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私人影史十佳
查看话题 >看电影时我在想的事(2019)
翻阅着自己豆瓣的观影记录,从2008年注册以来也标注了2300多部影视作品。终于决定敲下这篇私人观影记录。没有涉及太多的专业知识回头看看,影史上重要导演大师的作品看的只有个位数,好惭愧。黑泽明就看过《乱》;希区柯克也只看了两部,明明觉得自己看了好多;英格玛·伯格曼也只看了《婚姻生活》;这样看来还是库布里克的看的多点。所以这篇更多的是掺杂着自己的个人记忆和心里路程的观影记录罢了。
我最喜欢的一个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曾经说过:“我觉得好电影,就是会让人在看完之后,长久不能忘怀的,会真切的对你的人生造成一点点改变的电影。”其实我感觉电影没有改变我的人生,但是它却陪伴了我的人生。这让我想起了糖葫芦和芙蓉糕的比喻,电视剧就像糖葫芦,电影就像芙蓉糕,或许是因为对它太熟悉了,竟品不出它的味道。我曾经写下:“无法去定义什么是一部好电影,但对我来说,在我想笑的时候就笑,想哭的时候就哭,那就足够了。”现在再看这句话,赞同又不赞同,这其中的缘由放在之后去说吧。
这篇文章我想写很久了,几次动笔都没有写下去,一是考虑到自己的观影量还没到一定程度,二是思考如何下笔,最终决定下来,也是为了给记忆留个文字的底,记忆是很奇妙的东西,它是生成的,不是再现的,所以会有误差,然而文字记录下来的却不会改变,所以现在看以前写的文字会有很陌生的感觉,但也特别感谢那时候的记录,才能让自己做到一种反省,能那么透彻的看清楚那时候的自己是如何思考。这篇文章最终选择了其中10部对我有影响的电影作为脉络来写。
文章的题目来自是枝裕和的一本书《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这篇文章写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突然写不下去了,刚好看到这本书,突然就有了思路,正如同掉了一地的珠子突然找到了连成项链的线。
第一部必须是《泰坦尼克号》,小的时候妈妈拿着三本DVD回家,分别是《泰坦尼克号》、《千与千寻》、《魔戒》,很多时候你不能说是命中注定,这三本DVD偏偏没看《魔戒》,至今没看且不喜欢这类题材的电影。先说第一部《泰坦尼克号》,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一个人在家里看电影,我只记得那个白天的下午我坐在电视机面前泪流满面,不知道为什么,我用播放器来回倒了好几遍,只为了让自己的眼泪多流一会,那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你看着电视机里的画面人物,明明很遥远,年龄太小的我没有经历过什么是爱,或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但你的情感却真真实实的被带入进了那个世界,这是我第一次为电影的魅力所折服。虽然里面演绎的爱情太过伟大,以至于到现在我都觉得遥不可及,是只存在于电影里的爱情。2012年3D重映的时候,我再次踏入影院重温了这部影片,我记得卡梅隆来学校宣传的时候,课堂上老师嗤之以鼻,觉得这只是用3D技术包装了一层来圈钱的电影。但即便知道如此,我还是愿意进入影院为这部电影买单,去看重映的电影是为了跟以前的自己通过电影来一次穿越时空的交流吧。第二次明明已经知道所有的剧情了,但它却依然打动了我,所以能打动人心的是电影所表达的情感,而剧情和技术都只是为其服务。
第二部是便是《千与千寻》,说来也巧今年电影院重映了,我便又去看了一遍,里面的有些画面已经忘了,但是里面代表的独立永远吸引着的我。这一点对于我的童年太重要了,借由一句话:“从童年起,我便独自一人,照顾着历代星辰。”而千寻的独立是我从小向往的,一个人身处完全陌生的环境,靠着自己的能力,最后解救出父母,独立无关年龄,越早意识到越好。后来我去旅游,特意的找了电影里的一些参照地:重庆的洪崖洞、斯里兰卡的海上火车,把现实的场景变成动画场景也是一种魔法吧,这是在实景中无法感受到的魅力。另一部《魔女宅急便》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既然说到了《千与千寻》那就说一说宫崎骏的电影。宫崎骏的电影第一吸引我的一定是里面的女性角色,特别是主角,永远是独立,勇敢的,善良;第二是创作的异世界,因为环保反战的主题,大自然的表现尤为的神化,在《幽灵公主》和《风之谷》里面表现的尤其。我为什么会喜欢旅游,其实是喜欢去接近大自然,生活中好多的答案都来自于大自然,只有越纯粹的接近原始的自然风光,你才能感受到大自然所带给你的感受,而在大都市生活的时间越长就会失去这份灵性,而宫崎骏的电影就是能让你通过影像进入到大自然的的魔法通道。
