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 | 八月读书

8月,是属于《乐队的夏天》的一个月。在这个月,有幸知道了很多有态度的乐队,也听到了很多好听的摇滚歌曲。例如,《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
“物质的骗局,匆匆的蚂蚁,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
看这个节目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在这个国家,明明有很多非常具备技术含量,一点也不比编程容易的工作,却往往回报率最低,只能活在地下里。例如,懂多门乐器,会编词编曲的摇滚乐队,大多数都需要另一份工作养活自己;例如,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外语书籍翻译作者,却往往只能得到千字几十元的报酬。
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乐队的夏天》是一款非常有意义的综艺节目。让小众文化沾点流量,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喜爱,这是他们应得的。
除了《乐队的夏天》,八月还读了一些书。从今年开始,我一直在练习写作。而输入和输出,经常是一个反哺的关系。有一些书,不记录的话,或许就忘了。
01《寂静的孩子》

从这本书,才知道了袁凌这个作者。当中国人还读新闻特稿,还需要调查记者的年代,他是这个行业中非常出色的人。即便在这个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时代,他还是依然在关心那些被别人遗忘的社会议题。
读了这本书后,我又买了他的另外两本书——《我的九十九次死亡》、《青苔不会消失》。未来也会继续支持。即便这些书现在安然躺在我们的桌面上,但这些书能够面世,只有作者和编辑知道其中的艰难。因为总有人对他说,你写的书太灰暗了,一点也不正能量。
《寂静的孩子》,写的是被这个快速向前发展的时代所被抛弃的孩子。
由于城乡户籍制度,跟随父母在北京郊区打工,眼看着一个个打工子弟学校被关,最终只能和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在大兴火灾后,孩子们和打工的父母,站在棚屋外,唯一的容身之所躺在了推土机之下。他们狼狈地离开了这座从来不属于他们的城市;在孤儿院中的小孩,往往背负着的是比现实新闻更荒诞的身世。
比起偏远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食不果腹,流离失所,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城市中产阶级的留守儿童似乎看起来要幸福得多。但是,在序中,袁凌这样写到关于《变形记》的故事。
一个贫穷山区的小女孩去参加了《变形记》节目。她和一个小男孩互换,到大城市一个富裕家庭生活了一周。但是回来之后,她心理严重受创,原本活泼的她却变得沉静而不安起来。那个交换到山沟生活的富裕家庭的小男孩,也曾经历过多次心理崩溃。两个世界的悬殊就这样直接展现在他们面前,撕裂了所有的自认为拥有的幸福。
很多未历经过任何苦难的幸福的人,很容易会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动辄就对别人说: 你现在这么穷都是因为你不努力”之类的话。那些鸡汤之所以恶心,是因为在他们的话语体系中,没有包含任何对同类的理解,对苦难的感受。不幸,有时候并不只是个人的原因。
更多推荐

02《游荡集》

在压抑的高中时期,偶然看到了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一段话的感受。那时候虽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这段话却带给当时的我朴素而热血的力量。
在中学里,他伏案学习;在大学里看,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我仿佛从沉睡中惊醒,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内在力量在胸中涌动。我意识到,我必须突破中学阶段给我带来的狭窄视野,我应该从更多的层面与角度来理解这个世界,大学绝不是一个后中学时代,它意味着着对于世界的更广阔的理解,对于传统与未来的深入,对于人类一种普遍情感的追求。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游荡集》这本书,内容如书名,是一本他在近几年在旅途中所著的散文,也可称为一种旅行写作。用许知远的话来说,这本书收集的是旅途中的意念断片。
在瓦尔登湖散步,与哈金闲聊。在一个午后,与姜文喝喝威士忌。在上海,发现《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的另一面。在特拉维夫,听一位早年的香港移民者唱《我为祖国献石油》。在旧金山,想起梁启超……. 这些思绪和记录散落在航班的餐桌上,在酒吧里,在餐桌上,如许知远所说,这本书收集的是旅途中的意念断片。
这还是一本非常适合读者在旅途中随身携带的书。感谢在普吉岛的艳阳下,这本书曾带来我宁静的享受。
03《日本AV影像史》

在看日剧《全裸监督》的时候,对日本这个国家的AV发展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想为自己写剧评找点素材,于是找到了这本书。
在中文语境中,想找到一本学术性质的此类书籍并不容易。而《日本AV影像史》,是中国首部翻译引进的一本系统讲述AV历史的书籍。
你能了解到日本AV的始祖——粉红电影,“本番”等概念;警方是如何界定和制约这个产业的发展的;还有各个阶段出现的,能推动产业发展的导演和女优。
即使如此,这本书也并没有多么全面而系统,也谈不上多学术,也只能算是对于历史的整理和科普。
不过,在这本书中,你也能找到《全裸导演》中的主角村上透和黑木香的一些历史资料。在看这部日剧时,也就能稍微平复一下被撩起的热血劲了。真实的人物原型往往没有影视剧里的角色一样光芒万丈。
04《后真相时代》

所谓“后真相”,简言之,是指真相和和逻辑往往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遮蔽和被忽略。真相变得不那么重要,人们对事件所产生的情绪超过了事实本身。
2016年8月,《纽约时报》的评论指出,传统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奉若圭臬的“真相”已经从神坛跌落,逐渐失去了主导的力量,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
《后真相现代》一书,并没有只从新闻传播角度去理解何谓后真相,以及后真相的传播规律。这本书更多是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出发,政治、媒体、广告营销等领域,真相是如何被肢解和扭曲的,我们又该如何更有智慧地处理这些信息。
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写的一篇长评文章:真相是薛定谔的猫:被遮蔽的,与被操纵的

晚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人生故事写作训练营招募|你的故事值得被看见
- 被「传销」盯上的家政阿姨 (8人喜欢)
- 请停止对女性友谊的污名化 (4人喜欢)
- 邵艺辉:获得成功后,我并没有想象中快乐 (7人喜欢)
- “是不是我不够好,你们才想要儿子?”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