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生活之杂记
9月1日,朋友圈到处都是开学的消息,对于我而言,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周末。由于到处都在开学,以至于早上刷朋友圈的时候,再看了看日历确认是不是周日,你看,我多敬业。一个人的日子,好似每天都这么稀松平常,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好事,年纪大了,更害怕变故,有时想想,就这样子吧,安安稳稳也挺好,可转头一看,好像别人都活得风生水起的,自己不免又有些疑虑,是不是自己太过庸常?
8月的深圳依旧酷热难耐,好在来了一小场台风,没有很大的破坏力,带来了几场雨水,虽然经常掐准上下班的点下,但还是喜欢这难得的凉,也就不再计较这湿脚的鞋了。每次看完书,写个简单的日记,总想着空时好好写一下东西,但拖着拖着也就不了了之,等到再回忆时,能记一二就很不错了,记性真是让人捉急。
趁着这断断续续的雨天,周日的午后来整理一下近来看过的书做过的事碰见的人。
已经好久没有买新书了,7月同事借了五本书,《谁在我家》《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容忍与自由》《步履不停》《独居的一年》,8月在办公室看了一本无主的书《一句顶一万句》。
《谁在我家》是海灵格的书,第一次读他的书,讲的是家庭排序,简而言之就是家庭的爱该如何分配才得当,他的观点是按时间的前后来排,比如一个家庭,妈妈先来,所以父亲应该把妈妈排在第一位,生了第一个孩子,但是妈妈的第一位依旧不能变,生了第二个孩子,那么第一个孩子的地位优于第二个孩子,以此类推,即使有夭折的孩子,也算入内,不能越位,一旦越位便会混乱。有一个案例,某一个孩子想自杀,往前推,最后推出是祖母的一个男友曾经自杀过,种种原因从而使这孩子想替这位从未谋面的人死亡,最后说是这位男友想要得到承认,经过现场推演,找出这位男友(现场角色演绎),大家达成谅解,男孩此时得到解脱,不再想自杀。个人感觉这已经算是灵异范畴了,书中很多心理问题的症结都归为前代某一个死亡的人未得到承认导致的,不仅仅是血亲关系,而是包括任何与你有关系的人,比如前文说的祖母的某一任男朋友。个人并不认可这种观点,这或许就是看书的一大乐趣,你会了解到这个世界上的各种想法,哦,原来这个事情别人还有这么一种看法,可以不认可,但是要了解。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是一位已离职的英国产科大夫所作,当了十几年的产科医生,很多令人捧腹的画面各式各样的奇葩,每天的工作都跟打仗一样。此书适合茶余饭后看,真的可以笑喷,在娱乐之际更好的去理解医务工作者的辛苦,从医者看了更会感同身受吧。
《容忍与自由》是胡适的作品,胡适的这本书现在读起来也还是很有意思,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显得佶屈聱牙,自由这个词,太宽泛,怎样去定义怎样去施行,这说起来都是一个大课题,总归,得有个度,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个度。有的人想要绝对的自由,即只对自己有利的自由,到最后就会演变成自私。在法的框架里行使自由权,当发现“法”是错的,要如何做?这里的“容忍”应该是一种了解,也许了解过后,你就明白了事情原由,你就可以理解对方,还给对方行事方式的“自由”。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观点。
《步履不停》是是枝裕和的作品,笔调缓和,就如给你讲了一个很长很普通的家事。故事从主人公回一趟老家开始,他是一个没有工作的中年男人,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无用男。他终于结婚了,对方带着一个8岁的男孩,女方有工作,身边的人很多人都觉得他赚了,比如自己的亲姐姐。这一次是带妻子儿子第一次回老家,老家只有年迈的父母在家,家里原来有三个孩子,哥哥非常优秀,就是别人家的小孩系列,姐姐从小嘴甜,可想而知,主人公在家里的尴尬地位。很多年前哥哥因为救一小孩去世了,在父母的世界里,一切好似已经崩塌。主人公很少回去,此次回去,父母的家中口中依旧有哥哥重重的影子,只是大家在谈论时有些小心翼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姐姐想要回来要房产,和父母一边一房,可是母亲不太愿意但又不敢明说。当年被救的孩子来祭拜哥哥,这个孩子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出息,他的到来带着低落与不安,每年都有这么一个日子来提醒自己,两边都很沉重,母亲嘴里说着客气话明年再来,可是转身却说,每年来就是想要惩罚他让他记住。家人之间的各种交谈并不愉快,捱过一晚,第二天离开,母亲相送,看着母亲想着父亲,好像一切又都可以原谅。也许这便是难断的亲情吧,有过很多不满,但也有很多不舍。不满的其实往往在于言语的攻击性,再怎么亲近再怎么熟悉,都需要互相尊重,口不择言终成芥蒂。看着这点点叙述,你会想到你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然,如果你不在意,那便是看完了就完了,生活不会有一丝波澜。日本很多的文学作品总能从细枝末节中体味到生活的各种面目,或温暖或冷峭。
