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costco游记一篇
终于去了人山人海的costco。由于是周五晚上,人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多,客流的热度有所放低。有一些简单的感触,首先说一下对这个大趋势的赞许:
轻中产的需求和定位的产品和服务将有望成为未来的趋势,西方一些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在年轻人和中产阶级中将是大势所趋。这个大方向有望成为未来20年的消费升(降)级的趋势。我认为这个趋势的呈现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城镇化工业化造成的工业中产小家庭越来越多,西方经历过这一历史历程,因此很多产品服务和生活方式经历了多年的迭代,具备较强的直接可行性。而中国许多本土或城乡结合的方式,正在经历探索,淘汰和进化,依然并非成熟。举个例子,早餐,西方牛奶燕麦面包这种方式非常便捷,适应现代家庭囤放和速成营养的需要。而中国包子煎饼豆浆油条粥,都不具备快节奏生活下年轻家庭的实际可操作性,耗时久而复杂。又例如买菜,大部分白领和城市年轻人很少出入菜市场(环境,不会处理原材料例如鱼,肉类,一些菜,以及菜场上班时间等)更适应超市那种半成品烹饪形式,菜市场和果蔬超市也在慢慢淘汰。
2)西方生活方式的教育:并非崇洋媚外本身,但是现在小朋友动辄出国旅游交换,双语学校,国际学校,并以此为潮流,因此注定下一代在生活方式的西化上将比这一代人更开明。
3)消费升级表面下的降级。一方面,中产消费者有对更先进和多样化的进口产品的需求(例如化妆品,洗发水,牙膏,洗浴用品等,本土可信赖产品少,而消费者并不满足于仅仅使用佳洁士,海飞丝等产品),另一方,中产者对安全和货源的稳定可靠性有需求(尤其奶粉,化妆品等,网购平台卖假货,进口超市卖得贵,而传统超市选择很有限,食品还有一定的安全性考虑)。在巨大房价等生活压力下的消费者实际购买力有限,无法对高价进口产品进行高频消费,因此,costco等可以以较为合理的价格对此类产品进行正宗货源的稳定供应,但价格和国内超市类似的商业模式,包括sam会员店,aldi,适时适应了这样庞大的需求,并且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说了这么多,讲讲我自身在costco的一点小看法,我觉得costco本身对这个需要的满足有些水土不服的,潜力巨大但需要改进。
1)对车的要求高。限购城市实际保有量远低于合理保有量,将大量年轻人和小夫妻排除在外。
2)分量过于巨大,价格优势不明显,选择有限。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首先生鲜食品,中国三口之家的家庭很难消耗,实在是太难了。。包括大包大包的薯片,坚果,巧克力。。。。中国人注意身材,尤其女人,这些超大份的食材中国人真的无法消耗,会吃成猪也不例外。与美国底层的红脖子大胖子不同,这和国内愿意远道驱车而来,愿意了解西方生活方式且有一定消费升级意愿的中产阶级的消费习惯是相左的。食物部分完全可以进行一定的本土化(何况并没有价格优势)。
其次,价格优势不明显,sku较少,但是能显然以绝对的价格吸引到消费者驱车前往大举批发的产品目前比较有限。中国网购平台较多,天猫京东考拉代购不一而足,精明的主妇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一一在其他超市和渠道全部找到更便宜和稳定的货源。以自身为例,我在costco买了大约10件东西,均为觉得较为便宜才买的。然而其实买得并不便宜:吕洗发水costco的价格已经低到有绝对吸引力,但是考拉上也有差不多便宜的;可以买到较低的气泡矿泉水,但是aldi的气泡水便宜还零售;WMF的锅具,可以在京东或淘宝上买到更便宜的正品;小家电小厨具更是没有吸引力,中国本土化的选择多功能全便宜又好;chole香水,去outlets/莎莎买的香水可以更便宜;瑞士杂牌咖啡胶囊,60粒装180元,nespresso正装50粒装170元也无价格优势。因此,较为吸引我为便宜所以驱车而去的大部分产品,并没有绝对的价格优势。(卫生纸和帮宝适,由于没啥概念,暂时无法进行价格的比较。)总之,不少产品价格还是被天猫等PK下去。
再次,单次购物成本太高,由于分量较大,动不动10件二十件一卖,货均单价在150元左右。也就是说,你去逛一下买八九件产品,包括吃的,卫生纸,水等,每次进去买点东西随意就上千,我注意到网上包括朋友的晒单,几乎没有一千以下的,一不小心花个好几千得的也不在少数。不过逛个超市,就让人这样出血,的确不便宜。但大老远去一趟,买三四件东西能让人满意吗?(且不说这就接近500了呢,感觉还没开始买)而且很多东西都是囤着,并没有立刻使用的价值,例如未来半年的卫生纸和洗浴用品。而在盒马等平台消费者每次也就花费两三百,甚至更少。
costco的好处还是有的,可以买到进口牛肉,确定是真货的洗发水,日化产品和奶粉。也可以买到一些国外日常却国内稀缺产品例如气泡水,国外的零食。还是有一定的需求的。总之我会再去,但是需要找到可以吸引我反复购买且价格具备绝对优势,货源具备稀缺性的产品,才可以吸引我反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