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宁——儿子的百草园
少年读过鲁迅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时老师讲得吐沫星子乱溅,一段一段地分析段意,一句一句地体味感情色彩,不知道其他同学听懂了什么,我当时真不知道得这篇文章究竟是好在哪里?但一定是一篇好文,老师都说它是经典,它抒发了鲁迅先生对旧时教育的否定和抨击,对儿时快乐自由的不舍。
如今,我也老大嫁作他人妇,带着儿子每年暑假都要回老家。老家,于我,是心灵永远的归宿,是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思念的地方。无论何时,我都可以在老家感受到内心的宁静,躺在自家的土炕上,我睡的安稳;抬头仰望小院的天空,星光闪烁,仿佛又回到儿时的夏夜,微风轻轻地拂过我的面颊,惬意地坐在大门外的大木头上,耳边是大人们絮絮地唠嗑声,而我则仰望天空,看着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觉得既遥远又临近,星是那么多,那么亮,如果你一直注视着,你会觉得自己仿佛在星空间飘荡,那么广阔,那么神奇。天上的星那么多,那么远,我什么时候可以长大,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就如那漫天的星空,令我觉得神秘,向往。
我也一如鲁迅先生一样,离开了生我养我的老家,向着大都市进发,在那里拼搏,想要在那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今,算是在城里扎下了根,老家已经成为我时常思念的地方。这里曾经是我的百草园,我也是从这个百草园长大,懵懂地再借助三味书屋,走到了纷繁、喧哗的都市。而今来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只不过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成年人,对自己儿时嬉闹玩耍,少年求学读书时光的回忆和玩味罢了。那时的生活那么的美好,儿童对自然的好奇、探索、发现,少年对书本和老师的切身体会,都成为成年后的他美好的回忆。那是他进入成年世界前,最美好的记忆,永远萦绕在他的心田。
我的儿子,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每年暑假,随着我一起归宁,就成了他每个暑假的必备曲目,如果这个暑假不回姥姥家一趟,就跟没过暑假一样。作为一个城里的孩子,乡村的自然,给了他回归自然的条件,村里的孩子,可以那么自由地组合,随意地去其他孩子家里玩耍,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会被人贩子拐走。其他孩子也可以随便、自由地来家里(姥姥家)玩,家长们不会向在城里那样紧张,他们觉得,孩子们自己玩耍是在正常不过的事儿,这里不包括三岁以下的小娃子。他们不需要事先跟其他孩子的家长打电话联系,只要彼此喜欢,直接去他的家里找他,他们可以在这个孩子家里玩一会,也可以在那个孩子家里玩一会儿。村里的广场就是他们自由的乐园。
如果家里有事儿,需要孩子们跟着一起去地里,那他们也可以帮着家里干些农活,农活干完了,就可在地里玩耍。这里的小草小花,自然生长,他们可以踩踏,采摘,不会有人说他们,因为,小草还会再长出来,小花还会再开,大自然赋予他们自由生长的本领,地头上的草儿、花儿,从来不需要人为栽种,总是在每年的那个时间里,如约而至。蚱蜢、螳螂、蝴蝶、蜻蜓、青蛙……都是他们玩耍的伙伴。
今年上学期,老师让写一篇关于乡村生活的作文,儿子信心满满地说:“妈妈,这样的作文,我是手到擒来!”不知不觉,乡下的姥姥家成为了儿子的“百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