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流光溢彩与老城故事 Ⅰ 青岛(1)
青岛是一杯淡蓝色的气泡饮,颜色鲜明又清甜细腻。让来到这座小岛的旅人们恬然自得、云淡风轻。
康宝蓝·寻觅海岸
【康宝蓝】意大利语中,Con是搅拌,正宗的康宝蓝要配一颗巧克力或太妃糖,让美味一起在口中绽放。 青岛之行实在太过突然,没有任何的准备就来到了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岛。机场到酒店的路途中看见了一座很长的桥,颇为壮阔,司机告诉我“那是胶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彼时下起了雨,海天交融似被一席灰纱包裹着的世界,刹那间,远方一片雾霭苍茫。惊叹之余,默默祈祷:明天,可以看到碧海蓝天。
第二天一早便迫不及待地拉开窗帘,惊喜地发现昨日的祈祷奏效了。碧空如洗,天空无比耀眼,迅速梳妆后,寻觅海岸开始了。

参照蜂友的推荐,来到了拥有“水准零点”的银海海湾。
适逢节假日且时间还不到九点,没有过多的游客也没有嘈杂的船舶发动机声,这片港湾很安静。沿着海岸线走一走,木质的小路似乎没有尽头,我觉得我已融入这条小路的一部分,徘徊已久,却终未走出。

不知不觉到了10点,海港旁的咖啡小馆开始迎客了,随机来到一个沿海的小木屋,选择靠海的位置,点上一杯咖啡,这座城市最多的便是咖啡馆。似乎在提醒着忙碌人们:慢一点,坐下来,看看海边。

旅行虽然突然,但仍可以由自己掌控节奏,这让我有点窃喜。在这个小木屋呆了近一个上午,看着如绿色丝绸一般的海水,偶尔泛起涟漪,海风似乎在远处低语,然而我无法听清,只是有种“就在那里”的安心。一瞬间觉得自己无需理解任何人的思想,但能捕捉他们的心境,这或许便是“心望海波平”吧。 快离开的时候,想再去沙滩走走。望向远方时,我突然很羡慕大海,她像位绝代风华却又不惹凡尘的美人,无需修饰、不施粉黛、甚至从不张扬便可倾国倾城。平静时,她典则俊雅,只是安静地在那,便有无数人为之倾倒。愤怒时,她汹涌澎湃,不费吹灰之力便让蔑视她的人粉身碎骨,着实可怕。 有意思的是,海神波塞冬是位野心勃勃,桀骜不驯的男子,老婆众多。觉得这很符合“女性人设”(笑) 一个人在海边的时候,会觉得像康宝蓝,需要块太妃糖,才能让美味绽放。
摩卡·到访古今
【摩卡】一种最古老的咖啡,得名于著名的摩卡港。 从银海出来之后,品尝了青岛的当地美食。其实青岛没有诸如“武汉热干面”、“重庆酸辣粉”之类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美食:海鲜,就是这座小岛的全部,这很对一个天津妹子的胃口。特来选几个测评:
『鲜虾水饺』 青岛的鲜虾水饺很有趣,没有肉,由两个很鲜的虾仁,一点韭菜组成,吃的时候心里一直在想“嗯,不愧是青岛,虾仁不要钱”,味道鲜美不腻; 『海蛎子』 无知的我来了青岛才知道海蛎子就是生蚝,犹记得小时候爷爷带来了一大麻袋的石头状物品,爷爷说“别人给的,海蛎子,好吃”。之后很多年,再没尝过那么好吃的“海蛎子”,其实经常吃生蚝,但是从未觉得好吃,所以并不知道两者是同一食物。 来到青岛后意外发现了“海蛎子”,迫不及待地点餐,入口时,感觉终于找到了遗失多年的味道。看来只有天热新鲜的食物,才是最美味的,这是青岛得天独厚地地理优势带来的宝贵财富吧。 『辣炒蛤蜊』 青岛人把蛤蜊称为“嘎喇”,念出这个词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一个青岛人,笑出了声,味道很熟悉,也很好吃。

吃过饭之后,天朗气清。与好友相约下午见面。我对“明信片”是有执念的,每到一座城市,必定会邮寄明信片。基本选择“猫空”,青岛恰巧有邮电博物馆,便来此处逛逛。

这是一座欧式建筑,而建筑本身就是历史。 青岛与天津、上海无异,都曾在特定时期经历过西方文化的植入,邮电博物馆是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是座依旧“鲜活”的木质塔楼。 塔楼一共4层,一层是明信片采购区,可在此处书写邮寄。二层是参观区域。三层是办公区。四层是著名的荒岛咖啡书房。 二层的参观处很有趣,都是一些在《大宅门》,《京华烟云》等影视作品里看见过的老式电话、和打字机。当然也不乏“巴黎和会”这类历史事件的旧报纸。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会感叹“文字”是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值得敬畏。也会再次感叹到印刷术作为四大发明的必然性。这同样是我坚持写游记的原因之一,人生或许沧海桑田,但记录下的情感,永不老去。

