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生活中的大爱——读《姥姥语录》有感
看见一姐妹儿读《解忧杂货铺》一共用了三天时间,可是kindle提供正常阅读完成的时间是三个小时,我的小心脏不由跟着颤抖了一下,我好像用了两周的时间啊,这一下子就被拉开了距离,看来自己是一个伪读书人了。从上学开始就爱看书,可是过了27岁之后我就刻意地去培养自己坚持读书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咱不能做心中无半点墨的人,否则真的是只长岁数,不长心了。所以,在客厅里给自己安置了一个高大健硕的书柜,一张还算舒适的沙发,一个落地台灯,我心想着装备都这样齐全了,不读书绝对对不起自己。 年轻的时候读过杨澜的一些书,可是越读越有疏离的感觉,所以渐渐地对这些所谓荧幕上的名人所写的书就不太感冒了,最近偶然,瞥见了倪萍的《姥姥语录》,感觉似乎是火过一阵子的,但是对于前车之鉴,我一直没买,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看了几页电子书,没想到这一看不得了,她的书和我多年之前所看的杨澜的书,简直是一个地上,一个天上,《姥姥语录》是在地上的,接地气,也并不是说杨澜的书就不好,也许只是生活层面不同,接触视角不同,所以多了几分距离感。而《姥姥》就不一样了,就像每个人的姥姥,而恰巧我也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因此格外亲切,而姥姥说的那些话也像儿时我的姥姥在耳边萦绕的话语,因为感同身受,因为也曾经经历,所以会觉得身临其境。 在书中,我们看见的是姥姥爱护子女,孙辈,也看见了子女和孙辈对姥姥的疼爱,姥姥说的话都是生活中的大白话,如果没有听到心里去根本不会觉得这些话中会有什么大道理,更不值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成文出书,可是听明白的人却知道,姥姥的话就是生活,就是人生,简单平凡却蕴含着无数智慧,却又是感动,因为也许当我们参透了这些话语中的意思时,才知道姥姥的话中饱含的是对我们的爱。书中说道,“因为热爱生活所以才会怕死”。书中的姥姥显然也是怕死的,她害怕自己面对天黑的那一天,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她怎么舍得就这么离开了,她有太多的遗憾,可是她又说过,“遗憾就是用来留下的”。一点点惋惜,又有一丝丝豁然,这就是姥姥,我们都爱的姥姥。 我自己也是姥姥带大的,在南京,姥姥叫外婆。我妈说满月之后我就扎根在外婆家了,直到初中才又跟老妈回自己家。可是,我不喜欢住在自己家的楼房里,太孤单,太冷清,直到现在我还是很想念外婆家多年前的大平房,除了外婆,还住着两个舅舅,一共三大家子门前有很大的院子,一半水泥路,一半是土地,土地里中了两颗银杏树,月季花,还拉了葡萄藤,夏天的傍晚,小舅会放一张凉床在葡萄藤旁边,洗过澡的我坐在凉床上摇着蒲扇,顺便把大舅舅家的狗召唤过来玩儿,看着外婆进进出出拿着拖把把家里打扫干净,然后等着月亮挂上湛蓝的天空时,外婆召唤我回家睡觉,舅舅两家子也纷纷回去了,我知道这一天就这么结束了。在床上很快安然入睡,因为我无数次看见外婆在我睡觉前用扇子把蚊帐的各个角落都掸了一遍,又在大门口点上蚊香,这样一夜好眠。 现在外婆已经是奔九的老太太了,曾经烧得一手好菜的她,现在已经很少像从前照顾我那样,每天的伙食都不重样,变着花样做给我吃,如今老太太要么简单做几个蔬菜,要么干脆在小饭店炒几个小菜带回来吃,不过,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去菜场的习惯都没变过,其实也不买什么菜,就去看看转转,跟熟识的人韶几句,然后吃了早饭回来,不直接回家而是到小公园跟她的几个好朋友在一起玩儿,从前的外婆是不这样的,我知道她是怕孤独了,受不了家里的冷清,虽然现在还是挨着舅舅住在一起,可是舅舅年岁也大了,更多的精力也是放在了照顾小外孙身上。我也长大了,再也不是那个在幼儿园门口哭着说,“婆婆,下午一定要早点来接我”的小姑娘,连我的孩子都快上幼儿园了,我们一个个都离开了外婆的身边,你说外婆能不孤单嘛。有时候,外婆自己也会说,“一个人做饭没劲,烧那么多菜我要吃好几天,端来端去的,看着烦。”是啊,以前我们吃饭都是串门子的,谁家做了好吃的都端一碗过来,外婆做了好吃的也不忘给两个舅舅留一份,可是数十年的光景,外婆经历了很多很多痛苦,我从来没听她叨叨过什么心里苦,难受,或者想念已经逝去的舅舅和哥哥,她好像从来都只是默默地过着生活,仿佛生活给她一切的痛苦都逆来顺受。所以,每次我去看她时,她都会跟我说,又买了什么新衣服,哪天不想做饭又去炒了小炒,我都会说,“想买就买,自己开心就好,反正老太太不缺钱。”是的,老太太不缺钱,是个包租婆,可是我知道她缺的是陪伴。 其实,《姥姥语录》里的姥姥可能是我们所有人的姥姥,我们多少都能看见自己姥姥的影子,她其实早就把生活和人生的智慧潜移默化地教给了我们,生活中琐碎的话语,琐碎的实情,因为太琐碎所以会被我们忽略、忘记,可是当有一天我们也长大了,成熟了再回头去看,那无数的琐碎连串起来竟是姥姥那平凡朴实而又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