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与花椒》的批注与划线
在豆瓣阅读书店查看: https://read.douban.com/ebook/54350652/
本作品由 上海译文出版社 授权豆瓣阅读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章节:序言 中国人啥都吃
> 那个国家如此生机勃勃,又如此杂乱无章,完全不是我之前认为的单调呆板的“集权国家”,
> 我们吃的东西,代表了我们做人和自我认知非常核心的一部分。
## 章节:第一章 好吃嘴
> 我在成都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这些令人着迷的小剧场。
> 的雾气很温柔,笼罩之下的一切都变得轻软了些。
> 军屯锅魁
> ,到的那天天气真好,在四川实在少见:阳光灿烂,只微微有点常年挥之不去的盆地迷雾。
> 。我不想去外国人特别多的北京和上海,这样就能让自己真正融进中国生活、学习中文。
> 。这其实在提醒我们,不管我们对即将到来的中国生活感到多么紧张,这个经历数十年封闭后逐渐开放的国家其实也对我们感到紧张。
> 但是,虽然说我们居住在奢侈的孤立当中,也只需要走出宿舍楼,就能被四川生活的喧哗与骚动所淹没。
> 成都有这种立刻就让人着迷的魔力。
> 到那时候为止,我的生活好像一条传送带,带上的我几乎从没认真想过,只是单纯地待在学习的温室中,从高中到剑桥大学,然后走向新闻事业。
> 国外的新闻也很难看到,官方媒体的新闻又都是审查过的。我和我的同学们算是“搁浅”在中国了,喜不喜欢都得忍着。
> 在成都这个城市,别说实现计划了,制定计划都根本不可能。从
> 。这座城市有点南方的感觉,甚至都有点像地中海沿岸了。
> 。这座城市有点南方的感觉,甚至都有点像地中海沿岸了。
哈哈哈哈巴适
> 而剩下的呢,无可避免地都渐渐放弃了正式课程。我的意大利室友好像花了大把时间打麻将;一个年轻的丹麦学生就在公园闲逛,跟着一个看上去体质孱弱的老师傅学武术;德国人福尔克尔,本来是洛杉矶成功的电影制作经理,来这儿就是想休息一下。他整日都在和当地人聊闲天儿;还有些人,玩英式橄榄球、谈恋爱、夜夜豪饮或者到处旅行。
> 经历了几个星期黑暗的阴郁情绪之后,我决定和大多数的同学一样,丢掉那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单纯地待在四川,让这个地方自然而然地指引我。
> “举箸思吾蜀,”宋代诗人陆游如此感叹道。“食在中国,味在四川。”
> 整个的、切碎的、红色的、绿色的、新鲜的、晒干的、捶成粉的、泡过的、浸了油的,种类花样数也数不清。
> 。但成都就是个特别温柔的城市了。这里的生活不是整天同天气与陡峭的山坡做斗争,而是一场甜蜜懒散的美梦。
> 我妈在餐馆吃饭的时候,爱猜测各种菜里的食材调料以及烹饪方法,去寻找草药和香料的蛛丝马迹,像法医分析一样去拆解盘中餐。我也继承了她这个习惯。
> 没人会鼓励在学校考高分的好学生另辟蹊径,去餐馆当伙夫。
> 。只有到了中国,离故土千里万里,而且几乎完全和过去了断,我才能够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终于,我能够对自己承认,我是做不了什么社会经济分析师的,甚至也当不了一名真正的记者。我就是一个厨子。
