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要大结局了,下一部剧看它,绝对不会让你们失望
要说这个夏天哪部剧最火,说是《小欢喜》应该不会有人有异议吧,《小欢喜》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广大关注,尤其里面三个家庭之间的不同教育方式,也引发网友热议。
方一凡在妈妈的怒吼和爸爸的理解之下成长成了一个除了成绩不好,情商很高,心里有爱的男孩。
而英子在妈妈全包围式的关爱之下,最终承受不了而抑郁。
季杨杨因为父母从小不在身边而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有些生疏,后面经过父母不懈的努力,一家人其乐融融,而季杨杨也因为妈妈的病一夜之间长大。
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体现了中国教育的百态,引发了无数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共鸣,这也就是这部剧的成功之处,让家长们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为社会带来了正能量。
说起教育方式,忽然让我想起了一部犯罪片,里面凶手无差别杀人到底与父母的教育有没有关系,父母应不应该负责人这两个话题一直是人们所争议的点。这部剧就是引起社会关注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基于一起枪杀案展开故事,通过凶手、受害者家属、凶手家属以及旁观者的角度去探讨问题,故事主题既深刻又富有现实意义。豆瓣评分9.5分。
最近,又一部精彩纷呈的华语剧集《噬罪者》诞生,和《我们与恶的距离》有着一样的的魅力,所探讨的主题也相似。

同样是关于“罪与罚”的议题,这部剧与《与恶》有着相同的题材。
都是以一桩命案为起点,探讨公众舆论对待犯罪者的立场与态度。
主题与风格相近。
甚至连海报都很相像。

有朱玉在前,后来者自会有很大的压力,被拿来对比是不可避免的。
票票原本也略有怀疑,在《与恶》的高分压力之下,这部《噬罪者》如何撑得起观众的期待?
豆瓣8.1,还算不错的分数。
但比起前者的9.5,明显还是差了一截。
此时很多人自然会想问,那这部剧,是否还有看得必要?
其实,与其将两部作品视作撞题的竞争者,不如看作是同一个话题的接力。
放在一块儿对应着看,反而能激发出更多思考的空间。
两者其实是互补的。
《与恶》中的犯罪者,是个被判了死刑的无差别杀人犯。
一声枪响,尘埃落定。
因而故事更多是围绕后续罪犯家属与被害者家属的治愈与和解。
而《噬罪者》则从另一端走起:
如果犯罪者被判的不是死罪,一旦刑满或假释出狱,将面临什么样的社会处境?
而作为旁边的我们,又该如何对待?

剧中的男主角叫王翔(庄凯勋 饰),他原本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助理教师。
但是,他却因为涉嫌杀害一名女高中生,而被送进了监狱。
美好前途就此终结,他的余生都将被打上“杀人犯”的标签。

如今十二年过去,王翔终于能够假释出狱。
但,十二年的与世隔绝,足够让一个人与现代社会脱节。
他所要面对和适应的,完全是另一个崭新的世界——
首先是与外界的接触上,他入狱之前,还处于靠写信来传递信息的时代,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手机、电脑、网络,都得从头学习。

其次,身为一个有自理能力的成年人,王翔必须找一份起码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可惜有犯罪记录在册,使得他屡屡被理想的工作拒之门外。
最终,在亲人的介绍,并且隐瞒了犯罪史的情况下,他才勉强找到一份私人司机的工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王翔必须再一次融入自己的家庭生活。
王翔的母亲和弟弟,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不会介意他“杀人犯”身份的人。
但是,他们的过度保护,以及过多的关心,反而使得他浑身不自在。
除此之外,弟弟的女朋友不经意间表现出的恐惧和害怕,对于王翔来说也是一把把无形的刺刀。

凡此种种,都是王翔作为一个“前杀人犯”,所需要克服和适应的难题。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个个严峻的挑战,甚至关乎存亡。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
詹姆斯·惠特摩所饰演的老布,在监狱中待了大半辈子。
当他熬到年老,终于有机会出狱之后,他却选择了在旅馆结束自己的生命。
因为这个崭新的世界,早已在无形中把他排除在外,而他也没有心力再去适应这个花花世界的诸多规则。

发现了吗,入狱又出狱,对于一个罪犯来说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更好的开始。
用剧中的话来说,这只是两种不同的“不自由状态”——
在狱中,不自由的是身体。
出狱后,不自由的是心。
而心灵的不自由,往往比身体的不自由更加不自由。

在台湾,对于王翔这类人还有一个专门的称谓:更生人。
这代表了社会对他们给予的期望:希望受刑人在出狱后,都能更新自己的生活。
但是,“更生”与他们而言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并不是。
来自各方的偏见,永远是阻止他们“更生”的最大障碍——
雇主家里丢了东西,首先被怀疑的便是这些“更生人”。
普通的民众,会把“杀人犯”的帽子一直扣在他们的头上。
新闻媒体,会说更生人“再犯罪的几率高”。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就连这些“更生人”的家人,也会对其他“更生人”抱有歧视与偏见。
你不要和那种人(坐过牢的人)在一起
在剧中,还用了一个相当讽刺的桥段来呈现这种偏见。
身为私家司机的王翔,在一次行驶路上,偶然救了一对出车祸的母子。
他的这一行为被雇主家的小女孩拍下来,上传到了网络上。

虽然看不清正脸,但是一夜之间,他成为了人人称赞的“英雄哥”,被电视台和网络大肆报道。
只可惜,好景不长。
当这个“英雄哥”的真正身份曝光之后,所有人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什么救人的行为,发生在普通人和“前杀人犯”身上,就会有天壤之别?
为什么“好人”与“坏人”的评判,只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情感?
一个已经受到惩罚的罪犯,为什么在出狱之后也不配拥有自由的权利?
以上这些振聋发聩的疑问,便是此剧的主创抛给每一个观众,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以前都说他是好人
现在知道人家以前的事
就对人家大改观 说他不是好人
他是不是好人
凭什么是你们来决定
我都已经接受惩罚了
像我这种人
是不是应该
也要有自由的权利
《噬罪者》这个故事,主要是想要透过一个更生人出狱后,如何慢慢回到生活的过程中的故事,让大家思考虽然主角看似犯了错,但事情真相是否真如大家所见,背后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同时也要让大家看见生活里,本来就存在着很多复杂的人性。”
的确,人性是复杂的,也是在流动和变化的。
那些犯过错,并且受过责罚的人,有可能变得一心向善。
相反,那些致力于将“坏人”打入万劫不复境地的人,也有可能心存歹念。
因为,他们在振臂疾呼、释放极端情绪的时候,已经悄然变成了“坏”的一部分。
而《噬罪者》这个剧名也别有含义,《噬罪者》一词来自18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职业—食罪者,他们的工作是在葬礼上吃喝,并借此将亡者的罪孽转移至食罪者身上,以让亡者安息。而剧名如此的安排,或许正暗示了真相:晓君并非王翔所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