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二三事
进入8月,上海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书展。作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书展的活动总是让人充满期待。六年前的春天,我刚到上海,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对于自己的工作与未来,很是感到迷茫。虽然找工作的挫折颇多,但每天仍在坚持阅读与写作。在我的内心里,阅读与写作就像是一团火焰,虽然熹微,但仍是希望它们能照亮自己的人生。夏天来临之时,工作终于安定下来,自己亦不再焦虑于吃饭与房租的问题。而此时,上海书展恰好在举行之中。对于不善游玩的我来说,书展自然而然成为我夏日活动的最好去处。
当即,我便约了位文学好友,一同去书展上玩。好友是位河南汉子,亦是刚来上海,曾跟我同住过一段时间。两人盯着热辣辣的太阳,乘坐着地铁来到静安寺。除了地铁站,便往上海展览中心走去。没有几步,我们便见到一条长龙。排队的人,大多是学生摸样。我们好像排了将近一个小时的队,才顺利进入展览中心。甫一进门,眼中瞧见的人生人海,耳中所听的皆是鼎沸人声,整个会场热闹非凡。
我们没有特别的游览计划,就顺着人潮,一步步走进会场,一步步逛着各个出版社的区域——看着琳琅满目的图书,闻着墨香味,心中真是欢喜无尽。看中了许多好书,亦恨不得都买了过来。可惜,毕竟那时囊中羞涩,没有多少余钱买书,逛了一天后,只买了几本小书。都是些什么书呢?有些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有一本是连环画版本的《聊斋志异》。
此后六年里,自己像是得了购物癖一样地不断买书,家中渐渐积攒了千余本书,真可谓是“买书如山倒”。为了安置书籍,我购买了三个书架,并征用了家中一切可以安置书的空间,如床头柜、窗台等等。其实,安置书不是一件大难事,搬书才是。今年7月,我告别自己居住三年的出租房,搬进新家,光是书籍,就打包了三十个箱子。书比一般的行李要重得多,从六楼搬上搬下,累得像是要了半条命。如今电子产品发达,许多书籍在手机阅读APP、kindle上都有,不买纸质书,亦无不可。虽然自己也拥有kindle,但在上面只限于阅读小说,其他社科类书籍,仍然坚持读纸质书。究其原因,当然不是所谓的读“纸质书才有感觉”或玄之又玄的“手感”问题,而是思想类书籍信息含量大,在电子书上阅读做笔记颇为不方便,以至于效率低下。
逛书展如果只为买书,无疑是一种买椟还珠之行为。书展最值得期待的事情,永远是跟各种各样的作家相遇。不记得是2013年还是2014年的书展了,作家阿城前来举行《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的主题演讲。最初认识阿城,源自于他著名的中篇小说《棋王》。此后,又陆陆续续地读了他的《常识与通识》《孩子王》《树王》《威尼斯日记》《遍地风流》等书。尤其是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是我极为钟爱的一本书。阿城用词之洗练,文字之精妙,可谓是现代汉语之典范。他用古典笔记一般的写法,记录了建国后各类人与事,而其中所传达的慈悲与深沉的思考,更是让人沉思。因此,听到阿城前来讲座,我内心的激动与狂喜,可想而知。活动时间应该是在晚上,因为我记得当时自己背着阿城的几本书,跟着一群人,风风火火地跑进去。待走到活动现场,已经聚集了百来个人,座位只剩下几个。我幸运地找到一个座位坐下,此后还有人陆续前来,最终把活动现场挤得满满当当。到了开始时间,阿城从后台走出,直接坐在台上,亦不多寒暄,很是从容自如地讲起“河图洛书”起来,直到超出活动时间,也没有讲完。及至活动结束,听众们的“汹涌”不已,想要前去索要签名书。阿城皆一视同仁地拒绝了。本来想索要签名书的我,自然也没有拿到签名书。不过,对于我来说,签名并不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除了阿城之外,在书展的国际文学周里,我还有幸见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他的小说《米格尔街》是我极为喜欢的一部短篇集,以少年的眼光打量生活里的一切,既纯净又伤感。在我的印象之中,奈保尔一直是那个活在米格尔街的少年。他来参加国际文学周的活动,似乎是在2015年,那时已经垂垂老矣。我跟朋友一起前往活动场所,在台下的观众席中坐着,远远地望着台上的奈保尔:一副印度老人的模样,似乎是舟车劳顿之缘故,显得非常疲倦。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脆弱,坐在轮椅上。轮到他发言了,亦没有多少几句,很是匆忙。如此伟大的作家,也是敌不过身体的衰老。英雄落寞的模样,让人很感慨。
书展中的国家文学周板块是我最喜欢的活动,其中尤以“诗歌之夜”为甚,活动形式是每位作家。相对于小说,诗歌我了解不多。大概是在2017年,我第一次参加诗歌之夜,场所是一家奢华的酒店,来自国内外的诗人、作家齐聚一堂。在这场诗歌的“浪漫旅行”里,给我最大震撼的是一位俄罗斯诗人。他以俄语朗读了两首自己的诗歌,其音铿锵激昂,即使我不懂俄语,亦不免被其激动与深情所打动。这就是所谓“诗歌的本质”吧,以最为动人的语言,触动内心深处的柔软。
跟往年不同,今年的书展,我的身份有所改变,往年是一位纯粹的观众,而今年公司的作家几本书一齐上市,需要在书展里做分享活动。因此,从六月下旬开始,我便开始跟出版社沟通活动的事宜,可以说是忙前忙后。任务虽不至于太艰辛,但繁琐、细碎之处,往往最考验耐心。从活动开始,到联系嘉宾,再到落实时间,一个环节出现差池,便会给活动带来许多麻烦。据说,2019年的书展活动已经高达1000余场,背后工作人员的辛苦可想而知。
关于书展的事儿,唠唠叨叨地说了许多。有这么一个读书的盛事,对于每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何其幸运?参加一场、两场活动,也许并不能对生活有所改变。然而,读书的意义不就是在于此吗?阅读也许是一种“无用之用”的爱好,但它却让我们在日常生活里,有了“诗和远方”的可能。
刊于《上海航空》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