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王小波
走路时习惯双手含着(停在肢体的某一处)是内向人格的典型表现。
最近开学了,泡了两天新学校的图书馆。之前认识的女生向我感叹,还没有上课大家都已经学习起来了,我劝她宽心,到我们这样的老干菜阶段,学习早已不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了,抓紧寻找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正途。
嘴上这么说着,还是泡起了图书馆。在图书馆溜达很有意思,陷在矮沙发里,偶尔抬起眼觑着来往的人一眼,光滑的地板上,大家鞋子的优劣立现——吱吱呀呀有异响的,声音无疑会在整个馆内回荡,还好我这几日穿的都是无跟软底平底鞋;在图书馆占领领地也有意思,最近中意的位置是四排书架后的一扇大窗,正对梦川里浩浩荡荡、半老徐娘的荷花,其实也没意思,这和人上了年纪没意思是一个意思,你并不能指望她永远清香,即使颜面上撑拒着,铺出一池红绿,但这个满毕竟不是那么满的;最有意思的其实是每天回宿舍的两公里路,当你看到火红的曼珠沙华及一大片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夹杂在工地水泥和灰尘中时,便到了,与卡夫卡齐名的伟大研一学生风尘仆仆、寂静无声的生活就在推土机中展开了……
话虽如此,但读者/学者的姿态毕竟是极美的,两天读了30万字有余,主要是小说和专著。愈发觉得王小波是有趣的作者,这么多年过去了,说他的书是昨日出版的也毫无违和感,他的幽默是刻意却不造作的,令人发笑、落泪的书必然是有价值的。
读书感想和学术做派暂可免去。我最喜欢他书中一些可爱的比喻,诸如长安的雪下得大了,像是松鼠的尾巴,落下来有茉莉的清香,雪下得越大,香气便越浓。偏偏他流传的那些句子是诸如“人只活一次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这一类在一本书开头、结尾处出现的句子。我很能理解当一本可爱可读的书走到结尾时觉得不舍,便分外留心最后的字字句句这样的情感。但是挺讨厌片面地抄送的,那种流行的短句鸡汤更是面目可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