> 当然作用最大的还是食物:那种温暖和慵懒能融化任何英国式的刻板僵硬,如同阳光下的黄油。
## 章节:第二章 担担面!
> 豆花儿还是热腾腾的,像刚出锅,口感像焦糖奶油一样柔嫩爽滑,表面上淋一点酱油、红油、醋、花椒面儿,再来一些大头菜末、葱花、炸黄豆,真正是锦上添花。
> 。就像著名的钟水饺和赖汤圆,都已经从原有的商业模式中消失了,开成了专门的小吃店,或者在那些更为豪华的饭店作为可口的小点。
> 但是后来,中国朋友越交越多,就是单从我们大英国人的好修养来说,都不可能再这么挑剔、这么矜持了。
> 每当我坐火车进行长途旅行,吃火腿肠都变成了一种仪式。
## 章节:第三章 做饭先杀鱼
> 因为对吃的感兴趣,我在川大这一带已经出了点小名。我软磨硬泡地进了好几个餐馆的厨房,而且经常被别人看到在跟街上和菜市场的小摊贩聊天。
> 鸭贩子在自行车和公交车的拥挤车流中艰难行进着,鸭子们的脖子就从那些稻草中伸出来,优雅地摇摆着。
> 我不知道在伦敦实现这个菜谱能有多大把握,但还是很勤奋地做着笔记,不想漏掉任何细节。
> 中国烹饪史上大多数响当当的名字,都是美食家,是嗜吃的文人墨客,他们以食物为主题,作诗著文。
> 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袁枚,十八世纪的散文家和诗人。
> 然而,对于冯锐和中国数不清的历史人物来说,食物带来的愉悦让他们在人生与事业遭受挫折时找到了一处避难所。那些被放逐的、流亡在外的失意之人,能从吃食中找到慰藉;生活是苦的,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暂时的甜。
> 然而,对于冯锐和中国数不清的历史人物来说,食物带来的愉悦让他们在人生与事业遭受挫折时找到了一处避难所。那些被放逐的、流亡在外的失意之人,能从吃食中找到慰藉;生活是苦的,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暂时的甜。
这段真的很像舌尖上的中国配文,由此也可看出创作团队的深厚功底
## 章节:第四章 野人才吃沙拉
> 一开始,我还带着传教士般的热忱,要让我的中国朋友们了解西方的佳肴。毕竟他们让我领略到中国食品的美妙,我也想投桃报李,文化的交流不应该是单向的啊。
> 但四川在这些方面一向都比较松,界限比较模糊,人心比较善良,倾向于满足别人的要求。
## 章节:第五章 刃上神功
> 面对乱哄哄的教室、一片狼藉的操作台,他完全沉浸其中,镇定自若。
> 。真正的中餐大厨,不仅是个厨师,还是个雕刻家,就像法国的甜品师,能用焦糖造型、用糖做花。瓜果雕刻像漂浮在中国烹饪文化长河之上的轻盈泡沫,其招摇卖弄、无聊和轻佻,不输给十九世纪法国厨神安托南·卡雷姆设计的糖霜城堡
> 这些偏向于造型艺术的食物在中国有着庄严悠久的历史,据说创始人是公元十世纪的一名尼姑,梵正。她用二十一道冷盘重现了公元八世纪诗人王维《辋川图》中的画和诗。她用细切的蔬菜瓜果、肉类鱼干向带给她灵感的伟大作品致敬,所谓“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令食客惊艳不已。
## 章节:第六章 味之本
> 。先是用适量的红油唤醒你的味蕾,再用麻酥酥的花椒调动你的唇舌,辣辣的甜味是对味觉的爱抚亲吻,干炒的辣椒也在对你放电,酸甜味又使你得到安抚,再来一口滋补的浓汤,整个精神都舒缓下来,真是过山车般惊险刺激的体验啊。川厨中的复合味实在是庞杂精深、变化多端,
> 四川人思想更开放、性格更直率:他们不用担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会剥夺自我的身份认同。面对外面的世界,浇上一勺鱼香酱汁,就变成四川的了。
> 一方面,这样的拆除实在是个悲剧,是我个人的悲剧:竟然爱上了一个正如此迅速地消失着的地方。
## 章节:第七章 饿鬼
> 我在中国旅行也有着类似的“开放式结局”。我可能想好去某个地方,然后说走就走,根本不去注意交通食宿这些杂事。
> 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仿佛整个体制的设定就是对任何要求说“不”。然而,要是走别的渠道,中国又仿佛是个“无政府主义”的地方。这里的“无政府主义”是个褒义词:一切皆有可能,你只是需要一点临场发挥。