第三部是《海上钢琴师》,那时候街边还有音像店,办了卡店里的DVD就可以随便借了,那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在互联网发展不那么普遍的时候,想要看国外的电影,这个途径是再好不过的了。小时候也想过长大后能开一家影响店也是蛮不错的,一楼租赁影视DVD,二楼卖音乐CD。只可惜时过境迁这种传播媒介已经被淘汰了,那时候的手机还只能是发短信打电话,偶尔上个QQ就不错了。回归电影本身,看完这部电影的当晚我失眠了,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想着电影里的情节,最后干脆坐了起来,在本子上写了一篇观后感,很可惜那篇文章没了。我记得那时候大卫·科波菲尔刚好来杭州巡演,我发现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就跟魔术一样,即便知道是假的,但是眼睛却被心欺骗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是特别容易被这一类的电影所吸引,主角都是特立独行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世界观,并且完全遵守这一套世界观,即便这套世界观在外人看来是如此的荒诞。1900便是这样一人物,如电影开始所说的,若非亲眼所见,不会相信这世界上曾存在过这样的一个人。(原台词:“唯一的问题,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他是不存在的。”)。1900的世界观是:“You are infinite.And on this keys,the music that you can make is infinite.音乐是在有限的在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所以他选择了留在船上,最后与船共生死。这部电影也让我想起了《碧海蓝天》里的男主角雅克说的一句话:我很难再找到一个让我浮上去的理由。最后沉入海底融入大海。也会想到《猜火车》里那句“我选择不选择的人生。”到了现在我会去理解1900的很大原因是我突然理解了孤独的状态,其实我相信在这个社会上是有一部分人享受这种状态的,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当今社会对这样的人不包容,他们试图把你拉出去,但是他们不知道其实对于有些人来说喧嚣的声音才显得他们更加孤独。我们个人的时间实在是太宝贵了,如果不能用在自己真心喜欢上的事情,去做无效的社交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找到本我,才能忘了自我,过着超我的人生。我觉得电影里的人物能感动我的便是他们怀抱着一颗赤子之心坚持做自己。
第四部是《大话西游》,其实对于我来说香港电影的情怀光说这一部是完全不够的,小时候家里装上第一台电脑之后,暑假的晚上就喜欢在华数首页上看香港电影,那时候的香港电影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看过一本杂志上写,香港电影制造有多夸张呢,一边在拍,一边盗版在抢拍好的胶片,有时候往往正版的电影还没剪辑好,那边的盗版光碟就已经出好了。现在反过来再去看一些香港电影确实能发现粗制滥造的痕迹,穿帮的镜头,笑场的画面也没剪,但是这一切也不妨碍香港被称为东方好莱坞。会说这一部电影,也是重映之后带给我的感触吧,其实在早几年我是不会去重复观影,总觉得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新的电影等着我去看,为何要去反复看老电影呢?