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穷爸爸》感想篇
林中两路分,一路人迹稀
我独选此路,境遇乃相异
这是本书开始的一首诗,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还并不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明白了这句话。看起来好走的路,走到后面越来越难走,而看起来难走的路,走到后面越来越好走。人一生中需要受到的苦难是恒定的。似乎每一件事情都无法逃出这个定律,解决一个问题,必然熬过一段挠破脑袋,从头分析的过程。一段感情,在一起的时候逃避而不去面对解决问题的时候带来的痛苦,那么感情破裂之后这些痛苦同样会来找你。选择目前看起来好走的路,你所避开的痛苦,将在以后用另一种形势返还。
大部分人目前走的路都是看起来更好走的路,因为这条路并不需要我们太多的思考与冒险,在我们开始上学前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学校就会教会我们知识和技能,让我们能够在社会立足。这也是父母从小教导我们和希望我们走的,也是大部分人选择的路。这是一条稳定而没有风险的路,所以大部分人也都选择这条路,人总会觉得人多的地方是安全的,这应该是所有生物都有的趋向性,也许这种趋向性也是从众心理的由来。但是,这条稳定的路也许并不那么好走。工作、买房、买车、结婚、养育孩子、还贷款。这条路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买房买车结婚之后,大部分人几乎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并且陷入一笔巨大的债务中,并且债务将持续到以后养育孩子以后。你会发现一生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和还不完的债务。这便是选择好走的路之后需要偿还的痛苦。这也是我当初放弃电力行业的原因,当时我认为从事编程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但是,我发现这并不能让我走出工作与债务的循环。用书里面的一个词语形容叫“老鼠赛跑”。老鼠在老鼠圈上跑一辈子,最后也只是原地踏步。
富人不为了钱而工作,刚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还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不为了钱工作为了什么而工作呢?我怀着这样的疑问,这说明为了钱而工作的思想在我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富人不为钱而工作,而使用钱为自己工作创造财富。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却是通往财富自由道路的唯一途径。因为每个人的工资是有限的,少部分人能够拿到非常高的工资,也是牺牲了自己的时间以及对其他事物的关注换来的。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要想得到更高的工资,必然需要倾注更多的注意力到工作上。这些钱都是用工作换来的,也就是为了钱而工作。记得很久以前在哪里听过一句话,加班占用的时间并不能为你创造更多的财富,反而会限制你的视野。直到今年5月份都一直加班的我并不能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是我还是把这句话留在了心里。现在我才发现这句话的真谛,从5月份搬出来一个人住到现在9月份,减少加班的时间,而增加自己学习的时间。仅仅4个月的时间,我的心理和想法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甚至超过了来豪恩的前一年半时间。还记得去年8月份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虽然步入社会已经一年了,但是因为几乎每天加班,对自己心智的成长几乎没有关心,还保留在大学时代。所以才会导致一段美好的感情短短的时间便结束。
有时候努力工作也许已经成为了一些人逃避问题的借口,有的人宁愿在公司加班到10点,也不愿意早点回家和妻子聊聊天,因为他和妻子之间已经积累的太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回家看到妻子的脸也许比让他加班还难受。工作成了人们的避风港,有了工资,我们就不用考虑风险,因为公司每个月都一定会发工资,我们只用考虑工作怎么做就行了,这看起来是一条比较好走的路。但是,看起来好走的路,会越走越难走,随着需求的增加和体力的下降,工作将会消耗我们越来越多的精力和时间,家庭问题也就随之慢慢显现,这就是平衡家庭和工作的世界性难题。就如很多电视剧里面演的,女人觉得男人天天只顾工作,不爱她了,而男人却说不工作我拿什么来养活你。其实他们之间的问题已经凸显,但是男人只是通过工作来逃避问题,而不从女人的角度思考和沟通。
同样的,我们有了工作这个避风港,也就不会再考虑怎么样赚更多的钱了。这种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难度在我们能接受的范围内的时候,我们便不会去思考更好的方法。公司给我们工资,让我们能够在社会上生活,也大部分人便不会去寻找能赚更多钱的方法了,因为这往往要冒更多的风险,人往往在风险面前望而却步。印象中看过一篇统计,长大后最有成就的往往是头部和尾部的人,而中间的人往往平平淡淡。处于头部的人本身就很优秀,处于尾部的人由于凭目前的能力,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泥潭中挣扎并且总结经验跳出来的人,也可能获得不小的成就,放弃的人便只能一生待在泥潭之中。处于中间的人当然不必尾部的人差,只是他们没有摆脱泥潭的斗志,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工作这个避风港,从而无法发掘他们的潜力。
