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龄与慈禧】北京0912晚场/0913晚场/0914午场/0914晚场
这是一篇带粉籍的观后感,着重讨论小郑老师在剧中的表现以及一些我感兴趣的方面。
采样点:龙场——9.12晚场4排侧位,9.14午场池座前排正中,9.14晚场16排中间
濮场——9.13晚场19排中间
舞台设计及隐喻
①日晷。日晷是这次舞台设计的中心,一个可以升降的黄色纹龙柱子,配合时明时昧的灯光在圆轨上滑动构成时间的变幻。我对戏剧舞台设计的偏好是一个简单的装置可以容纳舞台上的各类冲突场景,可能是启蒙于以前在MET Opera看《魔笛》时的舞台设计,一个可以旋转的巨大立方体切换场景,繁复的仪式和演唱围绕着这个立方体,让这个半透明的构筑物在视觉上一直都占据着舞台的中心(参考图片可见TheMagicFlute)。舞台的设置越紧凑就越集成,在这样的机械装置来回运转时,观众的注意力也能越集中于故事的发展。德龄这次的设计是比较成功做到这一点的。看了下08年的剧照还没有这个装置,应该是此次复排的设计。我个人很喜欢这种世说新语式的改编,用新的设计手法让老戏具有现代活力,让观众在现代的构建下思考老的故事能给人怎样的启示。
②鸟和翅膀。鸟在剧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意象,鸟鸣声是剧中随时响起的背景音,光绪惆怅于自己不能像鸟一样自由,慈禧甫一出场便有“嘘——”的赶鸟音。其实北京确实有独特的鸟鸣笼罩感,东城的麻雀,西城的乌鸦,被养在胡同里的各色鸟中佳丽,鸟鸣声在氛围上让我们在北京生活许久的观众立刻身临剧中其境。皇宫是牢笼,对慈禧,光绪和宫眷而言皆是,光绪看着鸟飞过宫墙,说它们飞得真高,德龄对光绪说威廉你也有翅膀。光绪则回答: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在结局的时候,舞台上的灯光散发出了翅膀的形状,一生囚禁在皇宫里的人最终得到了自己的翅膀。
③世界。在龙版里似乎观众很自然地认为光绪和德龄之间有可以更进一层的浪漫关系,但在濮版里光绪并没有表现出对德龄有异性上的特殊青睐。在看濮老师版光绪和德龄在和皇后交锋前的对谈时,我在想观众是不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光绪和德龄是年轻人之间的吸引。皇后一直强调的“祖宗”“家法”,光绪既嗤之以鼻但也深知自己绝对无法根除。德龄身处另一个世界,她自由自信,她不知道祖制和陈规陋习,她知道瓦特牛顿华盛顿和拿破仑,她从来都是一个大清的局外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光绪对她是羡慕的,她身后是那个辽阔“世界”。这个世界他的女真族祖先曾经征服过,圣祖康熙曾经倾听过学习过,各位先帝曾经参与过,这个世界正在蒸汽的驱动下勃勃向上万势待发,只有他这个君主和他的帝国似乎被这个光辉的时空抛弃了,闭关锁国与世界断裂,活在了大清的真空中。所以他听德龄说中国的戊戌变法传遍了全世界的时候,那个世界的意义对他是不一样的,尤其是龙版里的那一声“世界?”是充满了不确定的追问,在他很久以前发射的信号得到了回应之后。他自认为无能,知道清朝千虬百结,已经放弃并痛恶自己不能像祖先那样将中国传播给这个世界,因此他得到德龄的肯定时会说“死而无憾”,中国终于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一点光绪时代的声音了。
两卡不同之处比较:
首先我认为历史上的光绪和戏里的光绪是不一样的,如何利用自己的特质(包括年龄感)和其他演员合作,才是演员要做的工作,而且小郑和濮老师是两代人,历史上此时的光绪是三十五岁,介于两个年龄之间,去比较哪个更贴近历史上的光绪没有意义,更何况光绪在剧中的人设已经十分完整,在这里只讨论表演。
