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3日-语音写作方法-思维惯性-思维势能-写作节奏-创意写作
6.语音写作方法
6.1思维惯性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听某段音乐,或者看某些具有启发性内容的视频,大脑进入一种模糊、高速思维、灵感不断的状态。是否对这些启发性内容的接触和思考,让大脑进入某种思维惯性之中,这种思维惯性延续下去,从而对后续的思考内容产生影响?
6.2语音写作思维惯性不同的原因
思维惯性,也即前期的思维状态、思维内容、思维方式和相应的环境状态、身体状态,是否会对后续的思维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果有,那么如何进入一种适合语音输入的思维惯性就变得十分的重要。我们多数人的写作经验多数是有关文字的,因此可以迅速进入适合文字写作的一种思维惯性状态。这是我们长期进行文字写作的结果,是思维“肌肉记忆”的结果。但是语音写作对多数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我们所具有的相应经验和培训比较少。因此,我们进入这种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身体状态的时间会比较长,进入难度也会比较大。或许,这种困境会随着语音写作/语音输入的练习及经验的增加而逐步解决。也即进入语音写作状态的难度只与经验量上的差别相关。这是关于困境产生原因的第一种可能。
第二种可能——进入难度的差异,本质上是由语音输入和文字输入之间根本差异所导致的,是质上的差异,即进入惯性的难度是由语音输入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或许,语音写作进入状态的难度本来就是更高的,是更不同的,需要调动更高的、不同的情绪、心理、思维和身体状态。
第三种可能——进入语音写作思维惯性的难度是由写作内容做导致的。我写作的内容与大多数人不同。我通过语音写作,或者文字写作的内容更加偏向于沉思式、反思性的思维内容——本来就需要调动很大的精神专注度和思考力。相对而言,那种记叙式的、表达式的语音写作内容——不管是记叙生活当中的内容,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还是自己所处情绪状态的表达——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自然而然的一种语音输出,它更加符合一个人自然/常规状态的思维和身体,作者并不需要刻意地转换自己的状态,“刻意地”进入一种专门属于或者专门符合语音输入的一种思维和身体状态。也即,可以假设语音输入内容的不同对语音输入所需调动的身体思维状态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或许应该尝试一下那种更加自然的语音输入内容的文字,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语音写作过程中,转换自己的身体和思维状态尤为重要。这种转换能力非常关键,对于沉思和反思式思维内容的语音写作而言尤为如此。
6.3语音写作的思维势能与加速度
《心为身役——苏珊·桑格塔日记与笔记,1964-1980》。桑格塔在1964年8月6日的日记中说道,说一种感觉,一种印象,就是消灭它,驱逐它。
其实在语音输入或者语音写作当中,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之前的情绪想要表达的内容,之前的逻辑构思,会随着自己的语音输出/说出而逐渐的消解。累积的“思维势能”会随着逐渐的输出而不断地消减,思维的动能会逐渐地降低,从而会让人感觉无话可说。尤其随着语音输出时间的拉长,输出的效率、内容的丰富度、精彩度都会逐渐地下降。
6.4语音写作与创意写作
刚开始进行语音写作时,会感觉自己写的很多内容有点像流水账,但是它也能够记录思想流经大脑时的吉光片羽,虽然占比很小,可能只是一瞬间,可能只占10%,但是仅把这10%的内容拿出来,作为进一步思考的一个原材料,或者一个起点,就会形成大量的创作点。
语音写作有一个很重要优势,它能够积累巨量的写作素材。所以,尽管语音写作,其中包括的创作出发点/起点/创作点的数量占比很少,但是由于输出的信息基数很大,总体来说它还是能够提供相对以往创作形式更多的创作源泉。
未来语音写作的一种常见写作模式可能就是白天的时候把许多零碎时间形成的语音写作,聚合到晚上进行梳理打磨,通过更加深度的、慢速的、长时间的思考,形成更加完美的逻辑结构和思考深度,形成更加有力、有逻辑、更美丽的文字的语音写作文稿。
6.5语音写作节奏
尽管语音写作会一直被时间推动着,感觉要一直说才能继续下去,大脑中会流过许多创意点,但是无法或者很难对这些点进行反复的思考琢磨,使之扩展扩散,而形成一个自洽的语音簇,一个可以独立的段落或成品。这是语音写作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也就是语音写作会强烈地被时间推动着进行,它会带给人很强的时间紧迫感。
当作者进行文字写作的时候,由于文字输出的过程和速度都会比较慢,在这个过程当中会给大脑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反思、琢磨,不断地对半成品予以完善。人们已经习惯了文字写作,习惯了其节奏、速度,以及在这种节奏和这种速度下的思考方式。这些是人们已经熟悉掌握的,所以文字写作的质量会比较的高。
语音写作速度很快,给人反思的时间也很短,人们适应这种节奏以及这种与这种节奏相匹配的新的思维模式,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训、练习以及刻意的培养。或许时间会给出答案。反复的、刻意的练习,能够让语音写作日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