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一词原来并不是指教师,而是......
关注表面文字
写在前面:
语言是变化的,尤其是词义。
比如“空穴来风”,出自“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本意是指事情背后有原因,但现在已变成“毫无根据的猜测”
“老师”在现在是指“教育工作者”,但在以前竟然是——
——
1、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老师”竟然不是孔子
“老师”开始时是两个单音词连用:“老”指年老辈尊 , “师 ”指传授学术的人, “老师”的初义即指年老辈尊、传授学术的人。
这种用法始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田骈之属皆已死,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严格来说,“老师”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就是描述荀子。
当然“老师”在这时只是形式上的连用, 尚未成为一个具有特定概念的专门称谓。“老师”一词正式诞生于唐代,用来指代僧侣,之后含义陆陆续续发生了变化。大概可以这样理解:



一直到了清末洋务运动,“老师”一词才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称呼。
—————我 是 分 界 线—————
2、“老师”之前,教育工作者怎么称呼?
教育工作者这个职位从古到今就一直存在,在洋务运动之前,教育工作者怎么称呼呢? 古代的教育工作者分为“官学”和“私学”,大概可以理解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只不过这“公立学校”更倾向于政治,本身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官员,而这“私立学校”则更像今天的学校。下面我们分开来讲讲——
————官 学 的 老 师 们————



古代的“老师”竟然叫做“少师”? 先说说官学中的教育工作者的称呼。在此之前先提提“三师”,也即是“师、傅、保”。据《新唐书》所载,“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掌辅导皇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各一人,从二品。” 其中,太师/少师分别承担教育太子知识,太傅/少傅辅导品德,而太保/少保则是保护安全,因为官学同时兼任官职,因此“师、傅、保”是极具实权的官位,也被称为“三公”。 后来经过演变,太师、太傅、太保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承担教育工作的实际上是少师。 除了少师外,因为教育和官职兼任,也有“教官”的叫法。
————官 学 的老师们———— 先生,对教育工作者历史最悠久的称谓 相对于官学,私学的称呼更有趣。众所周知,孔子被誉为“万世之师”,很多私学的称呼就是从《论语》中来。比如“子”、“夫子”、“先生”。重点讲讲“先生”。 该词出自《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自从孔子被尊称为“万世之师”后,“先生”一词便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称谓。

在清末洋务运动后,“老师”一词正式用于对新式教堂的教育工作者的称呼,但“先生”一词依旧是主导,并且是比“老师”更为尊重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以后 , “老师 ”称谓逐渐替代了部分 “先生 ”称谓而率先在中小学中频繁使用起来。但在高等院校中 ,学生对教师仍普遍称 “先生 ”。 一直在You-Know-What的十年之后,“老师”一词泛化使用,才正式取代“先生”成为对教育工作者的称谓。 —————我 是 分 界 线————— 其实很有趣的古代年纪大的教育工作者,叫做“少师”现代年纪小的幼儿园教师,叫做“老师”词义的变化其实一直都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化大家不要纠结于某词某字的本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