> 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仿佛整个体制的设定就是对任何要求说“不”。然而,要是走别的渠道,中国又仿佛是个“无政府主义”的地方。这里的“无政府主义”是个褒义词:一切皆有可能,你只是需要一点临场发挥。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有趣的“无政府主义”
> 我在西藏的城镇里到处漫步:自二十世纪初的外国传教士之后,这些地方就没怎么来过外国人。我感觉自己太荣幸、太奢侈了,能够在商业旅游汹汹而来之前体验这些非凡离奇的化外之地。
> 那时候过这样的生活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勇气和决心。我反正就那么一天天地过着。
> 他们不认字,说话也带着浓重的方言口音,所以很难去外面走走看看。他们离开村子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省城兰州。就连这在他们的很多邻居眼里也是了不起的冒险了。
> 就连去方便的时候,也是在果园旁边一块专门的空地上,家里养的驴子站在一边温柔地看着我。
## 章节:第八章 嚼劲
> 在传统的文人君子圈里,对食物的热切欣赏是很受尊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品质。对食物的品位与品鉴力能够和对音乐、绘画、诗歌或者书法的品位相提并论。
> 无论在什么社会,一流的厨艺都远远不止味道这么简单。和所有的艺术一样,这都是一场关于文化的对话,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探索更丰富的内涵。要是你不懂菜品中展现出来的主题与传统,那就无法完全欣赏其美妙。
> 喻波的菜品也正有此意,他想要撩拨的不止味蕾,还有心弦。
> 喻波还有道特别经典的点心,无论吃多少次都令我激动:毛笔酥,青花瓷的中式笔筒中插着几支毛笔。事实上,竹笔杆一头的笔刷是用精巧的千层酥做出毛发一样的层次,中间包着碎牛肉馅。你拿起“毛笔”,蘸一蘸像墨汁一样的酱料,然后把“笔刷”送进嘴里,“竹笔杆”放回盘子上。
> 我不仅跨越中国美食的边界进入了腹地,甚至都不太记得边界在哪里了。
## 章节:第九章 病从口入
> 但我决定留在湖南,还有另一个原因:不知怎么,我觉得自己和中国之间有紧密的纽带,要风雨同舟。这既是出于职业道德,也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我的中国朋友们不可能遇到什么突发状况就离开祖国,我为什么就要逃呢?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就像一场婚姻。
> 但在一九三八年,面对日军进攻,当局采取焦土政策,将整个长沙付之一炬。寺庙、庭院楼台和宏伟的老餐馆全都化为火焰和青烟。幸存下来的只有始建于明朝的天心阁城墙,以及成立于公元九六七年的私塾岳麓书院,现在是湖南大学老校区的中心。
> 。但我很快发现,湖南人觉得自己的省就是毫无争议的宇宙中心。
> 。但我很快发现,湖南人觉得自己的省就是毫无争议的宇宙中心。
哈哈哈哈哈哈你们牛逼哄哄的弗兰人
> 他们自视聪慧、能干和干脆,理想地融合了北方的刚强与南方的温柔,又不缺少四川人那种可爱的圆滑。
> 多年来,我一直听四川人说湖南菜太辣了;
> 多年来,我一直听四川人说湖南菜太辣了;
哈哈哈哈哈哈你们邻省就这样互相婊
> 那天晚上,我在湖南寂寞凄凉的生活发生了转折。我发现有了李锐,自己仿佛进入了一片友谊的绿洲,
> “不要在这些事上太过纠结,”他对我说,“把你的人生想成一幅画。世界上什么都有,但你想画什么就是自己决定的了。你要选美好漂亮的事物入画,丑陋的就别费笔墨了。”
> 深切认识到我的口味已经多么中国化,是在离开湖南后不久,我到英国肯特郡一个小村庄去散心,路遇一大群鹅。去中国以前,这在我眼里不过就是乡村风景的一部分。现在,我下意识地就在想象,鹅肉放在豆瓣酱和花椒里一起炖,锅子在煤气炉上咕嘟咕嘟冒泡。我意识到自己在这么想,笑了。
> 一天晚上,让刘伟之做设计的一个生意人客户觉得无聊了,带我们去了一家很奢侈的城郊会所,在灯火通明的网球场上,叫了原国家网球队一名运动员教我们打网球。之后我们在空旷无人的更衣室冲澡,去一间凉风习习的咖啡厅喝茶,地方很大,目之所及全是一排排空桌椅。
> 一天晚上,让刘伟之做设计的一个生意人客户觉得无聊了,带我们去了一家很奢侈的城郊会所,在灯火通明的网球场上,叫了原国家网球队一名运动员教我们打网球。之后我们在空旷无人的更衣室冲澡,去一间凉风习习的咖啡厅喝茶,地方很大,目之所及全是一排排空桌椅。
