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
转眼间又开学了,她拖着行李箱站在校门口,是应该说“我来了”还是说“我来了”呢?
她笑了笑,这个当初熬了三年挑灯夜读的目标啊~刚入学时候几乎每个礼拜一都拖着沉重的脚丫子犹如赴刑场般步履艰辛地前行,暗暗自问:这都是为了什么啊?
从校门口到宿舍楼,经过体育馆、文理楼、图书馆...一个学期下来,最熟悉也是唯一熟悉的两条路:从校门口到宿舍楼,从宿舍楼到教学楼。
走在校园,环顾着四周,过了一个年,还是那样,没变;再看看身边路过的人,也还是那样,陌生。
是谁说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的?一个学期过去她还犹如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宿舍四个人,两个富家小姐就几乎神龙不见首尾了,偶尔露个脸。对于她来说,这样也好,省去了不少的麻烦,而另外一个是动漫迷,整天沉迷漫画中无法自拔,各不干扰,倒也有了足够的空间。
看着别人宿舍的团结有爱,欢声笑语,打打闹闹玩成一片的和谐,想想那只有寥寥无几的客套几句言语的舍友情,嘴角微扬的样子掩藏不了心中那几分的羡慕。
所谓的班级,同不同班好像也没差,反正你想修什么课就去上什么课,谁也不管你,反正身边的面孔一直都在换,谁也不认识你。
一个学期的时间,几乎每到周五就往家里跑,期间最烦也最怕的就是家人问候校园生活。对于她来说,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分享的内容,比如兴致勃勃参加的社团交了社费之后,过了几天参加了所谓的迎新活动,实际是社团间的联谊,然后也没了下文。
那个想象中无比精彩的校园生活,就这样平淡无味地过了一个学期,偷偷庆幸着自己的适应能力之强大,在遗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而笙歌。
不知不觉来到了宿舍楼门口,她站在楼下,看着“A栋”两个字:532,我来了。回到宿舍,动漫迷已拜倒在屏幕前,打了声招呼客套了几句,扫扫擦擦洗洗搬搬抬抬...把自己也收拾完毕之后,太阳已落。
本想叫上唯一的舍友一起下楼吃饭,看到她舔屏醉心梦死的样子,还是绕了她吧。一个人回到校园漫无目的地行走,走着走着才发现校园之大,居然还有一间挺有格调的“星期五”。
她抱着好奇的心一边推着门一边对着空气试探地问:您好...您好。
“不好意思啊,今天刚回来,还在整理。”一个眉星剑目的帅气男生在前台站了起来,吓了她一跳。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打扰了,我以为...营业了。”她连忙准备退出。
“没关系,都差不多了,如果你不介意的话,随便吃点?”
“可以吗?”面对突如其来的邀请竟喜出望外地答应。
“嗯,你随便找个地方坐一会先。”
“好的。”她真正地走了进去,关上门,没有如同往常一样挑选靠窗的卡座,而是选择靠墙的一边。她被吸引了,墙上的装饰物除了复古的台灯、抽象的油画和散发着魅力的书,连桌面也有小书架…
她坐了下来,选择了心仪的书,心满意足地阅读。
“你的脑和我的心永远不会一致,除非你的脑不再居于数字,我的心不再居于云雾。”
“除非把语言减到七个字,否则我们永远不会彼此了解。”
...
“看什么呢?笑的这么开心。”他端着两杯咖啡和一份披萨过来了。
“这一本充满智慧又有趣的书,太好玩了。”还没等他坐下的时候她就已经指着书说“倘若真有罪孽这回事,那我们中的一些人是紧随我们祖先的脚步,倒退着造孽。我们中的一些人则过分约束否定我们的子女,超前的造孽。”说完自顾自地一脸满足笑着。
“有点意思。”他点点头,在她对面坐了下来。
“这杯给你。”
“oh!谢谢,谢谢!”看着眼前的咖啡才反应过来自己身处何处,“好香啊,这咖啡。”
“哈哈,还好能喝。”
“这家店,开多久啦?”
“三年多了。”
“这应该是一家有情怀的店。”
“怎么说?”
“装潢很别致很有格调哦,东西做的也很精致美味,明明空间还可以,但从桌椅的数量上来看好像最多招待不超20人。”
“哈哈,除了周五,其他时间限制不超过10个人。”
“任性啊。”
“人满为患啊。”
“为什么周五例外啊?”