①光绪本身。小郑我是避免不了滤镜的,尤其是14号晚场的小郑,这场是小郑对角色比较成熟的把握。光绪并非懦弱,但他身无权柄身后无嗣,在家在国都受慈禧钳制。小郑是纤弱的被动的,郁郁寡欢,毫无帝王威严也不以为意,慈禧在太监奉承错了一句“老祖宗明天再试试”就可以立刻施威,光绪在打错了鼓点时太监都可以提醒他“万岁爷您错了”,他只是回过神漠然答应而已;濮老师多少还有皇帝的架势,也在利用母子关系为自己多多少少争取一点政权上的主动。在光绪和隆裕的关系上,小郑和皇后是少年怨偶,小郑说“我不喜欢你”的时候是下了结论,我不喜欢你是我情感上的泾渭分明,我不喜欢你是因为你本人陈腐无知,我不喜欢你就会一辈子不喜欢,因此“请你不要再勉强我”;濮老师和他的皇后我竟然感受到了一点至亲至疏夫妻,他深知自己在位一天就不能摆脱皇后,自己在位也和皇后的利益集团紧密联系,他说“我不喜欢你”是无奈的,我曾经尝试过很久去喜欢你,但事到如今我真的不喜欢你,你是我的皇后我无法改变,就请你不要勉强我了吧。我觉得这样的对比鲜明得有趣,年龄真是不可逾越,濮老师为人子人夫,他提供的是一个有生活琐碎和磋磨投影的光绪;小郑的光绪更几何化,不管是对皇后、慈禧还是变法的决心,都有着不同切削度的切面,优柔但不寡断。
②两版慈禧。年龄绝对可以改变一个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呈现,卢老师的慈禧说话可以在威严和慈爱中自如变化,江老师的慈禧更倾向于强势。但我觉得卢老师不可复制的一点是,慈禧在清朝的礼法体系中也是一个演员,一举一动都被祖制规定好了准则,她要自己毫无破绽地履行这沉重而日常的礼法,要做一个完美的“老祖宗”。卢老师在多番演绎慈禧之后已经很熟练慈禧的这一套准则,她说话和动作即使不是饰演慈禧,也可以表现一个有十足真实色彩的太后。两版李莲英也在年龄上配合了两位老师,卢老师的李莲英是中年的察言观色,江老师的李莲英是年轻的油滑,顺带一提,李莲英是两版中最有衔接感的,似乎年轻的李莲英到了中年就会变成那样的李莲英。卢老师濮老师这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每个主要角色都融入其中,有一样基调的底色,最大的跳动频率是饰演德龄的黄老师在这种稳定温度中的穿梭,正如剧中德龄给紧闭的清宫廷带来各种震荡,不知道这版创作者们是不是这样的设计意图,但确实传达给了观众这样的节奏感。同样是以慈禧为中心,江老师版的慈禧是活力的制高点,她兴致勃勃,是一个什么都想要的女人,在权力和占有上不知疲倦,辐射状地让每个角色顺着她跌落。两位老师的慈禧都可以由表演推导一个基本的模型,这也是我偏好的设计概念,简洁可视化而且利于集体执行。
小郑老师的观后总结和一点碎碎念
作为龙粉,我在开演前担心的是龙是否能让没有看过剧本,甚至第一次看话剧的观众能够沉浸到故事中。看了原作剧本我觉得这种老派的话剧我可能不会喜欢,但抱着想见证小郑一点成长的想法我还是买了四场的票。12号晚场我觉得小郑整体不错,没有失误,而且有几处设计很合乎我的心意,还有小郑标志性的泪光和坚忍。但可能是紧张,我承认台词上有轻微的颠簸,这种颠簸在小郑出场第一秒观众全场一致举起望远镜的时候又会被无限放大,因此看完12号晚场并没有完全放心。13号听说小郑的午场进步了,也在默默期待,晚上看了濮存昕老师的交叉组,在对比下我也意识到了经验丰富的话剧演员拥有的腔调。14号的两场,一场池座近距离观察小郑的神态肢体,一场比较靠后看小郑在群像中的表现。两场都特别好,午场的小郑发挥完美,晚场可能是因为末场我觉得整体都有点赶进度,有少许加快(因为我要赶四号线末班车一直在注意时间),小郑螺丝了两处,但因为足够沉浸其中我觉得是光绪打结了两次。即使12号的小郑没能让观众完全沉浸,14号的小郑已经做到了。我并不担心演员郑云龙的上限,也相信他足够努力可以配得上他的幸运和受到的瞩目,我也祝愿他本身的经历能给这个行业介入一枚新的棱镜,折射出不同的光。漫漫长路,但行好事,莫问前途。
最后再多说一点自己的小小想法,剧本和表演真的不是一回事,看原作剧本的时候我觉得剧本在文学性上没有达到我的期待,但看演员的表演把词语立体起来的时候,别有盎然趣味,这自然也很大程度归功于精良的制作。话剧真的是很有意思,希望小郑老师多多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