直到有一天吕克贝松来学校演讲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原话忘了,大概意思是说看电影不能像集邮,而是要把自己喜欢的电影反反复复的看,去研究其中打动你的点,学以致用。这个观点侯孝贤也说过一段类似的话写给青年导演的:“他们从小看很多电影,所以一拍电影就迷失在电影里,变成拍“电影中的电影”,确切的生活和感受反而知道的不是太多,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其实也不全是位置的问题,就是不够强悍,随时会在形式、内容上受到影像传统影响。要是够强悍,相信什么就该拍什么。”当然这个话题就扯到了对于电影创作上面了。但是也因为这些观点再加上观影量增加之后能看的新电影确实少了,便会去找找老电影看。而《大话西游》就是其中之一,也是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句话叫做:看懂已是剧中人。因为小时候看周星驰的电影都是当喜剧片来看,现在看来喜剧的本质是悲剧,这句话有点烂大街,但是第二遍在电影院里哭的不行的确实是我本人。《大话西游》最后结局一句话是:“他好像一条狗。”这句话有点自嘲,可能跟上面所说1900不一样的地方,最后至尊宝选择了向社会妥协,这大概就是我们长大之后会变成我们自己讨厌的样子吧。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柴静采访周星驰说“你知道吗?你本来是一个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任何你所想要得到东西的人”周星驰抿着嘴巴略带苦笑地答到“怎么会呢,我就是运气不好”。喜剧之王里周星驰被扔盒饭之后转身的那个笑容,那个笑容就切切实实的代表着人生的无奈。他们说爱笑的人才会藏着心事,或许是吧。要说周星驰的电影里有太多关于小人物的刻画了,但正是这每一处细节才造就了周星驰在表演上的成功,后来有很多喜剧演员去模仿,但是始终无法超越。
第五部电影《步履不停》,第一次看是在一堂研究日本电影史的选修课上,说来惭愧因为是夏天的下午太困了中途趴在课桌上睡着了。会非常喜欢这类电影的原因,是喜欢其细节的处理,这些点点滴滴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氛围特别能引起情感的共鸣。除了是枝裕和,还有侯孝贤、杨德昌、李安,都是特别注重细节表达的导演。他们的电影里都包含了来自生活的细节和经验。《步履不停》开头厨房的戏,让人会想起《饮食男女》的片头老朱准备着晚餐,锅里冒着的烟气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吧;也会想起日本电影《小森林》系列片里的片段。是枝裕和导演真的很擅长拍家庭片,他的作品都是围绕着家庭,而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人们常常会忽略家庭之间的情感维系,觉得亲情的理所当然,但事实往往相反,在是枝裕和的多部电影里都有表现。《步履不停》里「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了半拍?」。观看一个没有发生故事的一天就好像在电影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夏日时光。即便是面对最亲近的人,我们始终还是有保留了自己的秘密,解不开的心结终究是自己不肯放下,不肯说出口的话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自己说。《无人知晓》里没有家长的孩子组建的家庭,或者如同《何以为家》里的家长一样,孩子只是毫无责任的性爱的产物。孩子的懵懂无知,对于生死的不理解,压抑的空气流淌在四季,怀抱着希望到绝望,直到被社会遗忘。《比海更深》就像一杯温开水,喝了没有什么感觉却很舒服。比海更深的,是亲人间不能说,也不必说出的牵绊和记忆,生活如水,越活越过越平淡,但那些氤氲在岁月里的情啊,却是越熬越浓越有滋味。《海街日记》里的香田家四姐妹每一幅场景都是画,虽然拍摄的只是日复一日的琐碎日常。四个季节,三场法事“活着的东西都是很费工夫的。”《如父如子》血缘和羁绊的选择,所谓的家庭到底是血缘维系的还是情感(时间)维系的?这个答案在之后的《小偷家族》里得到了回答。《小偷家族》没有血缘的一群人一起听着烟花,一起在海边玩耍,在拥挤的房间里吃着泡面加可乐饼。是爱让一群无血缘关系的人凝聚在了一起,选择的羁绊超越了血缘,让一切不正常都变得可以接受,爱是可以通过影像传播的。