“周五哦,意味着辛勤一周的结束哦,多么值得开心和庆祝的一天。”
“星期五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聪明。”
聊着聊着结束了晚餐,“多少钱呢?”她问。
“不用啦。”他摇摇头。
“啊?不行不行。”
“就当谢谢你陪我吃晚餐咯。”
“那,谢谢。”
“不客气。”
“那,我就再刷多一次脸,这本书,可以借我吗?”
“拿去吧。”
“真的?谢谢,太谢谢了,我过两天拿回来。”
这应该是入学以来第一次与陌生人愉悦的用餐之旅吧,不仅仅认识了一个帅哥老板,老板还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总算为平淡无奇的校园生活增多了一道色彩。
2.
说好的两天还书,又过了两天,星期四的下午来到了“星期五”,本来想还书之余再点上一份下午茶好好享受一番。
进门的时候刚好碰到他走过,眼神刚对上的时候,他开口“有没有时间?”
她点了点头。
“帮忙。”他说。
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被拉到前台,听着指挥做着助手,送上甜品端上咖啡...不知不觉下午茶的时间已经结束,而晚餐的时间来临了,人倒是不多,就是有一个忙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人帮忙招待,突然庆幸着招待有限的“能力”。
等到所有菜品都上齐的时候,时间善早,七点而已。
“怎么样?”他也在前台坐了下来。
“还好,人不多,就是不熟悉...手忙脚乱了。”
“哈哈。”
“难以想象,平时你是怎么应付过来的。”
“还好,今天例外啦,个个都没过来。”
“都请假了吗?”
“不是,都是朋友,平时他们都往这里跑,有客来的时候就帮忙,今天一个个都玩去了。”
“哈哈,免费劳力啊。”
“说来就有点长了。一开始只是想要有个可以偷闲的地方,然后聊着聊着就变成这么一家店了。”
“你们可真够奢侈的啊。”
“为了生活啊。”
...
“今天生意还不错哟。”突然有个女声出现打断了他们两人之间的对话,抬头的时候已经走到眼前,破洞牛仔裤,白色T恤,吸引住她的不是样貌,而是散发出来的气质。
“你好好感谢这一位原来是客人却被留下帮忙的叶小师妹吧。”他说完就往厨房走去了,留下面面相觑的两人。
“今天麻烦你了,谢谢哈,待会给你做好吃的。”她一边说着一边来到她身边,放下了包包,洗了手。
“不会不会,举手之劳。”老板的离席让她有点局促,连说话都打结,巴不得赶紧有人过来买单打破两人间的尴尬。
“喝不喝咖啡,试试我的手艺。”米亚的热情让她不再那么紧张,略略轻松。
“好啊。”
“对了,我叫米亚,怎么称呼你啊。”
“我叫叶然。”
“蛮好听的名字。”
“谢谢。”
“大一还是大二?”
“大一。”
...
在米亚的主导下展开的对话,如果说老板是一个有趣的人,那米亚就是落落大方的知性美女了。
两个人聊的不亦乐乎的时候,老板端着美食出来了,冲着她们挑着眼说“边吃边聊呗。”
原来老板是“大六”的师兄,法律专业,研究生在读,社会心理学,只为个人爱好。明明可以做着与身份与外貌与气质相符合的律师,却更加愿意开着小店,过着不紧不慢的生活,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学着自己喜欢的专业...除了这一家“星期五”外,还有三四家店在其他地方,简直就成为膜拜的对象。
以前师兄师姐们时不时外出找地方消遣,其实就是找个舒服的地方呆着,后来机缘巧合下得知这个店面,说反正都需要消费,不如找一个固定地方,就这么任性,然后就有了“星期五”。
一开始只为招待自己,后来想着平衡下租金费用,就重新装潢之后正式开业。说到的开业又是任性,不做宣传不做推广,还有各种不成文规定。
比如:每个月的第一个礼拜五不营业。
比如:每个月的第二或第四个礼拜五可预订生日或表白用途的包场。然后还不能肆意玩耍,只能小酌。因为打扫很麻烦,哈哈。
比如:有限的菜单选择,饮品只有咖啡和白开水,包场也是鸡尾酒和柠檬水,哈哈。
...
