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米歇尔山游记

去圣米歇尔山观光是答辩前几个月就约定好的。无论如何答辩已经结束了,然而我始终处于非常奇怪的懵然中。我的一部分灵魂仿佛出了窍,不知道是时间让它发生了还是我让它发生了,应该不是我,因为我能感到被时间推动着,答辩的齿轮一个接一个地咬合在一起,我只是在合适的地方做了恰当的动作和表情。它结束了,我也并没有轻松而解脱的感觉。恐怕是太累了。第二天我和男友坐在去圣米歇尔山的大巴车上,除了长期焦虑后带来的疲乏感外只有一种清新苦涩的空气像网一样罩住我。


圣米歇尔山是一座城堡城市,所处的花岗岩小岛坐落在由赛河,赛律纳河和库埃农河的入海口冲击出的海湾。近些年当地政府和奥地利的某建筑公司合作架了一座从陆地伸到圣米歇尔山游客中心的桥,过了陆地上的水坝就在桥上设立了障栏,旅游旺季的白天禁止自行车驶上栈道,不远处的公交站有往返圣米歇尔山和大陆的免费摆渡车,旺季的白天五分钟一趟,有残障设施。沿着城墙内侧有一条狭窄的小路通向山顶的修道院。穿过检票口是一条陡峭的夹道,两侧高耸的墙壁气势逼人,古代有达官显贵来访就要经由这条通道走向圣殿。如今左侧的墙壁内是修士的住所以及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右侧则教堂和修道院。夹道上方是一个向南的小观景台,可以看到三条即将汇入大海的河流和几公里外的水坝。在夜里水坝下方会亮起蓝色的灯,若从水坝以南望向圣米歇尔山,就会看到蓝紫色的夜幕与水坝幽幽的蓝色光亮相互辉映,中间则是耸立的圣米歇尔城堡在零星的金黄色射灯下的神秘影子。而这一切仅靠白天的观察是很难描绘的。

小观景台背后是教堂的侧门,右侧的门廊通向教堂面向西方的正门,如今门廊摆放了几座模型,简述了圣米歇尔城堡从落成到扩建至现代修缮的外观变化。沿着西侧的楼梯下行几步即至教堂正门前的大平台。眼前的景致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与南侧的小观景台不同,向西的大平台拥有南西北三方开阔的视野。圣米歇尔山以北几公里处是名叫Tombelaine的小潮汐岛,北方更远处是诺曼底悬崖,背后则是无垠的大西洋,天气好的时候可以远眺到三十公里外的Chausey采石场,那里的花岗岩便是建造修道院的原料。我们去的时候正是退潮,云朵的影子投映在大片浅灰褐色的海湾上,在陆地上湍急的三条河流进入海湾后薄薄地贴在沙土上,潮湿的环境产生了流沙,有几队请了向导的徒步旅行团,正在向导的指导下光脚体验流沙的神奇脚感。由于海湾的平缓地势,这里是欧洲涨潮速度最快的地方,向导用手杖插在海水边缘,能看到每一次海浪涌来都令海岸线向内移动。

倘若认真观察的话能看出这个教堂是经过重建的,老教堂在一次火灾中坍塌,重建时将正门往后推了十几米,现在平台上还留有老教堂大门两侧立柱的底座和门前的几级台阶。底座下方埋葬着两任主教的遗骨。进入教堂即可看到最深处的火焰祭坛,罗马式的中殿拱顶是木质的,讲解器里正在播放修道院的历史。最开始是大天使圣米歇尔显灵,受到召唤的奥贝于是在此建筑了一座教堂,而后诺曼底公爵为了平息与毗邻的法兰西公民的尖锐矛盾而扩建教堂并接纳大批修士,形成了当时规模颇大的一座修道院。后来在大革命期间修道院变为关押犯人的牢房,在二战的炮火下一些部分被损毁了,战后经历了修缮和复兴变为如今这种旅游胜地和修道院的综合体。曾经教堂的内部应该非常华美,而此刻只有裸露的石块和木梁。火焰祭坛正在进行某种法事,有几位着连帽白袍的修士跪坐在祭坛前,时而响起安详的乐曲。来来去去的游客轻手轻脚的在门口站着观望,大胆的沿过道走到祭坛的临近处对着进行法事的僧侣拍照,我们和一些茫然的游客坐在后排听着音乐发了一会儿呆,忐忑地拍下几张照片就沿北侧的角门进入了回廊。