《独居的一年》是美国作家约翰·欧文的作品,封面写着村上春树的最爱,看完之后的确不赖。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女主是一位作家,其父也是一名大名鼎鼎的作家,父亲写了一部恐怖儿童作品意外爆红,每年的版权费便足以让他衣食无忧。他身边流连着各种女人。漂亮的母亲一直深陷在失去两个正当少年的儿子的悲痛中,与丈夫早就没有了感情,而女主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生下来了。母亲无法全身心的去爱女儿,几年之后她意外的爱上了16岁的丈夫请来的男助理。爱得热火朝天的两人最后才知道这是女主父亲的圈套,父亲没有阻止他们相爱,反而是听之任之,甚至是鼓励。当然,母亲并没有打算与男助理天长地久,她告诉男助理她要走了,她把儿子所有的照片都带走,她一个人带走了所有曾经的美好,而后几十年,再也没有人看到她。女主依旧和父亲生活,父亲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依旧风流成性招蜂引蝶,女儿也都习惯了,直到女儿发现父亲和闺蜜睡在一起的刹那,她崩溃了,虽然她对一向是到处喜欢拈花惹草的闺蜜颇有微词但并无太大反感,只是她无法接受父亲和闺蜜睡在一起。她很生气,斥责了父亲,不再与闺蜜来往。这两个人也都知道自己做错了求原谅,可惜她无法原谅。恰逢她要去国外宣传新书,回来的时候便接到的父亲去世的消息,忽而感到愧疚,其实内心已经原谅了父亲,只是不肯低下头开口,错过了便是一生。女主去欧洲宣传新书,因为需要作品素材而到红灯区探访,在红灯区亲历凶杀案,因为自己的胆小,妓女就死在自己的眼前,她无法原谅自己,但她匿名把证据寄给了警方,此时她已经是赫赫有名的作家了,怎么样去出面说明?谁会相信她真的只是为了素材而去探访?结果会怎样?人都在无数的不确定中度过,就像她会嫁给一个大她十几岁的懂她的编辑,孩子三岁时丈夫去世。再一次回到从前的红灯区,想探寻当年案件的最终结果,遇上了即将退休的老警察,正是他追着当年的案子,也正是他一直怀疑着这关键证据的来源,他是她的粉丝,看过她所有作品,从作品细节推断出证据的来源,不知是阴差阳错还是命中注定,警察最后去她的国家找了她,就像是童话故事的结尾一样,他们在一起了,祥和的氛围,连两个挚友都不相信。离开的三十多年的母亲回来了,那个16岁的少年依旧还在爱着她等着她,此时他40多,而母亲已经临近70,所有的想念都变成了遇见时的热泪盈眶。而女儿和母亲跨过了三十多年的不解也都释然了,有些事情真的需要时间来化解。
恰巧,《步履不停》和《独居的一年》都是关于如何回忆逝去的人,至亲,怎么会忘得去,曾经那么的爱过。小说中,他们都记得太用力,以至于无法正常生活。退回到繁忙的现实中,也许应该带着回忆好好去生活,然后偷偷想念。因为很多时候只有你一个人记住了,其它人或许不愿记起,你也不必去惊扰,想念经不起大张旗鼓。
《一句顶一万句》太出名了,很多人都看过,这是中国式生活,很多老一辈人相似的坎坷,无论怎么辛苦,大家都努力活下来了,最后还是会死去,大部分都带着遗憾,如果未曾倾诉或者无人倾听,这一生就这样带着谜底自己离去了。有一天我在食堂吃饭,身边有一位不认识的同事说,她家原来有9个孩子,现在留下的只有3个,其它的6个送人了,有的现在还有联系,但有一个弟弟一直没有联系,以前上学的时候还没送人的弟弟老跟着自己,后来家里想去看他,但是那家人不愿意,最后搬家了。听说他偷偷回来找过家人,有人在镇上看见过他,不知道怎么的,他就再没有出现过。那家人是机关单位的人,对他很好,他应该过得好。这就跟小说的主人公命运相似,只是她没有这么幸运,她是被卖了,颠沛流离。幸好遇上了还算仁慈的人家,活下来了,结婚后的生活,一地鸡毛。
简略一说,个中跌宕起伏不再赘述,还是看书精彩。
读书写字总是能让自己安心,由于个中原因,前两月无法买书,待到9月,想买一部想了很久的《追忆似水年华》,这是一大部头,需要“巨资”。8月的生活还是跟以前一样,多出的一件事便是去看了一位学长的毕业影展,7年多没见,再见还是很亲切,电影很好看,希望他一切顺利。一个人看了两部大热的电影《哪吒》《烈火英雄》,我命由我不由天,如此便真好。
9月,不知道会变成怎样,希望能多看看书写写字,如果日子能够安稳些,倒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