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俗美蕴60:祭灶
合肥地区将腊月二十三视为小年,晚上送灶要放几个爆竹,以欢送灶王爷去玉皇大帝那儿说些好话,再带回吉祥。谓之辞灶或祭灶亦可。但这举动在古人看来,肯定是潦草的。从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诗》中可见,应该有一场全家男性(女人回避)参与的仪式。首先得备好丰盛的酒席,比如“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然后恭恭敬敬地对灶王爷“酹酒烧钱”——岂是几个爆竹能随便打发的?

灶神起源于久远的拜火习俗,且早期可能是女性形象。西晋宗室里有位史学家司马彪,注《庄子·达生》中一句“灶有髻”说,髻就是灶神,穿红衣,貌若美女。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注《礼记·记法》时明确指出,灶神驻世观察凡人过失,然后“作谴告者也”——虽然满怀正义,却也像个密探,令人不安。那么,至少从汉晋起,灶神、灶王爷或灶王奶奶可能已经享用着凡人的祭拜了。后世对灶神众说纷纭,但总体偏向于他是位“爷”。
不同时代、地区的祭灶时间有差别。元代山东刘庭信作《折桂令》说,“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这就比咱合肥地区的风俗迟一天。但刘庭信说的祭灶日期可能更符合传统,因为晋代周处《风土记》中所言祭灶,也在腊月二十四晚上。学者们认为,大致是在清朝晚期,才将祭灶日定在腊月二十三,与当时皇家举行祭天大典有关。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讨好灶王爷……
禁阙迎傩鼓,邻街祭灶香。(宋·孙嵩《行都饯岁》)
果食花饧祭灶神。(宋·舒岳祥《再和前韵答达善季辩》)
花炮驱傩,纸钱祭灶。(清·林朝崧《探春慢》)
——看以上动静,蛮大的。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载,腊月二十四的汴梁城内热销酒肉水果,以及金纸银箔等,只为当晚博得灶王爷欢心。没钱的人家,也得准备好麦芽糖之类,在揭下旧的灶王爷画像后,将糖涂抹在其嘴上,这样他老人家在玉皇大帝面前说话时嘴就甜了。并非每个人都这么俗气地贿赂灶王爷,比如宋代状元、宰相吕蒙正的《祭灶诗》,立意甚为高远——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果然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他根本不关心个人得失,而是胸怀天下,将如此重要的提案交给灶王爷。问题是,民间对灶王爷的其他尊称不过“东厨司命主”、“一家之主”等等,其视野永远局限在“这一家”,哪会在乎天下事呢?所以,吕蒙正所托非“人”。
宋代陆游更喜欢祭灶的烟火气、亲切感,诗中多有提及,比如“一出非本心,欢喜归祭灶”、“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等等。这一天,民间总体表现是团圆的欢乐,充满希望。祭灶既是仪式,也是游戏,无妨轻松对待。唐代有个官员孙纬作《献寿诗》,多少有点马屁味——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可见祭灶那天算得上吉祥日,亦即“相府生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