米亚是大四的师姐,管理学专业,备研中。一进校门不久就被火眼金睛的师兄发现,浪漫告白后虏获芳心,原来这家店还有另一个深意是陪伴。
后来才知道“星期五”还有三位常客,一位是大师兄的朋友,另外三四家店面的管理者,时不时也回来偷闲;一位是师兄的弟弟,大三;还有一位意想不到的是,她的辅导员居然也是他们阵营的人员之一。
“啊,快十一点了啊。”
“你先回去吧,这里我们收拾就可以了。”米亚说。
“麻烦你们了,谢谢大餐招待。”
“好久没聊的这么畅快了,有空多过来找我玩哦。”她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米亚不舍地拉着她的手说。
“好啊。”
听着他们说着“星期五”所发生的一切,那简直就是校园生活的乐土,她带着轻盈地脚步往宿舍地放向走去。
看似不变的表面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过了一个年,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3.
原来周一的早上都是磨磨蹭蹭被催着出门,今天倒是一大早就起床收拾准备好了吓了父母一跳,因为她心心念念着新大陆的“星期五”。
周一:上午两节,下午两节,晚上两节。
周二:上午四节,晚上两节。
周三:晚上两节。
周四:无。
周五:上午两节。
终于等到周四,午睡过后,起来捯饬一番,拎包出门。
“嗨~”她推着门,探出头对着坐在前台的米亚打招呼。明明迫不及待,到达的时候却不好意思了。
“快进来,有东西喝。”米亚一看到她,热情地招手让她赶紧过去,而她一听到回应便呲溜一声就到跟前。
“试试,网红的芝士草莓。”米亚倒出一杯递给了她。
“哇~好好喝啊。”她眼睛发亮地赞美。
“好喝吧,有人从中午研究到现在。”米亚说着指了指后厨的身影。
“太厉害了~”
“怎么那么多天没过来啊?”
“周末回家了,然后天天有课。”
“这么恋家啊。”老板从后厨出来,插话说。
“在学校也没事嘛,周末就回去咯。”
“舍友呢?”米亚接着问。
“两个经常不在,一个动漫迷。”
“男朋友呢?”
“没有啦。”
“要不要帮你找一个?”老板邪魅一笑地搭腔。
“老板...”她双肩膀一沉,转过头无奈地看着老板说。
“别叫老板,别叫老板,跟他们一样,叫我恺霖。”
“你大我那么多,恺霖哥。”
“也行。”
“那你平时都在干嘛?”米亚接着说。
“上课啊,然后看书看电影,周末就回家或者找朋友玩。”
“你把大学当高中啊。”
“好像有点像哦。”她有点恍然大悟地回答。
“你才知道啊。”
“也还好啦。时间自由充裕,爱干嘛干嘛,反正也没有人干涉。”
“大学四年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很多人总以为时间很多,最后浑浑噩噩地过了四年,等到就业的时候就一脸的迷茫不知所措。”
“嗯,有时候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然后却不知道也找不到应该做什么。”
“我刚进来的时候也跟你现在差不多,有点无头苍蝇的样子,还是身边的这一位指出了明路。”米亚一边说着一边指着在一旁清洗榨汁机的恺霖。
“他告诉我说,你可以看看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或者以后想要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然后一步一步地去靠近,如果什么都不知道不懂的话,那就好好看书,多读点书,多出去看看旅游看看世界。”
“然后从此我就给自己找了一个麻烦,帮人家选书买书,还做好旅游规划带人家去玩...”站在一旁的恺霖调侃地搭腔,米亚随手拍了他一下。
“有意见,是吧?”米亚故作生气似的对着他说。
“谁说的,我不知道多乐意。”三个人哈哈大笑。
“以前的我们目标很清晰,就是为了成绩为了升学,而大学突然到来的自由可能让我们不知所措而产生的迷茫。其实呢,四年的时间是非常珍贵的只属于我们的小天地,可以肆意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很多人都不懂得珍惜这美好时光,让它流逝。”
“有时候就是提不起劲,就好像听课一样,听不听好像都没差,不挂科就好了。”
“一件事有没有意义呢,就得看自己要不要赋予咯。你说上课有没有劲,就得看自己从哪个角度去看了。”
“怎么说?”
