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的世界,小小的迷惑
我想,我以后不要养小孩。
尽管自从有了个外甥之后,我觉得小孩子有很可爱的一面,但是,我不要自己养。因为我觉得这世界太魔幻了,我自己都活不明白。我不能保证能让他成为一个自由的好人,我甚至不知道该把他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起因是,今天上英语课,这学期第一节英语,老师噼里啪啦用英文一直讲一直讲,关于英语学习啊文化 啊之类的东西,我很不爽,本来我就不喜欢英语,更不喜欢上英语课,我的水平不支持我轻轻松松地就能听懂她说的话,所以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发呆。即便是听懂了那些话,我也觉得很无聊,很怀疑。她有个读小学的小孩,她认为孩子的根必须在中国,不能在外面呆太久,于是每年都带小孩出国参加夏令营,带他到外国的街道上表演乐器,她说人应该走出舒适区。
然后再想到上周末在书店兼职,看到那么多家长来给小孩买各种绘本,推荐读物,我想,我以后不要自己养小孩了。
因为我看到了差距,这实在太魔幻了。将来,这些小孩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老师的小孩会成为精英,而我们村里的小孩呢?村里的小学招不到学生,生源都流到了镇上或者跟随父母去了市里或者广东。贵港有很多农民,他们家里有不上学了随随便便打份工的孩子,有念了随随便便的专科出来工作的年轻人。这就是差距,无法改变。靠读书吗?几率很小的。没有任何资源,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努力打拼,而上层的精英们却在慢慢形成一个闭环,他们比农民们更知道如何努力。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慢慢变成现实。
当然,我并没有觉得精英的生活就是对的,是美好的。如果我养了一个孩子,我大概没有能力把他培养成一个精英,也不打算把他培养成精英。毕竟,我自己的梦想可是在广西拥有一片地,靠种地过生活。我没有资格要求他成为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我自己不能理解精英们的生活,所以我常常觉得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虚无。比如学校里的各种实践活动评优什么的,真的感到非常迷惑。为了活动而活动,不是出自自己的目的,忙死忙活,评优的时候还有各种不愉快。学校还要根据这些来判定你是否是一个优秀的人。可是,我不想去做那些活动,也不擅长交往,所以我是一个loser。而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我自认是一个好人,学习不咋地但是以后也会找到工作养活自己,平时也有点看看书和电影的爱好,有几个还聊得来的朋友。我就是想过安安稳稳的生活。可是人人都说你要跳出舒适圈!
我就不。
我觉得不论精英还是农民,每个人的工作本身都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身上的标签让我难受。精英的生活该是怎样怎样的,精英们觉得要把自己的孩子也培养成精英,下层也挤破头向上冲,可悲的是那层壁垒很难突破。而我觉得最奇怪的是好多人都向往那样的生活?在城市里有着良好的工作,优秀的小孩,保持健康的生活,偶尔出去旅游,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是的这很好没有错,但是不是应该还有更多的生活方式?
社会生活中也充满了幻象。刚才提到标签,其实标签无处不在,它的存在是无解的,合理的,比如设计师,日系,直男,精英等等,本质上只是对事物的一种概括描述而已,我反感的是人们热衷于贴标签的行为和对某些标签的盲目态度。最让我厌烦的就是“有趣”这个词。我跟“有趣”的人处不来,我常常不知道该怎么聊天,于是保持沉默,开口了也很难跟上节奏,于是我便是一个“无趣”的人。我也没因此而多焦虑,我并不觉得这有多糟糕。但对很多人来说好像不是。大家好像都比我有趣多了,并试图更加有趣,对有趣的人倍加推崇。
说的很乱。我想表达的是,我讨厌思想上的趋同化。大家的生活和城市建筑一样越来越相似,热衷于拥有某个标签(相当于把自己归到某一类里面去),追捧某个标签,踩某种现象,如果这时候你不一样,你会感到困惑:我是不是错了,我是不是也要像那样?这正是魔幻之处。说实话我一直很佩服有趣的人,觉得他们很厉害,但我不会试图成为那样的人,也没有试图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只是安安静静地待在自己的轨道里,和他们平行,但这时网络批判这种生活状态,说这是懒惰,让我开始怀疑自己错了,开始感到焦虑。然而事实上那本来就是我想要过的生活。原本虽然生活是相似的,但我觉得自己很自由,但现在我感到束缚。生活是不自由的,最起码要吃饭,不然会死,生活或多或少都有相似的地方。但思想不一样,在最痛苦的生活里思想也可以是自由的,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我想起朴树说的”魔幻“二字,现在逐渐理解了。可是我也无可奈何,唯有独善其身,至于孩子,还是等我想清楚了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