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琐记
这么多年,这段时光,没有太多的羁绊,静享生命之花摇曳在风中,一页页掀过,轻描淡写地过去了。
立秋罢,这几天的风,微微的凉意,天空瓦蓝高远,秋天的味道愈发浓烈起来。院前黄了的杨树叶、核桃叶纷纷坠落,一天一扫,仍落了厚厚的一层。地里的玉米和高粱,籽粒饱满,预示着秋收即将到来。
生命里,有多少这样明净的光阴让我虚度挥霍?生命里,又有多少传奇让我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智慧生发开悟?
这段闲暇,草草翻了几本书,零星心得。
周汝昌《红楼十二层》。仙风道骨,对于各方面的解读,有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如中医的气血、魂魄。
冯其庸《人生散叶》。追忆了过往的林林总总,求学,日寇侵华,人大教书,写书。作为一个古典文化研究的专业学者,他能够沉潜,对于当下热衷中文学术的人,有一定启发。他的文笔和周一样绮丽、灵动、优美,像一串五彩的璎珞。
吴清源《中的精神》。一代围棋大师,回忆峥嵘岁月。家学渊源,起点高,先天禀赋好,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书中个别章节,让人解颐,会心一笑。十几岁的小毛孩和民国总理段祺瑞下棋赢了,段气得早饭不见踪影,履行了送他去日本留学的承诺。慈禧太后在看戏,手下汇报重要军情,她若无其事地看完了戏,开始点兵点将,原来看戏中的她已经运筹帷幄了。作为一个围棋小白,这本书能普及不少围棋和修身的知识。
蔡崇达《皮囊》。因为作者是知名周刊的编辑,竟邀请到韩寒和刘德华作序,匪夷所思。八零后,出生于福建,写外婆、去世的父亲、坚强的母亲、民间信仰、风俗,浓浓的地方特色,又有文化人对发城市化进程和漂泊无根的反思。最喜欢他写父亲患病去世前后,母亲的悉心照顾,无论生死,求卜问神,时刻牵肠挂肚。有时候,神佛的信仰,确实可以让绝望的人起死回生。
刘文希《医心贴》。不是医书,是各种文化观点的撕扯。初看有不少认同,尤其对当下的种种怪相进行剖析。再看,味同嚼蜡,过于阴寒消沉了。
吴谦《医宗金鉴》。这本大部头的中医入门,以《伤寒论》为主,辨证施治各种疾病。随手翻翻,给自己开了一个治疗饭后犯困的方子,对症。现在医疗费用昂贵,自己学点中医知识,益处多多。
《古文观止》又翻看了几篇,常翻常新。千载之下,凛然正气,风骨气节,都树在那里,千年一瞬,恍若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中华文化,到了宋朝,已经登峰造极。如今,科技发展虽日新月异,但人情人性变不了。
启功《坚净居忆往》。让我见识了老一辈学人冷板凳的功夫,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实打实。尤其他提到他的授业恩师陈垣,提供的教学方法弥足珍贵。
贾思勰《齐民要术》。这本书特别适合心情不佳的时候阅读,花花草草,稼穑艰辛。流下汗水,耕耘收获,会让人特别充实和心安。
《淮南子》《吕氏春秋》读了几篇,里面的时令礼节与天人感应,于今仍有很大的价值。
其他,才女林曦的文章看了几篇。同龄人,她任教书法绘画,带了一堆土豪的经理和太太。她能在人情和技艺教学中,穿花拂柳,自有高智商和情商在那里。身在北京,对于时尚和主流文化,生存和生活的体验更具借鉴价值。
关于香港的新闻满天飞,看电视七点到七点半的黄金节目,几乎都是不带脏字的骂人,气势汹汹,唇枪舌剑,乌烟瘴气,斯文扫地。非理性一面倒的栽赃,传声筒,集体无意识,害人不浅。如此喧嚣嘈杂,不看也罢。
《原生家庭》这本外国心理学家写的书,值得所有不幸的家庭阅读。通俗来讲,原生家庭就是好家风。为什么很多子女活得很苦很累,重走父母的老路,都是原生家庭的癌症。父母天天吵架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远比离婚带来的伤害要大。
日野原重明的书,非常适合当下的潮流。日本的很多书,都令我共鸣。比如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松浦弥太郎的系列。日本中西方文化交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超越中国本土研究三十年,对西方精华文化的借鉴,使这个民族格外懂得生存和生活。
还有许多,不再赘述。
牺牲了许多,才有这段特殊的机缘。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没有压力和目的,闲散地翻书,打发时间。有限的生命时空,阅读可以无限延展时空。
“过如秋风芟芰草,学似春冰垒不高。”借用纪晓岚的书房对联收尾,意味着山居消夏养志就要结束了。
那日雨后,山溪暴涨,潺潺流淌,我涉足而上,尽享山水的灵秀。昨天再次攀爬,秋风拂面,凉爽如斯,已经水落石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