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宇宙03 | 此刻你需要做的就是认真生活!
文/冰渺
说实话,结婚前,我对于每年的这些传统节日,几乎都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为什么要把自己对节日的概念划分在结婚前与结婚后,不是因为自己身份的变化,而是另一个家庭对我的影响。
我从小跟着我母亲一起长大,而我母亲自己就是一个不怎么过节日的人,自然而然,我对这些传统节日完全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只知道节日来了,又可以放假了。结婚后,我们一直和我婆婆一起住,每到什么节气,我婆婆总是会准备好这个节气需要的食材,然后做给大家吃,馄饨、芋头、团圆、糕、粽子、喝羊汤等等,夏至、冬至、元宵、端午、重阳等等,除了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这种比较众人皆知的节气外,其他的什么日子要吃什么,我真的是完全没有概念,每次婆婆说今天是什么节气,要吃什么了,我总是一脸茫然,表示“啊?这个节气还要吃这个哒。”
现代人总是讲究生活要有仪式感,我想,过节,大概就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他们曾经给日子增添仪式感的一种形式吧。现代人讲究的仪式感,似乎针对的都是一些纪念日,男女朋友认识多少天啦、认识几周年啦,结婚纪念日等等,却很少有人说到对传统节日也要有足够的仪式感,而我婆婆,就是这样,以她自己的言行,践行着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我经常会对比我自己的成长环境,以及CC先生的成长环境,虽然我们都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但是我觉得我们两个,以及我姐姐和他姐姐,差别真的很大,特别是在对生活的幸福感、为人处事、社交能力等这些方面真的是天差地别。我和我姐姐,可以说是幸福感比较低,细细想来,问题之一可能就在于此——对传统节日仪式感的培养。
下面就来聊聊我对中秋节的感触。
结婚前的中秋节,不会和家人欢聚一堂,然后晚餐后一起吃月饼,结婚后,每年的中秋节,婆婆都会组织儿女聚在一起,自己准备一大桌子菜,大家边吃边聊,吃完后休息片刻,然后大家开始一起吃月饼。还记得婚后的第一个中秋节,由于自己以前真的是从来没有过过中秋节,那天,大家吃完晚饭后,围坐在乡下的一张老式八仙桌周围,一起拆月饼吃,“我这个是豆沙的,味道不错”,“我这个是火腿的,你要不要尝尝”,“我这个是莲蓉的,也很赞”,“啊,我吃到红绿丝了,不喜欢吃这个”、、、现在想起当时的场景,内心还是莫名的感动,那真的是我20几年来我印象当中的第一次过中秋节,原来一大家子欢聚在一起是这么开心的事!
今年中秋,我婆婆很早之前就喊了她女儿的公公婆婆一起到我家过中秋,然后中秋前一天,我妈临时打电话过来说我姐姐姐夫回来了,我妈准备和他们一起来我家吃晚饭,这样一下子人数就超出预期了,家里的小桌子只够做七八个人,这下得坐十二个人,本来我们商量要么就大家一起去饭店吃吧,要没就家里分成两桌吃,餐厅一桌,客厅一桌,菜都分成两份,后来大家觉得去饭店吃没意思,就决定采取方案二。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我婆婆凌晨4点多就自己一个人骑着电动车开到离我家很远的食品城去采购食材,顺便还买回了一张架在原来桌子上的大圆台,花了280元,店家可以送货上门,唉,真的是太佩服她了。最令人赞叹的是她能够为家人准备今天的一顿晚饭,凌晨就起来,买菜、洗菜、切菜、杀鸡、煮牛肉汤、、、,吃完了还要收拾、洗碗、刷锅、、、,真的是整整忙活了一天!我觉得我真的做不到这些,需要深刻反思。
之前看到过一句话,意思大概是爱是愿意为你付出时间。
现在的我们,有多少人会愿意从早忙到晚,就是单纯的为了给家人准备一顿晚饭的?宁可多做一些自认为“有意义”的事,也不愿意放慢脚步去陪伴家人,也不会愿意把时间花在家人身上,多么可悲~
最近在看白岩松写的《白说》,在《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一文中,他写到“如果总在为未来忧虑,而不能享受此时此刻的时光,你可以把整个余生都搭进去,但你真的打算这么过一辈子吗?要知道,你所担心的事情,只有不超过10%会变成现实,其余的都是自己吓自己。而且生命中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明天也还不错。”
安静地做好眼前的事,认真生活,接受平淡,接受生活的真相。
生活的本质就是如此,为何不好好珍惜每一次节日,珍惜每一次与家人的相聚呢?
写在中秋节假期的最后一天
于桃源居
2019年9月15日下午
后记:今年九月开始决定自己每周就算再忙,也要每周写点东西来锻炼自己的文笔(虽然目前似乎没有什么文笔可言,但我坚信,经常提笔写肯定会有提升)上周没有写,今天终于完成了一篇。一如既往得喜欢文字,喜欢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