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史》读书笔记
今天继续看了喜欢西方美术史的书。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今天看的的章节是17世纪的荷兰美术、法国在17世纪的古典主义美术和18世纪的洛可可美术。
读到现在为止,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都和宗教、政治(战争)挂钩啊,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相应的美术与文化,而美术、艺术大部分时候是靠上层阶级、王公贵族的庇护发展起来或保存下来的。同时,也会有相对立的艺术产生,从小众到大众,甚至到变革颠覆。反过来,画作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形态。
比如,17世纪的荷兰因为新教的统治,不喜欢受天主教推崇的宗教画,喜欢写实、反对享乐的风俗画。所以拥护者不是教会不是王公贵族,而是生活比较优越的市民阶层,他们反对浪费、对虚幻事物心存戒备。市场不稳定,导致画家都比较贫困。
代表作维米尔的《绅士和喝酒的女人》“酒杯象征虚无缥缈,暗含节制的概念”
[图片]
17世纪的法国因路易十四绝对王权的统治,刮起的是古典主义风,追求知性和理性,高贵与秩序。这时候的法国属于美术后进过,没有像经历过文艺复兴的美术先进国意大利那样画家有艺术家的尊贵地位,法国的画家还属于蓝领阶级低于农民,所以属于宫廷的画家自立学院派,以区别普通的画匠。
代表作,普桑《所罗门的审判》“用视觉表示精神上的理性”
[图片]
然而,18世纪路易十六统治时期,宫廷奢靡享乐,形成甜美、华丽、明亮的洛可可风格,多官能画作。比如男士穿超级紧身裤、化妆、戴长头发的假发、不留胡子,女性化妆浓烟、发髻老高老高、脸上贴痣显白,颜色喜欢粉色、淡色。代表作,华托的《西泰尔岛的巡礼》,讲述8组男女社交、恋爱的故事,属于雅宴会。
[图片]
正如17世纪末,古典主义风和洛可可艺术风就有一场较量并以洛可可取胜一样,18世纪中后期市民阶层批评奢华的洛可可风,喜爱风俗画,如夏尔丹的《午餐前的祈祷》。
[图片]
其实这时候,正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从市民的风俗画里,谁也没有想到,不久后的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让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
在民主思想、自由思想崛起的革命混乱时期,很大程度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不记得谁说过民主和科学是对立的),但思想文化艺术或许会更加繁荣。例如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画、晚清的陶瓷、四大名著的诞生。难道痛苦作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存在,使思想之花娇艳?
香港作为中国特殊的存在,五四运动时的白话文运动就比大陆晚了10年,所以古文保留的很好。又由于自由民主思想的原因禁锢少,各国的文化作品都聚集在这里,更使文化与思想双繁荣。值得思考的是,现在的香港特殊时期在时过境迁后是不是也会产生异常繁荣的文化?
2019年8月6日
-
Speed buzz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9 2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