你们有钱人真的很会玩,不像我们穷人就只能吃吃吃/看个电影
## 章节:第十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 高级餐饮一直是中国富人们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 村子很美,有平静的湖水和小小的瀑布,陡峭的山坡上种满了松竹。
> 那些受到当地官员煽动而对他进行拷打折磨的文盲,都是他的邻里乡亲,而且大多数都是亲戚。现在他们还是邻里乡亲,很多人还成了他的好朋友。他原谅了所有人。
> 孙老师的父亲曾经是国民党治下的一位县长,所以解放战争后他的父母就上了黑名单,被送去劳改营。父亲不堪迫害羞辱,最终自杀身亡。
> 孙老师的父亲曾经是国民党治下的一位县长,所以解放战争后他的父母就上了黑名单,被送去劳改营。父亲不堪迫害羞辱,最终自杀身亡。
是真的困惑。为什么很少听说犹太人在纳粹集中营自杀的行为,都是在最艰苦的条件下还努力活下去,而wg太多太多自杀的现象了。这是为什么?可能羞辱比身体上的剥削更让人难以忍受吧
> 他不再是个单纯的历史人物,而是中国二十世纪所有撕心裂肺的悲剧的象征,从共产党掌权初期幼稚的希望与鲁莽的乐观,到“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混乱。无论好与坏,他的存在都笼罩着我所知的中国。
## 章节:第十一章 香奈儿与鸡爪
> 香港帮我实现了“软着陆”。从某些方面来说,这里很“中国”;从另一些方面来看,又不“中国”。
> 玫瑰很会社交,是那种典型的魅力四射、荷包充足的中国香港人。
> 主人家往你杯里添茶,你想表示感谢,就用食指和中指并拢在桌上轻轻敲一敲。
> 在这些世俗平民的街巷,远离高级设计师店铺与豪华酒店,你能感受到红尘滚滚与摩肩接踵的喧嚣,听到一个古老得多的中国那遥远的绝响赋予这个城市持久的吸引力。
> 找到这么一家只存在于市井传说中的餐厅,占个桌子,有种睥睨众生之感。
> 潮州人很擅长做冷肉与海鲜,还要配上种类丰富、味道诱人的蘸酱。他们的美味烧鹅也很出名;生螃蟹、生蛤蜊用大蒜、辣椒和香菜腌好了也能做一道菜;汤饭里混上贝壳,其鲜美无与伦比;还有好吃的果脯蜜饯;用中国橄榄与芥菜腌的橄榄菜更是一吃上瘾。总之,潮州菜算是我最钟爱的中国菜系之一了。
## 章节:第十二章 御膳
> 不管他真正吃了什么、吃了多少,他们给太妃的回话都是一样的,很具仪式性:“万岁爷进了一碗老米膳(或者百米膳)、一个馒头(或者一个烧饼)和一碗粥。进得香!”
> :满人的靴子上都有个小袋子,里面既装刀子又装筷子,这样大块的肉上来时,就可以拿刀割下一片,然后按照汉族人的样子用筷子夹着吃。
> ,比如嘉庆皇帝的登基大宴上,御膳房端出了一千五百五十只火锅。
> ,比如嘉庆皇帝的登基大宴上,御膳房端出了一千五百五十只火锅。
真假的???
> 在中国,知不知道怎么吃得对、吃得好,往往代表了懂不懂生活。
> 在中国,知不知道怎么吃得对、吃得好,往往代表了懂不懂生活。
以及会不会拍照
> 但溥仪在自传中说,他从来没碰过御膳房传出来的菜。
> 但溥仪在自传中说,他从来没碰过御膳房传出来的菜。
想看溥仪自传!
> 。慈禧的很多敌人都不得善终:要么自我了结,要么人头落地,要么坐穿牢底,要么流放到苦寒之地。
> 。帝国的心脏,却是一个冷漠的冰窖。从
## 章节:第十三章 味麻心不麻
> 花椒相当于香料世界的“跳跳糖”。
> 但全四川省的花椒,最好的还要数西南山区的偏远小县汉源;而汉源县的花椒,最好的又来自小镇清溪,那里的花椒有着特别奢侈的香味。
> 看到这稀奇古怪的外国人,还说是来找花椒树的,他们兴奋得很,大喊着、笑闹着领我们走在小街上。
> 看到这稀奇古怪的外国人,还说是来找花椒树的,他们兴奋得很,大喊着、笑闹着领我们走在小街上。
可爱!能想象得出那个场景
> 汉朝皇妃们的寝宫称为“椒房”,因为糊墙用的泥土中掺了花椒,寓意皇嗣绵延。
> 这里有着轻柔而流动的风景,太阳在迷雾中射出微光。
> 山谷里种满了蒜苗,是幽幽的蓝绿色。
> 他们把贡椒叫做‘娃娃椒’,因为每一对花椒下面还有一对胚胎一样的小花椒,是它们的娃娃。”
> “肚子痛的话,”奶奶说,“手里头抓十个花椒,揉一下搓一下,用冷水吞下去,有用得很。”
> 他们在炉台上操作时,猪的脸一片苍白、了无生气,眼珠子的角度非常奇怪,直勾勾地盯着某个地方。焯
## 章节:第十四章 熊掌排骨,思甜忆苦
> 。白天风景壮阔美好,漆黑的晚上则是宁静悠然。
