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浩峰,写在《刀背藏身》撤档之后
文/北鬼
电影类型片划分诸多门类,早些年中国电影以武侠片独大,出力最多就是香港武侠电影,胡金铨的写实主义在他离世后没人传承,后起之秀徐克便玩起了浪漫主义,美则美矣,少些电影的本质在里面,全然是吸引人的商业片了。徐浩峰另辟蹊径,将技艺与武侠相结合,更细致的在电影中讨论武艺本身,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胡金铨现实主义的反复,只不过更具个人风格罢了。

徐浩峰此人对武侠电影的评析让我极为佩服,他的评论往往一针见血,指出以前的武侠电影只是几个演员在荧幕上的跳舞,说词主要见著《刀剑星辰》,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翻阅。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首作是纪实文学《逝去的武林》,后作武侠小说《国术馆》,然后执导拍摄了《倭寇的踪迹》和《箭士柳白猿》,并凭借《倭寇的踪迹》入围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

很多人都看过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但除了电影从业者,鲜少有人去关注编剧是谁,而该部的编剧,就是徐浩峰,他凭借此片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 而此时徐浩峰40岁。
《一代宗师》我已经来回看了数不清几遍,但都是比较肤浅的喜欢,觉得镜头和灯光太美,电影中梅林茂的背景音乐也专门收藏来反复听。前段时间遇上另一个编导,她也很喜欢这部片子,两相讨论后,她更喜欢编剧对宫二这一角色的塑造,宫二的仁孝与爱恨不多一尺也不少一寸。徐浩峰再往后便执导拍摄了《师父》,也正是这部片子让我爱上了宋佳。有人说徐浩峰是直男癌拍直男癌式的电影,简直是天大的误会,这里我一定要为其正名,徐导对女性角色的抓写丝毫不差李碧华,“润物细无声”式的女性角色是其一大特色。

接着便是《刀背藏身》,后续之作还有《诗眼倦天涯》。《刀背藏身》在2017年就已经在台北金马电影节展映,内陆一直没有上映,直到前段时间确定7.19上映,但兜兜转转,片方最后还是因为市场原因撤档,无论是“技术原因”还是“市场原因”,最终隐于“不可说”,但说到底,就在于当下中国政治与经济大于艺术。

徐浩峰电影的最大特征表现为真实,即复现武侠功夫的每一招,在电影《师父》中,片尾廖凡的巷战便是如此,廖凡饰演的陈识需把所有人撂倒后才能逃出,这一段除了交叉剪辑形成不同景别外基本不作功夫上的删减,保留所有的交战细节。在《刀背藏身》的纪录片《心思刀理》中,完整记录了徐浩峰亲身教导演员武侠功夫的经过,徐浩峰在讲述技艺动作的同时还详细解释为何如此,不如此又会怎样,颇有师父带徒的意思,可见徐浩峰对真实的要求已经控制在电影表现的演员本身,不仅要演员们知道怎么耍,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耍,倒不妨说徐浩峰对电影武技真实的追求是徐浩峰对物质现实追求的映射。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另一位对武侠电影颇有造诣的武术指导桑林,曾在《绣春刀I》和《绣春刀ll》中担任动作设计,并因此获54届金马影展的最佳动作设计奖,后根据《绣春刀》电影中撰写了《电影动作设计》一书,详细的对电影中的动作设计理念及方法进行全面揭示。桑林作为一名武术指导,也曾尝试去拍电影,有一部作品名为《百家拳之关门弟子》,只是仅在CCTV6播出过未曾登陆院线。网友对此部电影褒贬不一,优在电影动作的表现,差在剧情和表演,可见桑林的优势更在于武术本身。由此对比桑林和徐浩峰,二人同是电影武术界极有名望的人,不同的是桑林偏向纯粹的武术设计,而徐浩峰在武侠中加入故事,武侠与故事的融合使得中国传统功夫更具骨肉,从而开辟出独具特色的徐氏武侠。
往前看,在徐浩峰拍写实主义武侠的时候,徐克还抓着《狄仁杰》系列不放,而张艺谋的《影》更偏向于形式主义,他的重点不是武侠,而是新颖的电影表现形式,武侠只是张艺谋借此表达的一个类型。坦白说,武侠片这一类型重拾往日辉煌似乎不太可能,一方面国家富强已不需要此类影片振民心,另一方面,时代不再,如今已是特效的天下,把武侠的实战性完全与特效相融合的导演人才尚未出名。所以徐浩峰的徐氏武侠目前成了武侠电影传承下去的一个重要支点,武侠片能否重创体系,且走且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