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章培恒、程千帆……为中国最伟大的35位先生各画一幅“素描”
文/吴周文
丁帆教授的《先生素描》,作为名家专栏刊于2018年《雨花》的1—12期,结集已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时另补进关于钱谷融等四篇作品。作者说:“在大学里,一声‘先生’……那就会让人平添出许多敬意来。倘若将一生当中给我授业传道过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先生’——进行素描,恐怕也得写成一本书了,于是便萌生了慢慢写来的念头。” 笔者细读这些作品,觉得应该给丁帆另行定义:作为学者的另一面,他又是一位很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对《先生素描》系列进行评论,则可以加深读者对其作为散文家的充分认识。
《先生素描》素描了35位先生,一类是给作者传道授业的老师,另一类是跟他有过交往、受其“私淑”影响的先生。其中,写高校中文系、文化机构的现当代文学专业与古典文学专业的学人之作品,尤其令人如嚼橄榄,回味无穷。他们是:叶子铭、许志英、邹恬、曾华鹏、范伯群、潘旭澜、章培恒、何西来、程千帆、陈瘦竹、陈白尘、刘绍棠、叶至诚、钱谷融、王富仁、孙中田、汪曾祺等。丁帆为他们歌哭,为他们立传,在这些著名学者的身上,概括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被政治文化扭曲的坎坷命运。
之于品藻人物,丁帆倘若一味去写人物命运的坎坷与悲苦,那就会陷于“伤痕文学”的藩篱,在时下便没有多少可以品赏的价值。作者所执意表现的,是他们面对无可规避的命运而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在内心深处,他们永远保持着专业研究决不懈怠之进取与决不随俗的思想之独立。这在实际上,是写他们被命运捉弄的苦痛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风骨”;而这种传统士大夫的道德修为,正是他们完成博弈人生与文学理想的础石。



从上到下依次为陈痩竹、程千帆和陈白尘三位先生
《先生素描》虽以学生与后学的身份进行叙事,但又是以过往甚密的朋友身份予以回忆的。先生们把他当忘年的小友,学生把他们当老师与亲人,于是作者与“先生们”,是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那种自由自在、随意交心的人伦情谊。如今先生们一一作古,当作者逐个回忆各位“先生”的时候,字里行间充盈着的除了些许的疼痛与感伤,更多的是满满的爱与满满的温暖。假如说,作者当年与这些“先生”交往还有求知问学的渴求,那么,今天写怀念他们的文章,则是感念、敬仰与被爱的回望;因此在书写中间没有任何的功利性,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爱。弗罗姆说:“只有在那些不带任何目的和动机的爱中,爱才是赤诚相见的,才是襟怀坦白的。”丁帆的温暖表达,就是如此的赤诚相见与襟怀坦白,因为赤诚和坦白,爱就显得格外的真挚和纯洁。情感表达的纯度应该是有差异的,而最纯的情感表达,往往用“至情”两字来定义,冰心、朱自清、徐志摩、巴金、孙犁、汪曾祺等,则是如此。丁帆的“素描”里,没有宏大叙事的空泛讴歌,没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违心的赞美,更没有随波逐流的媚俗应和,有的仅是满满一腔的率真。笔者认为,纯度达到“至情”散文的作家并不普泛,丁帆摈弃了矫揉造作、谄媚虚假,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泛真情;是否可以说,他的感情表达已经接近了“至情”的纯度。
素描的对象是知识精英的“先生”,这在题材上自然更切合于学者散文特点的发挥。《先生素描》的文学表达,不仅在于作者自身对描写对象学养和学术研究成就的“知人论世”,而且还在于作者自身的文学素养的深厚积淀。众所周知,很多文学研究者,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不俗的成就,但很少从事散文创作。丁帆是属于既从事学术研究、又具有散文创作才能的一位学者。

这组“素描”作品,有着多方面的文学呈现,这是智慧与诗性的结晶。给读者印象较深的,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作者将人物的个性刻画得十分鲜明,其中关键的一点,是牢牢把握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些细节。如许志英 “叼”着香烟、可以自由地跟人聊天,陈瘦竹高度近视而不用讲稿、引经据典却准确无误,范伯群在弥留之际与作者竟有洪荒之力的握别,叶子铭迂腐得通宵达旦地写“自我检查书”,等等。这些细节性的强调,往往把人物的个性进行了特征性的概括。其次,作者将“先生”的素描,放在严峻历史感的背景下予以叙写,加上以揶揄、反讽和幽默等文学修辞的渲染,这使笔下的人物命运在批判的意蕴中,创造了系列作品寓庄于谐的悲剧色彩。
作者自创了随笔的个人表现形式。《先生素描》与之前创作的随笔不同,即是有着一个写同类人物群体的、相对和谐整一的文学风格。将“先生们”的生平事迹缩小在“素描”的叙述框架里,以求“传略”或“小史”的艺术概括;将对“先生”们的学理认知作为品鉴的“放大”镜,以求人格品藻理性穿透力的深刻;同时又用智慧的修辞和感念的诗情,自由、洒脱地进行梦呓般的“随笔”,以求自我形式创造的高度自由。散文本来就是“大体须有,定体则无”,而随笔更是散文文体中最无框束的散漫文体。当学养的积淀成为“无意识”的时候,智慧的艺术则会在随便与自由的挥写中自然生成,即巴金所言说的“无技巧境界”。在丁帆,信手码字,手由心来,什么范式、什么陈规、什么戒律等等,都规约不了他。极度的随意与太多的自由,便成为其“素描”文体最显著的特征;这是学者丁帆近期随笔令人注意的嬗变之风格。
-
我是李格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0 15:37:16
江苏文艺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开春哪本新书拉高了你的期待值 (2人喜欢)
- 寻一代草圣的成长之路——《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新书分享会南京举办 (1人喜欢)
- 811年的送穷节,韩愈送走穷鬼了吗? (3人喜欢)
- 林那北全新力作《每天挖地不止》:当代寓言式的家族小说 (2人喜欢)
- 林散之的一生像小说一样好看,但却不是虚构的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