很喜欢这本书里面的一句话:生活一直在推着你走,如果你听从生活的指引往前走,你便能从中学到东西,反之,生活就会把你推倒。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苦难和挫折都是生活在推我们往前走,如果我们抓住机会从苦难和挫折中学到东西,我们便能够迈过这个坎,到达一个新的境界。反之,如果我们选择逃避而不去面对,那就我们就只能永远与之抗争。人生的苦难是恒定的,如果你逃避你将要面对的痛苦,那么痛苦将会以另一种方式返还给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后退当然比克服它来得容易,但是选择后退之后给人带来的精神折磨确是长期的,并且同样的事情可能在下一次同样的出现在你的面前,到时候是选择面对还是避而远之?后退是一条看起来更好走的路,但是也是一条越走越难走的路。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并不是遭遇过失败就之后就一定能成功,失败之后成功的必然条件是在失败之后总结失败的原因和自身的不足。面对失败并且改变自身必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这不但需要接受自己的不足,还需要再次去面对我们曾经遭遇过的失败。这是一条看起来难走的路,但是也是一条越走越好走的路。一旦我们跨过了这道坎,我们将有信心跨过下一道坎,这是一个正循环。反之,如果我们在这到坎面前选择后退,那么面对下一道坎的时候,我们便更加没有信心跨过下一道坎,这是一条负循环。在正循环中我们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和优秀,在负循环中我们会变得越来越畏畏缩缩。踏上正循环一开始是困难的,但是它会让我们的路越来越好走,踏上负循环是容易的,但是它会让我们的路越走越难走。
选择走难走的路并不容易,因为大多数人的心里是恐惧的。走这条人迹稀少的路意味着要冒更大的风险,人往往在恐惧的事物面前望而却步。所以,即使有人想要走上这条困难的路,想到要冒很大的风险,想到后面即将遭遇的困难,便在心里找理由打消这个念头:这样做风险太大了、他这么优秀都没有这样做,我应该也不行吧…等等。克服恐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心去感受它。想一想我们身边常常出现的恐惧,有的人害怕和别人讲话,有的人害怕被拒绝,有的人害怕和别人不一样。用心感受一下就会发现,当真正用心去和陌生人交流的时候,心里并不会有恐惧,只有在想要逃避对方的时候,恐惧才会填满内心。真正被别人拒绝了的时候,也不是内心最痛苦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往往是被拒绝之前而不想要被拒绝的时候。和别人不一样恰好是自己存在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面对和表现自己的不同并不会遭到别人的排挤和嘲笑。其实这些我们从内心感到恐惧的事物都从幼年时代培养出来的。也许小时候因为做过蠢事被别人嘲笑,也许因为和比较大的孩子不同而受到歧视,我们便将这些痛苦埋藏于心而不敢面对,所以这种恐惧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直到我们能够鼓起勇气用心去感受这种痛苦并且去面对它。其实,已经长大的我们已经完全能够处理这些事情,恐惧会让本应展露头角的我们却把自己的特点深深的隐藏起来。以前我是一个特别害怕抽血的人,因为小时候打一针往往几天不能走路,所以我害怕看到针头,每次抽血的时候我都只能捏紧拳头,把头歪向一边,闭上眼睛,等着医生抹药、扎针,内心充满了恐惧。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医生说:“你抖什么?我这还要干活呢”。我才下意识的把拳头松开,用心感受抽血的疼痛,其实根本就不痛,也不可怕。我才发现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害怕什么,也许是从小养成的条件反射吧。所以,克服恐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心感受让你恐惧的事物,逃避才是恐惧的源头。
在生活这门课程中,有的人放弃,有的人抗争,只有少数人学会了这门课程。书的末尾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个人抱着柴火坐在寒冷的夜里,冲着火炉大叫道:“你什么时候给我温暖,我就什么时候给你添柴火!”。作者引用这个故事想要说明的是先予后取这的道理。这个故事看起来很可笑,但是想想,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这样处理问题。你先给我加工资,我才给你认真工作。你必须先给我道歉,我再跟你好好说话。无论是面对金钱还是爱情,我们都希望别人给我们什么,我们再回报什么。这让我想到《亲密关系》中权力斗争这一章,当我们陷入斗争的时候,就像双方各拿一把刀争锋相对,而没有一个人去看清事情的本质,当然也不会有沟通和理解。可以看出,在斗争中,事情不会有任何进展,我们也不会从中学到任何东西,如果我们在面对不公平或者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人的时候,总是选择与他抗争,事情往往不了了之,那么我们记住的总是不公平和伤害所带来的痛苦。先予后取,给那个造成痛苦的源头多一丝理解,做那个首先放下武器的人,你所抗争的事物就会反过来滋养你。如果一直拿着武器,便无法体会到放下武器后的世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只有“放下屠刀”的人才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