第六部电影《寻找小糖人》,是一部纪录片,其实关于纪录片,大家最喜欢去讨论其真实性,或者说它的态度,纪录片的作用当然也是揭露部分真想,不同于新闻,它经过时间的沉淀,或许能看到更加深层次的东西。但就跟最近提倡的一句口号一样,让艺术回归艺术,在我看来这是十分难做到,因为电影导演的价值观必然会影响感知现实的方式,而且为了艺术的一致性必然需要牺牲若干的真实性。那如果纪录片跟新闻一样追求真实性,纪录片如果只是把事实堆砌在一起,那它必然就是去它的艺术性。而所谓艺术,就注定带有了创作者的表达,没有表达的艺术的艺术品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其实对我影响大的纪录片很多,最早的是《海豚湾》,导致我去香港海洋公园死活不看海豚表演,身边的人都不能理解说我无理取闹,固执。长大以后去外面玩也尽量不去参与任何动物相关的活动,现在对动物园也越来越反感,每每看到笼子里无精打采的动物会觉得心酸可能真的会让我再走进动物园看的动物只有大熊猫了吧…毕竟没有野生的。小时候养过好多小动物最后都死了,想想真有点残忍,现在也不会轻易去养宠物,因为与其说是在养一个小动物,倒不如说是在对一个“生命”负责。微博里时常看到关于动物的新闻,没有转过,多看一眼都会想哭。每个人的泪点都不相同,我有时候真的是泪点低。其实那时候我想反驳:“我不是固执也不是无理取闹”,我知道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抵制,这社会也不会改变什么,毕竟现在所有海洋公园还是会有动物表演,然而我只是不想被同化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还有一部《辛普森:美国制造》纪录片围绕这一个人物展开,以小见大的逻辑。O.J真是一个十分戏剧传奇的人物,背后包含的种族问题、社会现象、媒体、法律、司法的每个问题都值得引人深思。说回小糖人,其实这部纪录片最吸引我的是主人公的世界观吧,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在地球的另一端找到了“家”。特别是最后,他站在万人舞台之上淡定自若,开完演唱会后他回到了美国继续修剪草坪做苦力,过着平凡的人生,即便是知道自己在南非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具有那么传奇的色彩,他也只是惊讶和羞涩,不受任何名利的影响,他的歌改变了南非好多人,而他的歌却没有改变他自己。平凡即是传奇他做到了。这部纪录片的叙事手法也很有代入感,如同片名一样能让观众能够跟随“寻找”的步伐去发现一段传奇人生。
第七部电影《七宗罪》,其实是说这部是代表了犯罪心理学,如果不考虑太多现实因素,我最想研究的还是心理学。我记得高中那会跟一个人说我想学心理学的时候,那个人转身跟我妈说:你孩子是心理有问题吗?唉这个社会对心理学有那么大的偏见吗?也是在那一刻领悟到人这一生找到理解自己,或者说能沟通的人真的很少,因为每个人的环境、经历、阅历注定导致每个人所思所想之不同,所以会更加珍惜聊的来的朋友。这部电影包含的是两部分一部分是犯罪,其实最初是抱着猎奇的心理,特别是好多悬疑题材是改编于真人真事,有种看故事性很强的纪录片的感觉,每次看完这类电影都会去发掘一下背后的故事,《沉默的羔羊》、《十二宫》、《杀人回忆》、《黑色大丽花》这类电影太多了,而最后我发现往往真实的故事比电影还要震撼人心。最近看了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电视剧不单单从受害者家属方面来描述,还增加了加害者亲属的心理活动、法律、新闻媒体、社交平台等多方面去展现了李晓明无差别杀人事件之后的事情发展。媒体喜欢从受害者家属去报道,因为光是陈述事实,就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利用复仇的心理到达煽动的效果。但也是这样我们往往忽略了犯罪者,我们去了解犯罪者并不是说去同情他,如同电视剧里所说的:这世界上没有那一对父母会花二十多年的时间去抚养一个杀人犯,犯罪不仅仅是犯罪者个人的问题,孕育这个加害者是我们的社会,假如无法意识到“自己有一天也可能成为加害者”,便只能从“要是我是受害者,能原谅加害者吗?”