> 我独自一人搭了辆摩托车,顺着充满山野之美的河谷前进。司机和我经过种着整齐茶树的梯田、竹林以及低矮的稻田,有几头水牛在悠闲地走着。
> 野心勃勃的新贵中产们也想成为这盛宴的座上客。
> 年轻的红卫兵们之前在全中国不买票地跑来窜去闹革命,像开摇滚巨星演唱会一样在天安门广场挥舞着红宝书,朝毛主席声嘶力竭地呐喊。享受了这令人浑身震颤的自由之后,他们一下子又被送去苦修忏悔。
## 章节:第十五章 “蟹”绝入口
> 秋蟹的交易中心,是苏州附近一座湖畔城市昆山,但到现在已经变成充满商业化的旅游区,实在是个噩梦。
> 桌上的每个人都默默而专注地吃着,唯一的声音是蟹壳“咔嚓”的碎裂,和每个人轻轻的“吸溜吸溜”。
> 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报纸铺天盖地地报道受到毒素污染的湖和水库,其水质已经不适合灌溉,读来真让人心惊肉跳。
> ,在中国当厨师,最大的挑战是探寻安全放心的食材。
> 就连在偏僻的城镇,我也目睹了十分夸张的铺张浪费,感觉是中世纪道德剧里的场景。
> 十九世纪,英国出了个雕塑作品,叫做“暴饮暴食可能致死:梅耶大人的白日噩梦”,并宣称献给“全城的美食家”。雕塑表现了一个肥胖的伦敦商人躺在床上,因为自我放纵、食肉过多而痛苦不堪。他产生了可怕的幻觉,感觉自己被一大群动物包围了:鸭、鹅、牛、猪、鹿、野猪、鲟鱼、飞鱼……它们钻进床帘,把他团团围住,一只龙虾挥舞钳子想去夹他的鼻子,一只巨大的乌龟正压在他胸口上。
没有找到这个雕塑的图片
> 有一次,一个严格吃素的朋友告诉我,这辈子吃的所有动物,等我死后,都会来审判我。
> 我和清朝伟大的美食家袁枚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参加了一场有四十道菜之多的奢侈晚宴,为这种铺张浪费而瞠目结舌,回到家还需要一碗清粥来舒缓腹内的饥饿。
> 汉语说“人口、人口”,人就是口。
> 也许,中国的特权阶级和其他很多地方的贵族一样,总要在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与暴饮暴食的贪婪豪宴、克制约束的清规戒律与放浪挥霍的铺张排场中挣扎。刘
## 章节:第十六章 红楼梦
> 是啊,这真是一段美妙奇异的旅程,一路上我什么也不错过,什么都去体会。但这段旅程本身是否已经没有那么快乐了呢?
> 北京孕育了宫廷菜、南粤诞生了商人菜、四川打造了火辣下饭的农人食物,而华东则是文人雅士的美食之地。
> 我对这趟旅程并无太多期待。我经常因为传说中充满活力的市井生活与美轮美奂的建筑而来到自己一无所知的某个中国城市,结果发现很多老建筑都被拆掉了,千篇一律的钢筋森林取而代之。
> (后来,我很紧张地把自己的双脚交给一位修脚师。他帮我一点点地去了脚上的死皮,然后双脚变得又嫩又滑又香,仿佛初生婴儿的双足。
可以一试!
> 历史的风浪中,这座城市不知怎么的,仍然保持了优雅恬静
> 淮扬菜完美融合了华北华南烹饪传统的长处,是一种平衡的艺术,是锅碗瓢盆中食材之间奇迹的融合转化,
> 其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这种清远收敛、柔和淡色(淡粉色、绿色、黄色)、悉心熬煮的高汤、抚慰人心的柔嫩口感,以及那种微妙又鲜明的咸甜之味。
> 唐朝时候有句老话,“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同为中心),对这两个同样有着繁荣经济与丰富文化的美丽城市,这句话再恰切不过地表明了人们的向往和赞赏。
> 然而扬州还有这低吟浅唱的魅力,有平和美味的食物,有如此善良温文的人们,就像当初的成都一样让我迷醉其中。扬州重燃了我心中之火。
> 我学会了说中文,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使用这种语言来思考和感受。
学日语的感受,即获得了一种看待世界和人际关系的全新思路。
> 在那栋洋楼里,我真想当场拥抱张先生和袁姐,但中国人是不会这么做的。我觉得感动,也有些没由来的欢喜。
## 章节:译后记 酸甜苦辣,烟火人间
> 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回锅肉中的豆瓣酱,钵钵鸡里的藤椒,肥牛蘸的干碟,酸辣粉上的葱花……是我呼吸的空气。谢谢你给我温暖美好的爱,让我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