回廊是拉维梅尔修道院顶部的一部分,其结构精美绝伦,长方形的回廊围绕着一个小花园,在某一任主教的治理下这个花园兼职储存雨水的功能解决了岛上用水困难的问题。西侧有三扇美丽的落地窗,可以看到下方小花园里休憩的游客,东侧紧贴修士食堂。回廊内侧是双排错落的二云花岗岩小石柱,同一排的石柱通过墙角石连接,出于稳定性的考虑两排石柱的顶部有类似哥特尖肋拱顶的三角拱顶。卡昂石灰岩制造的墙角石有精美的浮雕,回廊上方的瓦片曾经上了彩色的釉,如今和浮雕的涂色一样随时间剥落了。通过东北侧的角门进入修道士食堂,这个长方形的厅在三面设有总共五十九个狭长的窗户,显得明亮但又不至于光线刺眼,和主教堂一样采用了木质拱顶。沿着通向厨房的楼梯下行,拐角处挂了一副圣米歇尔降服化身巨龙的堕落天使撒旦的浮雕,我对宗教故事几乎一无所知,但知道的那寥寥碎片里包含了对撒旦的喜爱,大天使不愿意服从亚当而带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叛变,最后被击退并被投入地狱。楼梯通向回廊正下方的骑士厅,厅内有三排哥特式立柱,顶部是哥特式的尖肋拱顶,东侧是会客厅,结构和骑士厅相仿,但只有一排立柱。这里以前是贵宾来访时的会客场所,之前墙壁上贴满了美丽的瓷砖,靠西侧的墙面中下方有两个烟道,之前应该配有两个用来烹饪的炉子,南侧的墙面上方有也有一个烟道,根据烟熏出来的轮廓,这里曾经安置了一个两人高的大暖炉,之前在参观美泉宫宫殿时我见过一个形制非常类似的暖炉,用来供人取暖。解说器称古时这里会铺上草席供宾客下榻。


从会客厅的东南门出去是一条露天的走廊,走廊伸向大石柱地下室,此处非常昏暗,大石柱粗细不一排布凌乱,结构图上显示它们围成了一个两层的半圆,圆心处有两根并列的立柱,天花板上是一个小小的玻璃光眼,位置在火焰祭坛地板的正中央,望上去可以看到祭坛最上方拱顶的中心。大石柱地下室的南门通向圣马丁地下室,这里的穹顶跨度很宽,据说是建筑史上的小奇观。我们去的时候讲坛后方立着一个十字架,昏暗的环境凸显了讲坛下两侧的射出的黄色光线,十字架的影子被篝火般的射灯从下而上投射至墙壁上,那一横由于接近两束光的交点而变得很短,使得影子仿佛一根长矛直直地立在地面上。身后便是装置大车轮的埋尸堂,此处阴森狭窄,巨大的木轮只露出下方的半个影子,据称这个木质车轮是修道院在大革命时期变为牢狱后设置的,里面倘若有六个犯人一起行走就可以驱动车轮,与城堡外侧设置的梯形滑道配合使用,可以像滑轮一样从修道院下方运送货物。台阶下是颇为明亮的圣埃蒂安礼拜堂,

北侧墙壁上有一座圣母抱着伤痕累累的基督的雕塑,与米开朗琪罗那座哀悼基督相比更具中世纪特色,妇人的脸上带有愁苦的表情。西侧挂着一副扇形石版画,战争时期修道院的珍藏被洗劫一空,而后人们在护士站找到了这幅布满灰尘的石版画,是法国现存最早期的石版画之一,内容仿佛和某首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抒情诗有关,画面是三个男子站在河边。从东边的角门出去就登上了西侧与地下圣母堂有一墙之隔的台阶走廊,此廊南侧的大窗户使内部较为明亮,这里曾经四壁都是美丽的装饰,如今裸露的石墙带有萧瑟的雅致,是旧日奢靡的美丽残影,走在这里不禁令人产生疑问,难道仅仅制造残影是不行的,非要先创造奢靡并等待时间剥掉它过分闪耀的包装才行吗?


走廊尽头的东侧是一间低矮狭长的哥特式房间,位处修道院的北面,北墙靠上的位置有几扇窗户,结构图显示这里是供修士们散步的场所,而讲解器则称人们至今不知道它的具体用途。沿着尽头的楼梯下行就进入了修道院最底层的食物储藏处,一样的哥特式拱顶和罗马式立柱,也曾安置暖炉,由于环境温暖,很多宗教典籍就是在这里被誊写保存下来的。通过东北角的旋转楼梯就来到了售票大厅和纪念品商店。我们购买了两枚价值两欧元的纪念金币就离开了。这两枚金币属于由巴黎钱币制造局制造的法国文化遗产纪念币系列,一枚雕有修道院教堂的哥特尖顶上放置的大天使圣米歇尔的金像,另一枚则是城堡西北侧的景观。


美丽的人文景观带着历史的隐喻出现在无法解读的我的面前,远处看神秘的城堡,离近了才发现那些精致的线条是被风腐蚀的痕迹。夜幕降临后我和男友骑民宿老板出租的自行车返回住处,河边小路连一盏灯也没有,天空是泛着荧光的青色,河面会反射月光,而田野连形状都看不清楚。
-
冰红茶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3 21:48:42
-
兔毛球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31 04:04:01
-
修游的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17 02:06:58
-
月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14 01:59:31
-
惰哥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30 14:47:38
-
方研梅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9 18:14:02
-
雨山_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9 16:40:57
-
-糊糊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9 14:55:41
-
天边的小雨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9 14:41:02
-
Eurek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9 0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