这种思维出发与审判,会不够成熟,社会也无法得到进步。第二部分就是心理学了,其实为什么会对心理学有兴趣,是总觉得心理和生理是两个分开的部分,虽然紧密相连,但也相互独立,就犹如一句话所说的一样:“除了胃痛在提醒我失恋了,其他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最早是对人格的感兴趣,电影《致命ID》、书《24人格》都有涉及这个。其实没有系统的学习一门知识,基本上就会处于以偏概全的状态,虽然不是很正确,算是一种理解吧。小时候记忆的模糊,对自己身份认知的不准确,有些人在经历不好事情之后分裂出的人格代替自己去承受一些不好的记忆,在我看来就如同小时候玩过家家,一人分饰多个角色,然而这些分裂出的人格却又会很完整,仿佛身体住着另外一个人,他们有性别有爱好有思想有自己的世界观,甚至笔迹都是独有的,这是十分奇怪的一件事,当然所有鲜有的例子都可以被一句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掩盖而去,但当这种特例被发现或者说证实就会引起一些反思,这便是最早我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原因。
第八部电影《M就是凶手》,这是北京电影国际电影节上看的片子,看了一下豆瓣的标注竟然是五年前了,电影节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真的是一场盛宴,能在电影屏幕上看电影终究还是跟在电脑屏幕上看感觉不一样,特别是修复的老片子。每年国际电影节一出排片就会马上花好多时间研究影片、场次,影院地址。早几年会自己做excel表格来规划时间,后来倒是方便了app上可以直接显示,抢票也是一门技术活,每年不会去抢一些太热门的影片,反倒是去看一些冷门高口碑影片,也算是扩充一下观影量的宽度,《M就是凶手》就是这么一部影片了。这部片子出品的时间是1931年,是写到现在最早的一部影片,但是影片的拍摄手法和表现主题完全不过时。一度迷恋黑白片就像喜欢胶片电影一样,黑白片的布光是彩色电影完全达不到的,倒不是说技术的问题,是因为黑白片的特殊性,色彩的表达,拍摄物体的质感。如同默片时期用文字打在屏幕上的声音,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非要说这是一种怀旧手法也行,如同2011年的《艺术家》。除了片子的拍摄手法,还有就是不同与其他悬疑片,该片在开头就把凶手告诉了观众,但这样也不妨碍恐惧的感觉一直保持到最后,电影片尾地下法庭的片段也会让人引起思考,关于司法体系和私法的反思。而其中电影声音为电影服务可以说让人印象深刻,电影的口哨声成了一种标志。当电影跨入有声这个时代之后,我觉得电影的声音和画面是一样重要的,电影声音可以说是电影情感中一种外现的表达,不管是配乐、独白、台词、或者说是环境音。影片中抛出的其中一个问题也是至今让人议论良久的话题:精神病患者杀人是否应该逃脱法律的制裁?或者说该不该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这似乎又是一个哲学问题了。
第九部电影《美丽人生》,不是很喜欢战争片,但战争片确实出了不少好电影,《美丽人生》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它还有《辛德勒的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英国病人》,记得看完《英国病人》也曾思考过如果能生活在一个没有国界的乐土上是不是才能获得永久的和平呢?或许是因为生活在和平年代,安稳和平的生活对我们来说变得习以为常,每当去阅读历史关于世界大战的部分,会觉得太过残忍,甚至不敢想象人在战争环境下的一些所作所为,如同上一部片子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战争年代,人类被训练成杀人的机器,那这样情况下的所作所为该由单个个体去负责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至今世界各地依然去树立战争的纪念碑以此来警醒人类战争的毁灭性的伤害,至今又留有多少痛苦由生者去承受。愤怒必须用温柔克服,恶必须用善制止,谎言必须用真情揭穿。