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吴晓波,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201707

几年前,读过吴晓波的《激荡中国三十年》,印象深刻。这本书,可以算是续集。我期待等2028年了,吴先生是否会写一部中国企业2018-2028的专著呢?
和上一部一样,本书并不是一本专业的书籍,更像是一本科普读物,通俗易懂,客观叙事的同时,夹叙夹议,主观情绪明显。这更像是散文体?anyway,是我的菜。
2008-2018,恰好是自己参加工作最初的十年,经济走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自己不再是个空心人,而是变得和这个时代同频共振。刚入职时,可怜的工资,逼着和人合租房子,路过商场,看一眼橱窗里的苹果手机,摸一摸肾,悻悻作罢。2013年,痛定思痛,下决心,买了个小户型,2w一平,公积金贷款20年,算是在羊城有了一个落脚点。2014、2015,为了住的更惬意,我们不断搬房子、装修;2016年,家里老人觉得,三口之家要有个稳定居所,于是举全家之力,买了个4w一平的房子,总算是暂时结束了对住所的寻觅。
解决了住房,生活一下子变得简单多了,无非就是工作和养娃。这些年开满大街小巷的电影院,成了人们放松时刻的首选;商场也不再是买衣服的代名词,很多时候是去欣赏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顺带看看模特穿的漂亮衣裳;苹果更新到了X系列,跑滴滴的专车司机,一般都人手两个智能手机用着,一个导航接单,一个微信聊天;每天家长里短的,是各种网淘的促销以及便捷超市的肉和水果价钱。
一地鸡毛的生活,隐藏的是国家经济发展、企业丛生,产业转型。作家在书里,用“鱼大水大”来形容这十年的中国企业发展。的确,每个时代,都有那么几个企业,活成了人中龙凤,声名显赫、振聋发聩。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们,深深地依赖他们,甚至不敢想象,假如有一天阿里巴巴、淘宝、腾讯、京东不见了,我们该怎么生活?科技改变未来,工程造福人类,与之俱来的是人类的改变。中国的龙头企业,从基础设施的国企,转变为生活日用的民企,可能是这十年的巨大变化吧。
然而,在鱼大水大的背后,又有多少悲凉的故事在上演。平民百姓举全家之力才能在北上广深购买一套小户型,甚至有家庭为了买房假离婚;珠三角一带多少小企业过不了寒冬,倒在了永远的黎明前黑暗中;又有多少的大国企倒闭、员工下岗。那么多的“小鱼”,成了大鱼嘴里的食物,养肥了大鱼。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吴先生的作品,渐渐少了几分烟火气,变得高大上了。这可能是生活在食物链上端的高知分子的通病吧,毕竟接触的已经不再是底层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