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团 | 学田湾的风景,是这一口糯米汇聚的四方街邻

“哎呀呀,你个‘砍脑壳’的,你太能干了,你啷个楞个能干嘛,啧啧!”
“能干人都是逼出来的哦,王婆婆耶!”
王婆婆和范嬢嬢是多年邻居,这样的对话像百年不改的剧幕般,见面时都要再说上一回。
“你说你,找楞个多钱干啥子嘛?现在娃儿也参加工作了,何必还受这个苦嘛?”
王婆婆一边皱紧眉头碎碎念,一边驾轻就熟地从保温桶里盛出一碗八宝粥。
“要想一辈子不受苦啊?必须先吃一阵子苦哦!”范嬢嬢头也不抬、拉长着音调说,手里的活儿一点没松懈。
王婆婆端着热气腾腾的八宝粥,小心踱到范嬢嬢身后的小板凳坐下,开始享受她的早餐时光。
“范嬢嬢,我这十个里面拿一个不放糖哦,医生说我血糖偏高了。”排在队伍最前面的“大肚子”说。
范嬢嬢突然抬头,想了想,说:“今天星期三,你是给你们孕妇群带的哈?是不是有一个要咸甜味儿的?”
“哦,对头,胖妹儿喜欢咸甜的,我差点搞忘了。”
“看嘛,一孕傻三年,点都没得错!”王婆婆见缝插针一句。
“大肚子”满脸委屈,瘪着嘴,喊了声:“王——婆——婆——”
排队的人都笑了。
这个在冷风中的糯米团小摊,因为笑声,暖了一些。


“你这个老太婆哪点都好,就是嘞张嘴,讨嫌!”
能这样说王婆婆的,也只有范嬢嬢了。
“让我说好听话,就像喊你不摆摊一样,办不到!”
“啥子办不到?多远就听到你们在笑,啥子事情楞个好笑?”
还没见人,就听到一个厚重的男低音,从王婆婆身后窜出来。
王婆婆头都不抬,满脸嫌弃地说:“笑啥子嘛,笑你张老头儿‘好吃’撒,哪个老头儿像你楞个嘛,每天要喝碗银耳汤,还要配个糯米团,妖艳儿得很!”
“王婆婆,请称呼我为‘男士’,好不好?我还没到老头儿的阶段哈!”
只见这位男士,一件藏青色呢子大衣里面穿着笔挺的中山装,灰色的围脖潇洒地搭在大衣上,脚上一双黑皮鞋擦得锃亮,走起路来还“蹭蹭蹭”作响。
“骚包!”王婆婆瞥他一眼。
“王婆婆,我又哪里得罪你了嘛?一天是横竖看不惯我。我‘好吃’有啥子错嘛,最正宗的老重庆味就在我屋门口,我要是不天天来吃,除非我是脑壳有问题!”
男士得意地摸了摸头发,灰白的发丝被他整齐地梳成大背头,一根不倒地屹立着。
“还是老规矩迈?给你排起,你买菜回来再吃?”范嬢嬢没时间吹龙门阵,她眼里只有活路儿。
“要得,我排到那个兄弟后头。”他指了指队伍最末的少年。
“不要脸,还兄弟?哪来的勇气!”王婆婆言简意赅的风格,凭实力稳享“春森路怼王”称号。
男士欲言又止,摆了摆手,转身潇洒离去,拉着个菜篮子。


就是如此,每天早上都像是上演着一场荒腔走板的闹剧,在春森路社区这个小摊上。
范嬢嬢的糯米团小摊,至今已经14个年头了。
2004年,随着化龙桥的拆迁,范嬢嬢搬迁至如今的春森路社区。同年,夫妻双双下岗,娃儿在上小学。当她第一次开口向好友借三百元时,委屈和不甘的泪水夺眶而出。这三百元里,拿出一百元给娃儿缴费,另外两百元,就成就了如今每日长龙的网红小吃摊。
凌晨三点,范嬢嬢开始熬煮豆浆、八宝粥、银耳汤,蒸糯米。早上六点,范嬢嬢的爱人帮忙一起摆摊,然后他去上班,范嬢嬢便开始弯着腰搓糯米。中午十二点,随着一甑子的糯米被完全腾空,范嬢嬢的腰板儿终于可以挺直,小摊儿打烊。
至此,她还没吃早饭和午饭。如此,她持续了十四年,无一日停休,每年春节给自己放假三天。
眼看着她那双每日泡在热气中不断揉搓的、泛白的、患有肌腱炎的双手,有多少老主顾跟王婆婆一样,既佩服她,又心疼她。
这个要强的重庆女人,有着“对生活绝不服输”的性格魅力,在她的言行举动中,显得清楚、明白又深刻。
一门小生意经历些时间后,吃的不仅是旧时光的传统味,吃的还是那份旧相识的人情味。
“耶,张少爷来了,来来来,范嬢嬢给你搓个只有你吃得到的小糯米团……”
小男娃儿东倒西歪地奔向范嬢嬢,张大嘴,一坨白糖糯米入口后,眼睛立马眯成月牙。笑眯眯的乖样子,逗得大家都乐了。
“我以前偷吃糯米沾糖,也是这个样子。”买完菜回来的张大爷,看着娃儿笑着说。
这个小摊,早已不仅是范嬢嬢的生意,也成为她旧相识的每日相聚。大家找了个美味的由头围在一起,在风中,在雨里,吹龙门阵,品人情味。
一口糯米汇聚的四方街邻,已成一道风景。


糯米团 | 学田湾的风景,是这一口糯米汇聚的四方街邻糯米团,重庆的吃法很纯粹,也很固执。
重庆人只接受糯米和白糖、黄豆面的搭配。蒸制得当、软硬适中的糯米趁着热气摊平,将白糖和油条平铺,包裹其中。椭圆形的糯米团成型后,再到黄豆面里滚上一圈,这恰如其分的口味才算完整。
糯米要蒸得有嚼劲儿,才能诠释它作为“糯米”的口感。油条并非一般的油条,没有碱粉的油面、专为包糯米团而炸制的油条,呈现金黄焦香的外观,有着酥脆化渣的口感。
一口糯米团咬下去,酥脆的油条和绵密的糯米像太极般相互交融,口腔里还游荡着黄豆粉的气息,这才是重庆人心心念念的糯米味。
范嬢嬢的糯米团有三种口味:咸味、甜味、咸甜味。白糖和榨菜成为区分口味的主要角色,也分辨着重庆人和外地人的口味选择。
银耳汤、八宝粥都是真材实料交由凌晨慢慢熬煮,还保留了上世纪才有的甜粥传统:撒上白糖和黄豆面。


如今,范嬢嬢的小摊儿不仅是老相识们的美食汇聚,越来越多的外地朋友通过各种媒体慕名而来。
糯米团,借由这样的简单美味,让外地朋友感受着老重庆的味道和山城人的生活。
“现在不能靠电话预定了,对排队的人太不公平了!”范嬢嬢说。


下岗谋生卷糯米,一口香甜满嘴蜜。
手中恍惚十余载,收获食客与邻里。
择一日清闲,排一次长龙;等一团糯米,享一时闲趣。不妨一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