“比如每天学习30-60分钟英语,四年后毕业的你会变成什么样呢?比如去国外旅游,可以与当地人简单对话,更好地融入和了解当地人文情怀;比如可以真正去阅读一本原著而不是依赖他人所理解的翻译,不是更好吗?很多事情看似没有意义,只是还没到意义浮现的层次罢了。”
“有时候看不到尽头,就容易轻言放弃。”
“所以呢,把你脑袋瓜的杂念先抛开,不要去想太多未知的事情,先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好好读书,享受生活,最怕的不是开始,而是中途放弃,因为坚持很难。”
“自律。”
“是的。空虚、迷茫、看不到未来...大多数都是因为时间太充裕而虚度。”
“微博上有句话:读书和健身,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哈哈。你晚上没课是吧?在这里吃呗。”
“会不会打扰到你们啊?”
“一点都不会,多你一个不多。”米亚指着门口“看,有人来了。”
“辅导员。”她瞪大双眼看着眼前的人说,对方微微一笑表示礼貌回应,很显然猜的到是自己管辖的班级的同学,却不知道是谁的尴尬。
“看看看,有人又不尽责咯,连自己学生都不记得。”米亚调侃着。
“就你多事。”辅导员笑着说。
“没有啦,我也就刚开学的时候见过辅导员两三面而已啦,也都没说上话,平时也都没什么事需要请教...”
“你看看你学生多好,还在帮你开脱。”米亚说。
...
她坐在一旁喝着芝士草莓,然后看着他们三个人互相打趣玩闹也乐的不行。高中的时候班主任总是说“高中的友情是最珍贵的,因为小时候懵懂,过家家;大学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毕业后也分散东西南北,最后留下的朋友基本都是高中时代的朋友,纯真。”她一度认为班主任说的话灵验了,然后现在看看身边这三个人,或许还有例外。
“晚上吃什么?”辅导员问。
“还没买,去看看吧。”恺霖转过头对着她和米亚说“你们俩呢,有没有想吃的?”
“随便。”米亚回。
“都好。”
“走吧,我们。”收到回复的恺霖摇摇头,叫上辅导员就出门了。
“没想到平时看起来风度翩翩,一表人才的辅导员也有逗比的一面,哈哈。”
“那都是假象,他那个人,蛮好玩的。”
店里客人不多,就两桌,五个人,点了东西之后也都不用招待,她们两人就一直在前台闲聊。聊天过程中才知道原来恺霖和辅导员、还有那个还没出现的师兄都是篮球队的。当时经常一起玩的有七个人,其中一个跟辅导员同届,毕业之后回了老家发展,恺霖毕业那年,又走了三个。
“星期五”承载了他们几个人的回忆,以前每个月第一个礼拜五,他们就会聚在这里,高两届的回老家发展的大大师兄还来过两次,等到恺霖那届毕业之后,各自发展各自忙活...
“好可惜。”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相聚总是短暂的,离别总是伤感的,却也因此,我们才懂得了珍惜。”
“星期五之所以叫星期五,也是一种回忆一种纪念吧。”
“嗯,是啊。”
“后来呢?篮球队不是还有新生加入吗?”
“有啊,他们现在偶尔也还会打球啊,但情感不同了,或者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对过去的执念。”
“星期五真是装载着满满的故事啊。”
“那简直就可以出书了啊。”
后来才知道,辅导员本来是两个月后的5月20号领证,结束七年的长跑,然后因为双方家庭事宜谈不拢而告终。比如女方父母坚持房产证上加上女生的名字,因为婚后按揭是双方共同承担,然后辅导员父母不同意,说首付和装修都是男方...最后辅导员一个电话说:婚,不结了。
成人的世界太复杂,或许说的就是如此吧,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刚听到辅导员的感情经历的时候,她困惑不解地问“为什么?难道真有七年之痒吗?在一起那么多年的感情败给了现实?”
“所以说,你还小。结婚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还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你以后找男朋友呢,也需要看看他的父母相处的状态,比如他爸爸怎么对他妈妈的吖,因为他以后很有可能就是那样对你,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了。”
“不明觉厉啊。”
4.
这让人无语的课程安排,每到周四下午就往“星期五”跑,呆个足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跟大家都混熟了。
“然然,给你的。”她收拾着前台,站在身后的米亚叫了她,递上了手中的礼物。
“什么啊?”
