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庞克人生

“每次,我都试图拍摄一部喜剧,但最终都拍成悲剧,背离初衷。”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如果不是要去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为电影而建造的木头村,我大概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这位神奇的导演、编剧、演员、作家、音乐家。
从作家的身份开始了解,《我身在历史何处》及《婚姻中的陌生人》已经让库斯图里卡显示出独特的气质。再看他的电影,近乎疯狂的快乐和荒谬的对白充满屏幕,想要全面阐述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多少有点唐突,难以消化,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外国观众而言。比如,要看懂《爸爸去出差》,就要了解南斯拉夫和苏联1984年的那场纷争;波斯尼亚穆斯林的历史也是理解《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中人物命运的关键;那部最经典的《地下》具有最复杂的历史和互文指涉,对整个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进行全面评价,需要掌握最大量的历史和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对社会主义时期的南斯拉夫做出判断。(国内已找不到播放资源)
可巴尔干的历史太难了,生活太难了,库斯图里卡的办法是用极致的快乐去反映那种艰难。过去十年间,巴尔干半岛发生的一切在政治上都具有争议性,这也为呈现生活的荒诞提供了契机,因为日常生活每天都是超现实的,无论怎样夸张都不为过。的确,处境有时很艰难,守住生命中最简单的快乐和极端的幽默是仅存的方式。在此意义上,库斯图里卡成为悲喜剧大师,当四周战火肆虐,快乐依然存在。
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库斯图里卡作品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弥漫其中的快乐,二是对意识形态始终如一的拒斥态度。这两个独特性都为我们提供解放的经验。库斯图里卡的作品正是罗兰·巴特所言的“狂喜文本”。他电影的对白总是充满刻意的荒谬语言,没头脑的赘言或矛盾的基本事实。比如:
“根本婚姻法的有效法规,我宣布你们的婚姻有效。”《黑猫白猫》的登记员
“如果你是我的儿子并自杀,我就会杀了你。”《流浪者之歌》的zabit
“当你同我说话的时候,请闭嘴。”《黑猫白猫》的Grga
“永远不要相信说谎的女人。”《地下》Crni
细细品味,这些对白太有意思。有时,类似言论及其行为并非插科打诨,实际上是巴尔干精神分裂的文化肖像——沾沾自喜于无逻辑。我把这种无逻辑看作更高一级的悲伤,毕竟纯粹的快乐无法抵达库斯图里卡的疯狂。
即便由于不了解巴尔干历史而无法理解库斯图里卡电影内在的表达,从纯艺术角度来看,他的电影仍然非常有乐趣。大部分创作者对“时间”这个概念着迷,库斯图里卡的作品却是空间比时间重要得多。更迷人的是他电影中的人物,他们普遍有个很明显的共性,就是处于“既非孩童也非成人的虚无之处”,他们面临爱情与死亡的双重诱惑。我想这是由于巴尔干人民的身份认同问题,一旦“核心”身份被抹除,一个人将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沉溺于自我选择的身份,或者相反。
这或许也是库斯图里卡遇到的问题,作为巴尔干地区最有争议的导演,他的作品,是斯拉夫的温柔与残忍、天真与城府、厌恶与魅惑的奇异结合;如同导演本人,一个傲慢、粗野、脆弱的天才。
还好,艺术家的路难走,但艺术作品是永恒的,你看如今,没有人记得那些年对电影的争议,留下的只是影片本身。

