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走向战争(三)
吞并奥地利
1938-39年,希特勒开始实现他在1937年霍斯巴赫会议上设定的目标:吞并奥地利,解除捷克斯洛伐克武装。但是,这些成就并不是通过预期的战争来实现的。
尽管希特勒1934年对奥地利采取行动的企图失败了,但纳粹的影响已经深深留在了奥地利。1936年7月,奥地利与德国签订了奥德条约:
- 德国重申对奥地利独立的尊重
- 两国互不干涉内政
- 奥地利的外交政策将以“德国一个州”的立场来考虑
此外,还有秘密条款给予奥地利纳粹分子,比如赛斯-英夸特,在奥地利政府相应的职务。
但是,1938年,当奥地利总理舒施尼格因为忧虑国内纳粹势力的增长而要求访问德国面见希特勒时,希特勒却对德国发动了战争。
舒施尼格被希特勒训斥了2个小时后,不得不同意德方的一系列条件:释放所有亲纳粹罪犯,解除对纳粹党的限制,任命赛斯-英夸特为内政部长。亲纳粹派同时将出任战争部长和财政部长,奥地利与德国的经济系统将被合并。这些条件实际上已经结束了奥地利的独立地位。舒施尼格被告知如果这些条件不能被满足,希特勒将进军奥地利。
舒施尼格在绝望下采取了最后的行动,他宣布将在1938年3月13日进行公投,让奥地利人民决定是否支持一个“自由的、德国化的、独立的、社会主义的、基督教的、统一的奥地利”。奥地利人民只能回答“是”或“不是”。舒施尼格希望通过人们投票赞成来摆脱希特勒提出的一系列条件。
希特勒当然不会让这个公投发生。在获得墨索里尼不干预的保证后,希特勒出动了军队,在1938年3月12日进入奥地利。舒施尼格此刻发现他无法得到意大利、英国、法国等任一国的帮助,不得不辞职。
3月13日,在访问了自己的家乡林茨后,希特勒宣布奥地利与德国合并,并在4月10日的公投中获得99%的投票支持。
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
苏台德是一个山脉地区,富含矿产。在凡尔赛和约中,苏台德被从德国转移给捷克斯洛伐克,以在两国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同时给予捷克斯洛伐克经济补偿。捷克人此后在苏台德强化了堡垒建设来巩固防线,同时捷克也有较为强大的军事工业和军事力量来抵御德国的威胁。
但是苏台德居住了3.5百万德国人。这些人从来没有被捷克斯洛伐克所接受。作为前奥匈帝国的统治国,这些德国人失去了自己的社区地位,沦为受捷克人歧视的难民。尤其在大萧条的冲击下,失业率高涨,他们对捷克人的怨恨更为高涨。
苏台德德国人的领袖亨莱因在这个时期站了出来,要求获得自治权力。他领导的苏台德德国党是1935年在德国成立的。希特勒鼓励亨莱因不断向捷克政府施加压力。1938年4月24日,亨莱因向捷克政府提出卡尔斯巴德计划,其中包括八点要求,包括要求自治和各种特权。
然而,希特勒在一开始并不希望使用武力来对付捷克斯洛伐克。他告诉亨莱因他将在“不久的未来”解决苏台德问题,但并没有承诺任何实际的行动计划。许多希特勒的将领也都认为德国在当时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然而,5月危机改变了希特勒的想法。5月20日,关于德国在捷克边境进行军事准备的流言传了开来。捷克政府因此开始局部动员军队,英国和法国也向德国提出了警告。
事实上,这在当时只是一个谣传。希特勒不得不向列强澄清并无此事。但是他觉得这是一种羞辱,似乎他不得不屈服于英国和法国的威胁。5月28日,在所谓的绿色行动中,希特勒告诉他的将军:“我已决意在不久的将来用武力摧毁捷克斯洛伐克。”
在整个1938年夏天,当苏台德德国人在希特勒的鼓励下不断对抗捷克政府时,苏台德的紧张局势不断升高。9月5日,捷克总统贝奈斯接受了亨莱因的全部要求。但是希特勒支持亨莱因拒绝了贝奈斯的提议。由此,希特勒显然已经志在占领苏台德,而不是要求苏台德德国人的公平待遇。与此配合,德国舆论也开始煽动反捷克情绪,不断播放苏台德德国人悲惨待遇的影片。
也就在这个时期,英国首相张伯伦决定介入干预。张伯伦非常希望避免战争,他三次飞去面见希特勒,希望就苏台德问题达成协议。
在1938年9月15日的贝希特斯加登会议上,张伯伦同意将苏台德地区转交给德国。他努力说服了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接受这个决定。
9月22日,张伯伦飞去戈德斯贝格见希特勒,告诉他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都已经接受了这个决定。但希特勒十分愤怒,因为他实际需要的是一个战争的理由,而不仅仅是苏台德。希特勒告诉张伯伦匈牙利人和波兰人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也要得到满足,并且德国军队9月28日就要进入苏台德。面对这样无理的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断然拒绝,法国也声明将支持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希望依仗自己的军事实力以及盟友的支持来对抗德国的入侵。
