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读书笔记4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量子力学看起来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但其实量子力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量子力学就可以回答我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在之前的《量子力学读书笔记3之电子跃迁》中,说到了电子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轨道上,当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后,电子会从低能级轨道跃迁到高等级轨道。
同时,能级轨道的周长,与电子波长的半整数倍成正相关,公式可以写成:L=λn/2。这是由阿尔弗雷德·朗德和沃纳·卡尔·海森堡几乎同时发现的。
这里面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当时海森堡还是阿诺德·索末菲的学生(沃尔夫冈·泡利当时也是索末菲的学生),索末菲给海森堡留了一个课题,让他解释反常塞曼效应中的谱线问题。海森堡为了解释反常塞曼效应,人为的设计了一套公式,取量子数的半整数值(1/2、3/2、5/2),就能轻松解释反常塞曼效应。
索末菲对海森堡的搞法不以为然,对量子数除以2的做法毫无道理。后来,索末菲曾评价海森堡:“他确实非常聪明,但他不受拘束的做法令人担心。”以尖酸刻薄著称的泡利,对自己同学的批评则更加直白:“如果某人对宏大的经典物理学体系不是太熟悉的话,那么由他来找出前进的道路说不定会容易得多。在这方面你(指海森堡)有着决定性的优势。但无知并非成功的保障。”
总之,索末菲不允许海森堡将他的发现发表出去,但索末菲依然写了封信给爱因斯坦,向爱因斯坦介绍了海森堡的发现:“这项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各种现象,但其基础相当不明晰。我只能强调其中有关量子的技术部分,你肯定会有你的哲学。”
而就在索末菲与海森堡激烈争论的时候,朗德发表了与海森堡本质上完全相同的想法。当然,朗德也没有为半量子数提出理论依据,他只是说这个方法“似乎可以解开几个有趣的谜团”。海森堡为自己丧失了“第一发表人”的荣誉而郁闷不已。
要彻底理解半量子数的理论依据,需要后来出现的两个理论进行补充: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和玻恩的概率波理论。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认为,电子既有粒子的属性,同时也有波的属性。而马克思·玻恩则认为,电子波函数的物理意义,其实是在一个位置找到电子的概率,概率大小等于波函数振幅的绝对值取平方。
大家都见过波,波会在波峰和波谷之间震荡,波峰是正值,波谷是负值,但绝对值取平方后,波峰和波谷的绝对值取平方是相等的,所以在波峰和波谷的位置找到电子的概率是相等的。但在波节处,波函数的值为零。波节,就是波从波峰到波谷,刚好穿过零值的那个点。然后,我们知道,所谓波长,就是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而一个波要出现两个波峰,波函数必然要穿过两次波节。文字理解可能比较复杂,我作为灵魂画师给大家画一下。

所以,在波函数中,一个波长一定会出现两个波节,或者说,一个波节等于半个波长。这个时候,半整数1/2就出现了。
根据尼尔斯·玻尔的理论,电子只能在能级轨道上活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点想象力。把原子想象成一把七弦琴(或者随便几弦),每一个能级的轨道相当于一根琴弦,而电子不再是粒子,而是琴弦振动产生的声波。
学过乐理知识的人应该知道,琴弦的长度必须是波长的整数倍,同时,琴弦的两端(被固定住的地方)必须位于波节处。只有这样设计的琴弦,当你拨动它的时候,琴弦的振动才会产生谐振(相长干扰)。否则的话,就会产生相消干扰,波会逐渐耗散掉。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能级轨道的周长L=λn/2了,其中n=(1,2,3……),n不能取零,只能取整数倍。我们可以把这个公式稍微变换一下,就知道了λ=2L/n。
这个时候我们要再引入几个公式:德布罗意波长公式p=h/λ,其中p是动量,h是普朗克常数;动量公式p=mV,其中m是质量,V是粒子速度;粒子动能公式E=m(V的平方)/2。
我们可以发现,动量p与动能E是有关系的,只要用p的平方除以2m,刚好就等于动能E。然后呢,我们再把p换成h/λ。最后,我们再把λ换成2L/n。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得到一个电子能级轨道的能量公式:E=(nh的平方)/8m(L的平方)。这是非常简单的代数运算,大家可以在纸上计算一下。
说了这么多,估计大家已经渐渐忘记了标题……这篇文章要说什么来着?咱们不是应该讨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吗?不要着急,现在就解释原因。
玻尔告诉我们,电子只能从一个能级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能级轨道,同时,n只能取整数倍,而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了电子能级轨道的能量公式。当n等于1的时候,处于电子能级轨道的最低级,这个时候我们说电子处于基态。当电子从n=1的能级轨道跃迁到n=2的能级轨道,我们就说电子从基态变为了激发态。那么这个时候,电子需要多少能量,才能完成这样的跃迁呢?
很简单,我们只要把n=2和n=1分别代入前面的电子能级轨道的能量公式,算出两者之差,这就是电子跃迁需要的能量。 ∆E=4(h的平方)/8m(L的平方)—(h的平方)/(L的平方)=3(h的平方)/8m(L的平方)。
我们又知道,能量都是守恒的。电子跃迁需要这些能量,那这些能量就只能从光子那里吸收。在过去的经典物理学里,我们认为能量的吸收和释放都应该是连续性的。但现在,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会发现,电子不能吸收任意值的光子能量,而只能吸收两个能级轨道的能量之差。所以,电子只能吸收特定大小的能量(我们称之为量子化的能量),而光子也只有特定大小的能量可以被电子吸收,其它能量则不会被吸收。
而我们还知道,能量可以被替换成波长,只需要把前面求电子能级轨道能量公式的操作反过来再来一遍(把E替换成p,把p替换成λ)。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光只有特定波长的光波会被电子吸收,其他波长的光波则不会被电子吸收。这些不被吸收的光波,照射到分子上面,又会被反射回来,进入我们的眼睛。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公式代入数字实际计算一下。普朗克常识h是有固定值的,电子的质量m也很清楚,至于L的长度,我们可以让它等于一个中等分子的大小,也就是0.8纳米。把这些数值全部代入进公式中,当电子从n=1的能级轨道跃迁到n=2的能级轨道时,需要的能量∆E=2.8乘以(10的负19次方),单位是焦耳。把这个能量换算成波长,λ=706纳米。波长为706纳米的光,在人眼中是深红色的。如果L=0.7纳米,,那么被吸收的波长λ=540纳米,属于绿光。如果L=0.6纳米,那么被吸收的波长λ=397纳米,属于蓝光。
现在,我们知道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如果分子对绿色和红色的光吸收能力强,那么物体反射回来的光就是蓝色;如果物体对蓝色和绿色光吸收能力强,那么反射回来的光就是红色。这与分子结构、分子大小、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所以,量子力学其实并不复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