以是筛选人才的方式。高考只是其中一种。
如果要通过把高考和国外的选拔制度做比较,去讨论公平性,我觉得是首先是要明确高考的目的性,且在这里我们所提的国外的选拔制度也是指教育考试。
高考的有效性是具有时限的,这种局限只到选择大学。
有的人会说什么高考结果决定了大学,而大学文凭又是社会工作的敲门砖。
“没好文凭没好工作,社会不公”。
这话没理。和唐代一样,现在社会工作单位选拔人才也需要有标准和门槛,这个标准就是学历。但学历只能从普遍意义上代表个人的学习能力,跟礼部考核诗赋,吏部考核个人业务能力一样,聘了你进来行不行还得看表现。
当然,这只是普遍意义。突破制度强者还是非常多的,命由你不由天嘛,全看个人。
在这个意义上讨论公平与否,没多大意义。毕竟这种制度根据的是现实环境的真实要求,参考的是历史经验,以这种方式纳入的人才综合能力是扎实的。
你当然可以不服、也可以委屈,但你被淘汰了。
认清这一点,我们接下来再来讨论中美的考试差异。
政治上,中国的确不如西方民主。但纵观中西历史,你会发现西方的军人政权、资本政权为多,虽然争取到了民主自由,但也是以血换来的。
中国不是没有过但发现不符国情后,就立刻撇掉这种方式,开始长期走“节制资本、平均地权”这条路。
而造成国情不同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是人口。可以这么说吧,和房价一样,中国教育制度的改幅也是短期看政策,中期看金融,长期看人口。
我国自立国起,体制就和西方历史上的希腊、罗马不同。中国人口是以中央为核心向心凝结,希腊罗马都是人口寡薄的城邦型,是向外征服。
西方人民可以到广场上集合表达人民公意,中国就不行了。所以民主根基是不同的。
因此在中国立国后的历史,教育政策走的一直都是逐步开放政权,不单单是开放考试的报名自由,到今天教育环境是全面开放的,人人都可以选择要不要接受教育,大学录取的标准也仅只看成绩而已。
但在美国,大学录取却只看两个方面:阶级固化和政治正确。
简单说就是,中国不管你是穷人孩子还是富家子弟,都得参加考试且一视同仁。美国可就看你是哪个阶层的人了。
美国会非常重视你的申请条件也就是家庭背景,这一点很像中国封建贵族了。
如果你是白人精英家的,哈佛啊耶鲁啊就很高兴向你招手。一般家族内有名校毕业的成员,他们不止自身很愿意让孩子也进到自己的母校,孩子的通过率也会非常高。因为对于他们和学校而言,这都是荣誉。所以即便孩子未必具有考取的实力,但靠拼爹也能轻松进名校。
如果是白人平民,那高校重视的便是身体素质了。你要是个运动健将,哪像斯坦福大学是很愿意吸纳这样“天赋”的人才,因为培养金牌种子选手是个不赔的买卖,既为祖国争光,又为学校添彩,实力分量名誉都是妥妥拿下。
那还有三等公民,就分别是黑人拉美族裔、LGBT群体以及亚裔。如果说美国白人之间是按阶级划分,那这三等人则是按政治正确划分。
毕竟种族歧视、性向歧视是任何一个学校都不愿背负的罪名。
我们不能说在教育质量上去比较天朝和西方,因为不同制度是迁就不同现实而来的。
单纯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是好,其实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想法也是一种固化的社会共识和政治正确。它的可怕之处就是在于和信仰的力量很像:不在于让人去移山,而是让很大一部分人看不到有山要移。
所以从大学申请这方面来看,中国的高考是比美国要更公平一些。
以上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第二部分的拆书稿。我是果果,如果觉得意犹未尽或有所收获,请继续关注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