当英国和德国都明确表态将支持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希特勒的将领提醒希特勒德军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希特勒不得不要求再次举行会议讨论。墨索里尼作为调停人在慕尼黑主持了一个四方会议。会议同意了希特勒经由墨索里尼提出的方案:德军将在10月1日占领苏台德;捷克人可以自由离开苏台德,捷克的德国人也可以自由迁移到苏台德;切申交给波兰;南斯洛伐克交给匈牙利;德国和各个列强将保证捷克其余领土的独立。
慕尼黑会议既没有邀请捷克总统,也没有邀请苏联领导人。捷克人被告知如果他们不接受决议,他们将无法从英国和法国得到帮助。捷克被迫接受了这一决议,总统贝奈斯几天后辞职。
慕尼黑会议后,张伯伦要求希特勒签订了一个声明,确保德国将通过讨论解决所有国际争端问题。然而,希特勒并不希望被剥夺战争的权力。10月21日,希特勒发布命令:“解放捷克其余领土。”
作为慕尼黑会议的结果,捷克斯洛伐克失去了70%的重工业,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及天然的山区防线和在苏台德构建的许多堡垒。斯洛伐克和罗塞尼亚地区都实现了自治,但还是处于布拉格的控制之下。
希特勒认为慕尼黑条约只是提供了一个垫脚石。从1939年以来,希特勒一直在鼓励斯洛伐克人要求自治。他一直通过法西斯的斯洛伐克人民党领袖约瑟夫·蒂索神父影响斯洛伐克人。
如同在奥地利一样,当捷克新总统哈卡动用军队到斯洛伐克镇压反抗时,希特勒获得了干预的借口。在他的指使下,蒂索立即宣布斯洛伐克独立,并要求德国提供保护。
为了保全斯洛伐克,哈卡去见希特勒,又不出意料地被迫签约,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又交给了希特勒的德国。
1939年3月15日,德军占领了斯洛伐克其余地区。3月16日,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被宣布处于德国保护之下。斯洛伐克在德国的保护下获得独立,而罗塞尼亚则被匈牙利所占领。
这一系列的行动终于让英国的政策发生改变。3月18日,张伯伦告诉英国内阁:“不能再相信纳粹领导人的任何保证。”
对波兰的占领
解决捷克斯洛伐克后,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显然就是波兰。波兰在18世纪就已经被普鲁士、俄罗斯、和奥匈帝国肢解。但是在威尔逊民族自决的理念下,凡尔赛和约帮助波兰重新立国,并将西普鲁士划给波兰,以帮助波兰获得一个出海口。西普鲁士地区的但泽市作为“自由市”由国联监管,允许德国和波兰共同使用。但这种划分方法依然将东普鲁士地区从德国本土分隔开来,这也是德国对凡尔赛和约最为不满的地方。
占领布拉格后不到一周,德国就要求波兰归还但泽,并允许德国控制到东普鲁士的公路和铁路。相较于德国对苏台德地区的主张,这个要求其实并不过分。毕竟,这个地区在一战前还属于德国。但是波兰外长贝克拒绝了这一要求,认为这是对波兰主权的侵犯。
1939年3月,希特勒又要求立陶宛政府归还梅梅尔。立陶宛是在1919年从俄罗斯独立出来的一个波罗的海国家。梅梅尔是位于东普鲁士边界的一块飞地,居住了大量德国人。立陶宛无力抵抗希特勒,仅仅过了四天就交出了梅梅尔。
英国此时决定进行干预。3月30日,英国声明给予波兰安全保证:“如果波兰主权独立受到威胁,而且波兰政府认为非常必要,英国将有义务给予波兰政府所有有效的支持。法国政府也授权我们声明法国将采取同等立场。”
《盎格鲁-波兰条约》并没有吓阻希特勒。他反而感到更为愤怒:“我会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两天后,希特勒就宣布《盎格鲁-德国海军协议》以及1934年与波兰的互不侵犯条约作废。他命令总参谋长凯特尔准备对波兰的攻击计划,即所谓的“白色行动”。攻击计划起初只是准备将战争局限在波兰,并没有准备对英国和法国开战。
墨索里尼此时也不甘寂寞,发动了对阿尔巴尼亚的侵略,试图表现自己独立于希特勒的国际影响力。但是对英法来说,这更像两国间有协调的行动。英法立即宣布向希腊和罗马尼亚提供安全保证。
德国支持墨索里尼对阿尔巴尼亚的行动,墨索里尼也发现他需要希特勒的支持来共同抵抗英国和法国。两国因此签订了《钢铁条约》,承诺将相互在遇到敌对时提供协助。但墨索里尼担心卷入一场全面的对抗,因此私下告诉希特勒意大利在未来三、四年都无法真正投入战争。
