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电影
随笔:为什么是电影一天,当我发现自己已经在豆瓣上标记了400多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想着等到自己看到第500部电影的时候,就来写点东西。留作一个纪念。当然,我知道我不会仅限于和痴迷于这个数字,我肯定还会看的更多,在20多岁的这个年龄,看500部电影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和炫耀的事情,即便只从数字上来衡量,对于真正热爱电影艺术的资深影迷来说,这个数字也没有什么竞争力。甚至在某些人看来,这反而显得我这个人“垃圾时间很多”,没有把时间用在创造现实价值的地方去。可这就是我的爱好,一个不烧钱不违法的爱好,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不必太苛刻自己。可能是因为水瓶座的人都有“追求艺术”先天性吧,电影与我来说就是一个我能接触到和感受到“真善美”的艺术品,它不必多么高深多么优雅或者说多么含蓄,只要能让在这段时间内沉浸其中忘记一切而只关注影片的情节发展,就足够让我觉得这是一段美的享受。但我其实知道,我所看过的电影已经远远超过我在豆瓣上标记的电影数量,我敢说从小到大我看过的电影绝对不止500部,只能是更多,至于多多少?可能多个一两百吧,因为我猜我标记的也差不多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小时候能看电影的很少,机会也不多。作为名副其实90后(不是95后哦),我有过看露天电影的经历,那是一种“一年吃一回肯德基”一样少有的机会。能看到的电影类型很少,至于选择电影那就更不可能了。后来稍大了,家里有了DVD,也是很少能租到碟子看——那不过是逢年过节的早上用来放音乐光盘的。所以我真正能大量接触电影的时间,还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现在回头想想,大学书没怎么读,可影视剧是真的看得不少,有时候看到熟悉的片名,都能想起来是大几看的,是下午还是晚上,是怎么想起来去看这部片子的。
看电影,从最初仅仅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这个简单目标,到现在看电影会先去主动搜寻和鉴别。这就足够说明,看电影不再是打发“垃圾时间”的首选了。我更喜欢,在一个比较惬意的下午或晚上,带着耳机全身心看一部值得品鉴的片子,而后在电影结束之时,能够唏嘘不已久久回味。那将比做任何事情都值得你去花费时间,因为整个观影过程,你都是与主人翁共同分享同一个世界,经历着相同的事情。而不再可悲于当下生活的艰难。在我心情不好,烦闷,或者其他消极情绪的时候,我也会看电影。这个时候,电影就是一剂良药,能暂时抛弃烦恼,舒缓一下疲惫的精神状态。大多这个时候,我不会看现实类影片(比如说剧情片),我会找一些“快餐速食”食品相当的动作片和科幻片,有时候也会看一些惊悚片,这就像三鲜锅勾不起食欲时,需要一场麻辣香锅来提振一下神经。即便这种类型电影,我也惊叹于某些片子的“鬼斧神工”。
看到500部电影,你一定能分辨出哪些是好电影哪些是在浪费你的时间。你肯帝有自己的观影习惯和口味偏好,也不再听任于“风评”的导向和某些观影人犀利的影评。你看一部电影,干嘛在意它的时尚与否呢?你不会纠结于这个方面好不好那个方面好不好,你会从各个角度去看待这部片子的艺术性,比如它的故事背景是否真实,情节是否安排合理,叙述的顺序是否巧妙,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否饱满,故事的结局安排是否圆满,等等等等。就像一道茶似的,你得从“色、香、味、形、韵”综合考虑这部影片的好处和缺陷的地方。当然,我认为没有一部片子是完美的,但如果一开始底子就掉了,就没必要去尝第二口了。片子看多了,会特定的钟爱某些导演和某些演员。这就像看书看到某类话题,某个作者会去拉一个“主题阅读”清单一样。我现在如果看到要上映的电影里有诺兰、陈凯歌、昆汀、伊斯特伍德、姜文等导演的电影,我肯定会去影院支持一下他们的电影,对于我来说,他们就是大师般的存在,一般都会是不错的精品。演员当中,我喜欢的就太多了,数不胜数。看电影时,演员的实力也是一部片子的保证,我并不赞同有些导演启用新人就能够给你奉献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当然,有些导演会尝试会考察这个年轻演员的可塑性,可是若启用小鲜肉去演关键角色,这从一开始就动机不纯,所以肯定会“坏汤”。
我看电影很少情绪激动,但是看电影会让我引发思考。其实我很少接触到价值观输出的文化途径,看书是不能让我学会一种观念的,但电影能。我知道我很多想法是很受过去影视剧的影响的。所以说电影是门艺术,如果说画家(梵高、毕加索一类)把他们的思想倾注于自己的画作中,那么导演就是把他们的思想倾注于自己的影片中,而且是通过直观的画面向观者倾诉。在我的电脑E盘里,有个专门收藏“我最喜欢的电影”的文件夹。这个文件夹里电影不多,但每部电影都对我造成了很大的精神感触,我感谢这些导演能拍出这么好的电影作品,他们不仅给我带来了观影中的愉悦,也给我上了一场生动的思想解放课。我常常会在彷徨无助,不知作何取舍的情况下,会重温这些影片来坚定自己的信念。
自电影出世到今天,一个人一辈子都看不完。如果你能遇到这样一部让你心醉于此并不舍结束的影片,一定要好好收藏住,因为那里不仅有你的过去也有你的将来,一个忠于自己的将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