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聊聊《大决斗》和《爱奴》
可惜喜欢看张彻搞基的人未必喜欢看楚原搞姬,不然同样由邱刚健编剧的《大决斗》和《爱奴》真的值得放在一起讲一讲,这两个片子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为了迁就演员的年龄,把原本的人物年龄差牺牲了,因此成年人对少年人的迷恋(甚至养成)这个原剧本中的重要主题就没能在电影中展现出来——在《大决斗》里甚至变成了张彻最喜欢的英雄相惜,至少让我很难接受。 白鹰演过一部很雷人的古早3D武侠片《千刀万里追》,此片几乎没有一点值得看的地方,唯有白鹰扮演的老太监跟一个男配的基情戏还有些值得玩味之处——老太监不是不怀疑对方有异心,也不是不怀疑对方欺骗自己,但是鉴于对方青春可人,论武功也不是自己对手,老太监就决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杀他,先睡了再说——但这绝对不表示他不忍心开杀戒。于是他就一直处在说服自己为了对方的美色接受对方的胡扯的状态中,有时候真的陷入迷恋。鉴于白鹰跟徐枫一样属于在胡金铨电影里跟感情无缘的演员(他俩甚至在《忠烈图》里演了一对很奇特的夫妻,就是那种感觉最后会一同去修道的……实际则一同为国捐躯),到了别的电影里似乎也很少演主动喜欢别人的角色,这点细腻而诡异的感情戏可能也就是他在感情表演方面的巅峰了。 我提这个例子是想对比《大决斗》里江南浪子和人杰的关系。江南浪子喜欢人杰,但是也可以不用管他,甚至可以杀他——当然他最终是喜欢到开始帮他。但是你能想象张彻安排江南浪子一开始并不介意杀掉人杰吗?不能吧。在张彻的逻辑当中,就算是张汶祥刺马,他也要爱恨交织地刺,不能满不在乎或者正气凛然地刺。在张彻电影的无数平行宇宙当中,狄姜必然会无需理由地相互吸引,把邱刚健的原始设定完全破坏——一个惯走江湖、什么都见过的中年浪子逐渐给天真不驯、当然又异常漂亮的青年给迷住。就这个设定而言,更不适合角色的显然是扮演浪子的姜大卫,因为他自己看上去还稚气未脱,没道理觉得天真是一种可贵的特质,当然也就更没道理被对方吸引到不能自拔——当然张彻的宇宙里狄姜搞基从来不需要逻辑。
我忍不住想浪子这个角色假如给白鹰演会如何,但是以他的演技和气场,可能当时的狄龙根本就接不住。自从在《死角》里扮演第一男主没有扛起票房之后,狄龙身上那种真正属于青少年的天真自信就迅速褪去了,变成了那个拘谨且演技尴尬的青年动作演员(直至在《刺马》中脱胎换骨)。客观地说,虽然狄龙当时的形象非常符合人杰这个角色,但是他还需要姜大卫那种级别的演技,才能塑造出符合邱刚健设定、又能hold住白鹰那种对手戏演员的人杰。
通过以上这段小小的阐述,我大概初次完整地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张彻电影中的狄姜扮演的众多cp——人物关系刻画粗糙,狄龙的演技还经常很糟(他的演技以《刺马》和《倾国倾城》为界,之后才基本稳定成熟)。
然后再说《爱奴》。《爱奴》的主线在我看来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爱奴从少女到复仇女神的变化。一条是包虎对春姨爱而不得,春姨又对爱奴爱而不得,然后分别不自觉地受到后者的心理控制,最后都因爱而死。但是这两条主线其实都因为选角方面的不完全适合,最终在银幕上的呈现效果打了折扣。