走出博物馆,一时没了方向,商量之后决定坐几站公交车到青岛标志“八大关”打卡。 坐公交是有意思的事情,在不熟悉的城市,看着窗外不熟悉的街景,和好友聊着属于或不属于这座城市的话题,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我们在“武胜关”下车,却没有看到地标。好友说“这就是八大关,没有目标,随便走走就好”。 虽说“随便走走”,但也总要确定一个方向,其实八大关还是有些网红建筑的:公主楼、蝴蝶楼、花石楼……参照导航,我们沿路而走,一路上红墙绿树,街边庭院错落,有好多漂亮的小姐姐来此拍照。可惜我和好友都不善于拍照,错失了很多拍美照的机会,只剩下艳羡。 我们见到了每一座网红建筑,但游客实在太多,且就是一座座普普通通,刷了颜色的房子,着实没有感到有什么特别之处。便没有排队和拍照,只是默默地对着房子挥挥手说“嘿,哥们,我来看你了,你好好呆着,再见”。 说完之后,转头看见了八大关的标志物,激动的仰天长笑,迅速拍照,觉得这即是游客的悲哀也是游客不可言说的乐趣。

造访老街古建筑的过程,好似摩卡,古老却依旧可细细品味。
布雷卫·海滩派对
【布雷卫】很像拿铁,加入半牛奶、半奶油的混合物,有时会再加少许奶泡。 相比一个人在海岸线游走的孤单,两个人一起更为欢快。因为事先没有计划,忘记带沙滩鞋,但即使只是在沙滩旁边坐坐,也依旧觉得有趣,主要,自拍很有趣。 朋友则光着脚丫,在海浪中玩耍了许久,一直在说“海水冲着脚,好舒服啊”,惹来我的无限嫉妒。不过彼时的大海,确实很舒服,哪怕不能亲身体味,也依然可以清楚感知。

在沙滩玩耍的短暂时光,是本次旅行最快乐的,天很美,海风暖暖,细沙柔软,海浪轻盈。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爱也不同,希望自己可以像爱着半拿铁一样,永远自我地爱着这个世界。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任你是虚伪的平静,这个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舒婷《致大海》)

玛奇朵·游哉悠哉
【玛奇朵】Macchiato原文为意大利语,代表“印记、烙印”的意思。 因为第三天一早就要回北京,为让旅行还算充实,便计划早起看日出。 整理行李耽误了些许时间,但还不算晚,拖着行李迅速在向海边出发。 在路上,我看到远处有一片红霞,这种自然的红色,是任何灯光无法造就和比拟的。坚定地向着红霞的方向走去,走向光明灿烂。 然而,光明走到了,海边没有走到——这里的太阳不是从海平面升起的,或者说,太阳只从东方升起,而我不识西东。 在意识到这一严重的错误时,距离日出还有10分钟,在赶到海边时,太阳已经完全升起。放下悔恨想再好好看看这座城市。

离开彩虹桥,时间还早。便决定趁着人少去看看青岛的网红墙。
本来觉得是一处很普通的“仿故宫”式红墙。但亲眼所见之后还是会觉得有些可惜,因为这个“爱转角”已经被磨损的有些斑驳。回想昨日参观的邮电博物馆,以及人员稀少的二层参观处,我认为人类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关于历史,是应该铭记和传承的,但人们正在遗忘; 关于潮流,是应该追逐和保护的,但人民不愿付出; 人类总是在选择性地只做“自己”爱做的事和那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但我认为,文明的传承不应只遵循人类的意识,更应考究事物本身的价值。文化是可以最直观反应政治经济的手段。重视文化最直观的手段则是“修复文化”。虽然只是一面网红的砖墙,但在“只是”中传承下来的,也可铸就经典。

离开鱼山路,又来到了圣弥额尔天主教堂。这座教堂外部宏伟,内部装潢很像天津西开教堂。身为基督徒,来到教堂总会有些归属感,又恰逢周日,正在做礼拜,于是便参与进来,望过弥撒后,才出发前往青岛站,结束短暂的行程。

是文化传入的西式教堂还是潮流造就的当代网红,我想,只要存在过,终会在这座小岛留下“烙印”。
尾声·写在最后
之于青岛,总觉得还有许多未看尽的美景,我想我应该还会再来一次,在崂山看日出,在麦岛看日落。希望下次前往依旧保持此刻的心境,只写温暖,不记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