“拆开看看就知道了。”
“员工制服啊。”她兴奋地说。
“还没问你,愿不愿意加入我们呢。”
她紧紧抱着衣服,点了点头,激动地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夏天,每到礼拜五的时候,我们过来就会换上这件衣服。这不,夏天快到了。”
“谢谢姐姐。”她一个箭步向前,拥抱了眼前的人。
“很高兴有你的加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三年多了,第一次有新朋友加入。”
或许对“星期五”来说,只是多了一个人,但是对于她来说,却是大学生活真正的打开方式,她终于找到了属于她的组织,她的大学,她的意义。
“您好,请问几位?”有人推门进来了,心情愉悦的她连声调也提高了两度,却得到冷漠的蔑视。
“哦,你们还没见过哦。恺霖的弟弟:恺言。恺言,这位是叶然,以后会经常跟我们一起玩。”米亚介绍着。
“哦。”恺言随意应了一声之后就直径走过。
“他对于陌生人总表现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其实是害羞,过几天熟悉之后就不会了。”米亚说完,两个人会心地笑了。
周五的这天,她没有回家,因为晚上有人包场,听说是生日,还有表白。她等着做吃瓜观众。下了课的她马上回宿舍换了衣服就来到“星期五”。
一下午的准备,在鲜花、气球、灯光、音乐的烘托下,“星期五”萦绕着浪漫的氛围,客人陆陆续续地到来,而他们有序地安排着一切,终于迎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表白的成功让她也感动一把,跟着大家一起起哄“亲一个,亲一个...”
客人都离开之后,米亚说“恺言,太晚了,你先送然然回去。”
“没关系,收拾完再走吧。”她回复着。
“你先回吧。”恺霖开了口,然后推了推隔壁的弟弟:“恺言。”
“可是...”她话还没说完,就被恺言打断了。
“走啊。”
她拎上包,说了声“拜拜”之后就走出了门口,恺言已经站在门外等候,听到她出来的声音就往前走,她跟在他身后,上了车。
“住哪?”他开口了。
“蓝庭花园。”
她在脑海中努力地搜索着各种话题准备打破两个人之间的沉默,“之前过来的时候都没见到你,你平时很少来的吗?”
“还好。”
“今天晚上的生日办的很成功耶,男生表白的时候,好多个女生也都感动流泪了。”
“嗯。”
她放弃了,与其尬聊,不如看看窗外,听听音乐。
“到了。”他说。
“谢谢。”
5.
她去“星期五”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有时候周末也呆在那里,跟着大家一起聊天哈拉打趣,后来也才知道,为什么“星期五”下午两点才开始营业。
早上的时间是属于私人的时间,比如恺霖需要时间研究课题、写写论文,偶尔和辅导员跑跑步、打打球...而米亚的课程和辅导员的工作也都是安排在早上居多,大多数同学在没课的早晨也会选择舒服的被窝。
随着频率的增加,越来越熟悉越来越融入“星期五”的生活。一去到,有客人的时候就直接开始招待,开始帮忙,开始工作,几个人毫无规章的随意变成有序的节奏;没客人的时候翻着书,聊着天,品尝新品...所谓的学习和生活两不耽误,或许就是如此吧。
“聊什么?”恺言推门进来,看到坐在一旁聊的尽欢的几个人说。
“刚刚然然说......”辅导员重复了他们的对话内容。
“哦...哥,给我弄点吃的。”恺霖起身往厨房走去,他也跟着过去。
“这人...应该叫墨言才对。自以为是的腹黑样子,没句好话。”看着他们兄弟离去之后,她撅着嘴说。
“你们两,小孩子一样,见面就斗嘴。”辅导员说。
“哪有,是他不好好说话好吗?老是一副耍帅高高在上的样子。”
“还好吧,他在店里可迷倒不少女孩子哦。”米亚说。
“那是装出来的假象。”
“你们还要不要吃点什么或者喝什么,哥说顺便。”恺言从厨房走出来说。
“恺言,来来来。”辅导员说,等到他走过来时接着说“我们然然哪得罪你了吗?”
“没有啊。”他一脸懵地回答。
“那你干嘛老是欺负她呢?”
“哪有?”
“没有吗?是谁昨天无缘无故骂我的?”
“无聊。”
“你们看看,他就这样。”
“恺言,昨天发生什么事啦?”米亚问。
“那傻b,过马路都不用红绿灯的,不用看车的。”
“你说谁是傻b啊。”她瞪着他。
“恺言,有客人。”辅导员说,恺言转过头一看,就转身招呼客人去了,留下还在气鼓鼓的她。
生活不总是如愿,但总有如意的时候,比如一场突然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