如何去记忆战争,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形式都有所差别。即便我们生活的当今,世界上仍有人生活在战火之下。如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说所的,我可以假装,但我不能,这不是一种选择;如同华人作家张纯如出版《南京大屠杀》之后饱受精神困扰而抑郁自杀,或许有时候我们只是选择了逃避生活中极端的情况,如同鸵鸟把头塞进了洞里一般。回归这部电影本身,完全被男主角圭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乐观精神所吸引,即便是在集中营圭多依旧给孩子营造了一个美丽的童话,如图那句广播室里的“早安,公主”一样,在绝望中生出的希望才会让人觉得人间值得。以至于最后悲剧性的结尾也充满了喜剧色彩,在路过儿子躲避的箱子面前,圭多走向死亡的时候,选择了滑稽的步伐,让孩子相信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是为了赢得一辆真正的坦克,正是这种面对死亡的坦然让人震撼,第一遍看的时候,因为没有出现枪杀的镜头,一直到结尾都期待着男主突然出现,笑着说:“早安,公主”,直到画面定格在最后一帧,才接受电影的悲剧结尾。关于死亡,让我想起了来自于高中课本上的课文里史铁生《我与地坛》里的一句话:“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少再有语言代替这段话在我心中对死亡的理解。
第十部电影《盗梦空间》,都说电影是一场梦,便选了诺兰这部作为最后一部来说吧。说起来也巧,《盗梦空间》中所表达的概念跟我小时候的想法不谋而合。因为小的时候记得在一辆去温州的火车上睡着了,因为没有醒来的记忆,就误把梦当现实活着了。该如何去看待梦和现实世界呢?或许会有人说庄周梦蝶、也会有人提弗洛依德《梦的解析》,又或者如舒伯特所说的:梦是精神由外界自然力中的解脱,灵魂从感觉中解放。或许是受到教育的影响,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去寻找目的性的解释,但我今天来写这部影片的并非是讨论梦是什么?《盗梦空间》上映之后,好多人说看不懂,也有很多专业人士出来解读,讨论最多的是影片结尾的陀螺停没有停。纵观诺兰所有的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是引起革命性话题的,之前也在犹豫到底是写《星际穿越》还是《盗梦空间》,其实从前九部电影来看,我个人并不是特别喜欢科幻片,更喜欢偏纪实类的影片,但是电影来说没有什么所谓真正的事实,但是光是一句本片改编于真人真事就会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最吸引我的还是《盗梦空间》里构建梦的场景吧,特别是很多场景并不是靠CG来呈现,而是实拍的,所以才令人更加佩服。而关于如何知道自己在梦中的,梦套梦,梦的世界崩塌都让人眼前一亮,这样一看其实诺兰在创造一个属于梦的世界,或者说创造梦里独有的语言,这些颠覆性的创造才让津津乐道。包括在《星际穿越》比起枯燥无聊的讲宇宙,相对论,时间,这部讲爱与宇宙相结合的片子简直完美。诺兰已经开始想象黑洞和五位空间了,时间做为固体的存在的理念,这些想法都让人会重新思考看待世界的方式。
不知不觉也算写完了,赶在了8月末的初秋,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也算是对这个夏天一个交代。选择着10部电影也只是当下第一时间想到印象比较深刻的,其实写完之后才发现每一部电影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我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所以也算是透过电影去展现了心中的潜意识。我无意将电影神化,我亦明白电影对于好多人甚至不存在,或者只是偶尔出现在饭桌上的社交话题,而更多的人也只是关注明星八卦,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突然也想到了可以写衍生篇《看电视剧时我在想什么》,这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