首先是扮演爱奴的何莉莉,我不否认她是邵氏最适合扮演这个角色的女星,尤其是后面的复仇女神部分,魅惑而狠厉决绝,但是她的气质和妆容都不适合扮演最初被掳进妓院时的爱奴。尤其是过浓的眼妆等彻底妨碍了何莉莉塑造一个清纯、倔强的出自读书人家庭的少女,也妨碍了电影建构春姨受到爱奴吸引的基础。更大的问题是,何莉莉的年龄比扮演春姨的贝蒂还大了五岁(这个甚至比《大决斗》里狄姜和原著人物的年龄区别更大),所以春姨在“养成”过程中对爱奴迷恋的增长(一种极为扭曲的皮格马利翁情结)就很难得到体现。春姨真心觉得自己对爱奴的虐待同时又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对爱奴的喜爱甚至膜拜,心甘情愿地在收服对方的同时又被对方收服——就这点而言,贝蒂的演技毫无问题(她在楚原导演的第一部《楚留香》里的水母阴姬也是相似人物,可见她是楚原心目中扮演这类角色的第一人选)。但是何莉莉却没有表现出爱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自己和春姨的心理地位强弱平衡的变化——她的气场太强了,很容易让观众意识到她才是两人关系中的主导者,缺乏与爱奴年龄相仿的天真。这也使电影的结尾变得有些无力,实际上,爱奴杀死春姨和春姨杀死爱奴的手段都是爱情(哪怕不是正常意义上的),但是因为何莉莉显得太不天真,我就很难信服她最后为何动了恻隐之心,同意跟春姨接吻,最后因此而死。所以我的结论是,爱奴应该找一个形象清纯、气质冷艳的女演员演,要能在不同场合体现成年女性的性吸引力和少女时代留下的天真。至少在邵氏那个阶段的女演员里,我想不到合适的人选,之后的邵氏女演员里,大概就是二十来岁时的夏文汐最合适了。
假如说爱奴和春姨的关系因为爱奴的选角和化妆等表现得不够细腻,那么春姨和包虎之间的关系则因为包虎的选角和表演的失败而被刻画地异常无力。如前所述,《爱奴》讲的是一个众多被爱者用爱情对他人实施心理控制的故事——大家都是爱的奴隶。对于春姨沉溺于爱奴的美貌、性格、气质等,贝蒂的表演毫无问题。但是佟林扮演的包虎问题巨大。根据剧情设定,包虎是一个明知春姨只喜欢女人,但是因为爱她发狂而抛下江湖地位不要、跟她一起胡作非为的武林高手,最后又因为求而不得而与春姨同归于尽。但是我完全不能从佟林的表演中看到任何偏执、痴迷的成分,甚至最后他与春姨的大打出手都更像是正义人士消灭妖女之类,根本体现不出一点因爱生恨、最终恨到发疯的意思。因此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彻底失败的,而整部电影的逻辑链条在这里就断裂了。我不知道佟林的演技究竟是什么水平,也不知道楚原的选角意图是什么,当然也就无从推定这个角色塑造失败的锅到底属于谁。但是单纯考虑角色需要的话,我觉得佟林应当跟岳华交换角色,至少岳华扮演复杂的人物毫无问题,佟林论形象也更符合忠直的捕头(参考他在《空山灵雨》中的角色)。
写到这里,我觉得《大决斗》和《爱奴》中的选角问题其实是邵氏的拍片方式造成的。首先是明星制,总是安排明星扮演主角,不论他(她)是否合适剧本中的人物——在我看过的邱刚健为邵氏编写的剧本中,还有两部的主角选角也是完全失败的,跟剧本人设南辕北辙:宗华主演的《小杂种》和狄龙主演的《杀绝》。其次是导演只能在自己的班底(比如张家班)中选择演员,习惯于让剧本迁就演员,而不是让演员迁就剧本,于是拍出一大批人物关系相近的作品(这种问题张彻的电影里最严重,但在他自己看来,说不定还是优点)。其实后一点班底问题,假如导演有意处理,还是有可能部分解决的,比如胡金铨班底也就那么几个人,但是每部作品中他们各自扮演的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关系都不一样,跟狄姜那种永远不变的角色关系完全不同。不过话又说回来,张彻在角色关系塑造方面的“惰性”可能只是他根深蒂固的理想的男性同性恋关系想象的外化,这也就解释了为啥很多观众偏偏最吃他这套。
© 本文版权归 lost_specia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