即便如此,希特勒还是执意要发动对波兰的战争。在签订《钢铁条约》后,他就告诉自己的将领们:“我们需要尽快做出攻击波兰的决定。”
1939年夏天,希特勒和西方列强都向苏联提出结盟的请求。尽管希特勒厌恶共产主义苏联,并且计划扩张在东部的生存空间,他还是希望在这个时期先和苏联结盟。这可以阻止苏联与英、法结盟,并促使苏联在对波兰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事实上,苏联的确想和英、法结盟。1934年,苏联加入国联,也希望通过集体防卫来限制希特勒的扩张。但是西方列强对共产主义苏联充满怀疑,反而纵容希特勒。法国曾经独自与苏联签订了防卫条约,但在绥靖的慕尼黑会议后,这一条约也已失效。
在斯大林看来,慕尼黑会议无疑是对纳粹的投降。但是他还是在希特勒占领布拉格后向西方列强提出结为军事同盟的建议。但是谈判的过程非常艰难,因为谈判双方都不信任对方。斯大林当时也向德国表示愿意签订一份协议,而德国很快就同意在1939年8月24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在这份条约中,苏联和纳粹德国相互保证在对方国家对第三方的战争中保持中立。此外条约还有一个秘密条款,划分了两国在东欧和北欧的势力范围。波罗的海国家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被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波兰则被两国瓜分。
对希特勒来说,这份协议一位这他可以对波兰动手而不必顾虑两线作战。他也可以从苏联获得需要的原材料物资。这是为实现东部生存空间扩张长期目标的一个短期代价。
而对斯大林来说,他需要抽身对付东方的日本,也希望德国能够与西方列强先相互消耗,还能不断获得德国的物资与贸易。加之苏联在条约中也获得了不错的势力范围。
希特勒并不相信英法会真正介入波兰问题。因此,当英国和波兰在8月25日结为全面军事同盟时,希特勒还是吃了一惊。加之墨索里尼也告诉他意大利无法参战,希特勒不得不将对波兰的进攻从8月26日延迟到9月1日。他在最后一刻向英国提出建议,承诺保证英帝国的利益,以换取英国对德国的行动置之度外。但英国拒绝了这一提议。波兰也拒绝与德国进行谈判。
8月31日,墨索里尼提议召开一次会议来解决危机,但希特勒已经不想再等待。当晚,德国声称波兰攻击了德军在波兰边境的一个无线电站台。事实上,是党卫军乔装波兰军队做出的袭击。甚至为了让这个事件显得真实,他们还在现场留下了几具穿着波兰军服的尸体。希特勒以此为由,在9月1日凌晨4.45发动了攻击。德军入侵波兰,同时轰炸了华沙。
9月3日,英国向德国提出在当日中午11点结束攻击的最后通牒。当他们没有按时收到德国反应时,英国和法国对德宣战。希特勒起初只想将战争局限在波兰,并没有准备投入一场全面的战争。
受到英国的最后通牒后,希特勒继续对波兰发动“闪电战”。波兰很快战败,德国和苏联沿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商定的所谓“里宾特洛甫-莫诺托夫线“瓜分了波兰。然后很快转身来对付西方的敌人。
10月,希特勒提出一份和解建议,但此时英国已经没有人相信他了。但希特勒也此后几个月也并没有对西方采取实际行动,这段时期被称为“欺骗战争“。
欧洲扩张
1940年4月,“欺骗战争“的宁静被打破,希特勒开始对西方动手。当月,德军通过挪威港口登陆,占领了丹麦。5月10日,德军同时进攻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并取得速胜。荷兰在4天后投降,比利时在5月底投降,6月德军已经席卷了法国,英军不得不在当月从敦刻尔克撤退。6月14日,德军攻陷巴黎,法国在6月22日投降。德军此时已经占领了法国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并在其余地区扶持了贝当傀儡政府。
为了实施对英国进攻的“海狮计划“,德军需要夺得对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当年夏秋两季,英国皇家空军都在英国海岸与德军飞机展开空战,就是所谓的”不列颠战役“。就在德军即将取得空战胜利之时,希特勒将重点转向对伦敦和英国城市的轰炸,即伦敦大轰炸,希望以此摧毁英国士气。但英国人一直坚持到1941年中叶。此时,希特勒又希望重拾他扩展东部生存空间的计划,在1941年6月英国还没战败的情况下就对苏联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他希望取得对苏联的速胜后再转身对付英国。但是,对苏联的战争显然大大延长了战争时间,也最终导致了希特勒的失败。
© 本文版权归 pencileatpap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