以下是国内能找到资源的电影:
1、《生命是个奇迹》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代表作,因为要去塞尔维亚和库斯图里卡拍摄《生命是个奇迹》的小村庄,事先做点功课看了这部电影。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风格太过强烈,以至于他似乎只能当“电影节导演”(至少在国内肯定如此),就是那种在各大电影节被吹爆,被小部分影迷悉心收藏,一上映却没什么票房,甚至都不一定会上映的电影。真是说不清《生命是个奇迹》的剧情,你只能看了才知道,疯癫与文明,荒诞与悲凉,载歌载舞,各种碰撞,魔幻现实主义之谜。
2、《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
库斯图里卡这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比较能看得懂了,因为是根据他的短篇小说集《婚姻中的陌生人》改编的。(是的,库斯图里卡同时还是作家、编剧、演员、建筑师,并且拥有一个进行过全球巡演的乐队,“无烟地带”)毕竟是改编于自己写的小说,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但库斯图里卡的厉害在于,明明看过小说,相当于剧透一脸,也仍然被电影吸引,这就是风格强烈的魅力,当之无愧可被称为电影艺术家。
3、《亚利桑那之梦》
库斯图里卡和约翰尼·德普是好友,这部《亚利桑那之梦》就是德普演的,也是当年柏林电影节的提名作品。库斯图里卡让年轻时的约翰尼·德普出演自己超现实的浪漫主义梦境,选角太适合。几乎每部库斯图里卡的作品都有个疯狂到神经质的人物,是他对现实的反抗,也是对现实的包容。1993年的电影就能做到画面如此之美,比现在的流行审美早了二十多年啊!
4、《黑猫白猫》
这部电影大概可以算是库斯图里卡从悲喜剧转向纯喜剧的过度,因为模糊了社会背景,集中注意力于故事本身,黑猫白猫代表着厄运幸运,时而黑猫出现,时而白猫出现,更多的是它们共同在画面里游离。转向喜剧之后,魔幻倾向更加明显了,“魔幻”是库斯图里卡的另一个标签,疯癫性的狂喜是基于巴尔干半岛特殊的快乐文化,否则人们如何面对“黑猫”呢?
5、《爸爸去出差》
这部电影对1948年南斯拉夫与苏联关系的破裂有所指涉,由于文化的特殊性,我们看这部电影要比其他电影感受力更强,包括白色恐怖、社会主义、告密审查等等,同样经历过边缘社会主义的国人对此还是挺了解的。这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部作品,库斯图里卡把所有视角都放在一个萌娃身上,让他直视身边一切丑恶,多数电影作品中出现小孩代表的是希望,这里的疑问是:所谓“国家”在那一代小孩心中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
6、《男孩与鹈鹕》
库斯图里卡对动物的热爱超越大部分导演,甚至偶尔看他电影的片段会以为在播放“动物世界”,动物的出现总是让电影倾向于轻松一些,尤其这部《男孩与鹈鹕》,库斯图里卡干脆给动物一个主角的戏份,在天堂般的景色中呈现一个温暖的、关于疗伤的情感故事,观影体验难得享受的一部作品。
7、《圣皮埃尔的寡妇》最柔情的一部,最有人情味
电影可以看做是对死刑的一次政治意义的质疑,也表达了库斯图里卡有关双重人性的概念: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会具有某种特定的处事方式;当环境发生巨变时,血腥的暴力就会变成慈悲之举,与所谓固定的、本质的“天性”不同。
以下是国内找不到资源的电影,大部分应该是悄无声息被禁了(如果有播放资源希望可以共享哦)
8、《地下》
很遗憾找不到这部超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了,只能看各种文字的介绍,也因此了解到为何被禁——让人民活在“地下”,还有比这更疯狂的国家吗?
9、《流浪者之歌》
这部电影聚焦于弱势族群与边缘地区,以压倒性和完整的方式展现吉普赛主题各个方面的边缘性,可以在电影中看出库斯图里卡试图修复和颂扬的一切事物:东方的、有色人种、粗野的、缺乏教养的、疯癫的、病态的、犯罪的、原始的。
10、《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处女作,还处在“温暖细腻”的风格中,许多年后或许也会有人问“你还记得南斯拉夫吗?”
11、《给我承诺》
又一部荒诞的电影,故事设置简单但一看就知道库斯图里卡会拍得很有趣。
12、《巴尔干庞克》
库斯图里卡2017年曾来到中国,却不是以导演的身份,而是带着他的“无烟乐队”来中国巡演。对于一个作家和导演而言,这也太庞克了吧。《巴尔干庞克》就是库斯图里卡为无烟乐队创作的一部纪录片。乐团一路欢唱,将巴尔干庞克的狂野与疯癫、欢乐与凄苦充分表现在他们的嬉笑欢腾与玩世不恭中。在巡演过程中,他们坚持追寻南斯拉夫的音乐根源,并加入现代的摇滚元素重新构建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

除此之外,一位65岁导演似乎仍处在创作顶峰时期,创作力惊人:
2019正在拍摄《If Not Now, When?》(《若非此时,何时?》)根据意大利作家Primo Levi同名小说改编。二战题材,计划明年在白俄罗斯与意大利共同拍摄。
2020将来中国拍电影了,《Just One More Time》。他与宁浩主导的坏猴子影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新片定名为《再一次》。为什么要来中国拍片?库斯图里卡说,中国是最好的一个舞台——我们可以实践违反道德的想法(U sure???),发现我们自己存在于难以置信、不堪忍受的处境中,粉碎了所有的道德联系。影片背景设定在当代中国,基于真实故事,也会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两本小说《白痴》《罪与罚》中汲取灵感,主要冲突集中在一个男人身上,他从一些‘可怕的人’那里借钱,无力偿还,最终提议‘出租’16岁女儿,尽可能多地偿还债务。(拍吧,国内八成也是无法上映了,还好库斯图里卡有自己的电影节。)
扩展阅读:前南斯拉夫文学地图之“波、塞、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