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寸河山一寸血》
谨以此篇书评纪念九·一八事件,勿忘国耻。
《一寸河山一寸血》的书名大概出自抗日战争后期的青年远征军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全书共分五册,发端于1928年皇姑屯事件,着落于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2016年,经朋友推荐,我用了半年时间将全套五册书籍阅读了两遍。些许感受历久弥新......
一些资深军事迷质疑《一寸》系列的严谨性,毕竟作者关河五十州起家于网络,诟病全书的资料不够详细,例如重要战役没有列举敌对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不可否认,《一寸》系列没有使用正统文献语言,而是采用了类似《明朝那些事儿》的笔法按照时间主线索,细节以地域或战区为辅助线索的形式展现抗战正面战场全景。这种写法通俗易懂,利于科普。知识点固然重要,但如果过于详细只会降低阅读兴趣。灌输式书籍适用于被动型读者,而主动型读者喜欢抛砖引玉式书籍,客观记录,聊发议论,把深入学习、探寻的机会留给读者。在第二遍阅读期间,我开始自己搜集抗战战时地图,对应文字描述,加强战略、战术概念,同时研究二战期间中、日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和单兵作战对比,还做了很多延展性阅读,比如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余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等等。这种阅读体验于我才是真正的乐趣所在。
决定半年内两次阅读这套书籍,缘于几个触动人心的小细节。一如第一位牺牲于正面战场的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他的殉国不是偶然,是从容而坚决地向死亡走去,以洗刷内心与外界双重施压的耻辱感。大历史的洪流下,复杂的人性和个人格局的局限性无法保证每个人的、每个决定都是正确的,更何况还有诸多人为因素的牵制,此一刻或许是正确的,下一秒也许就淹没在世人皆诽的潮流中。尽全力判断而后坚定自己信仰,身后事自有历史评说。二如抗战中的中国空军,由于过早因战争损耗、非战斗性减员而几近失去编制,其光芒几乎完全被抗战后期陈纳德将军在美国招募的飞虎队掩盖。或许很少人知道他们和四大金刚的威猛,但他们曾经的存在就是不屈的民族精神象征。再如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松山战役。怎一个惨烈、悲壮能道尽!掩书合卷时,我内心喷发出一句话,那些网络键盘手们,多去学习知识和锻炼身体吧,为祖国和民族扛枪打仗,依靠鸡血满格可不行,这不是儿戏!
“老兵永远不死,只是慢慢凋零”,全书以麦克阿瑟将军的这句话结尾。我也想说,历史长河中,如繁星照耀大地般的伟人值得我们铭记,但那些勇气冲出战壕,埋骨青山、异国或血染长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忠魂也值得我们去发现、记录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