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不再聊天时,我们要聊些什么?
社交网络的便捷与及时,让我庆幸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可以找你想找的人,说你想说的话,倾诉自己、倾听对方。可以找到一切沟通的渠道与宣泄的出口。
譬如认识新同学,结识新朋友,互相点赞,评论互吹,逢年过节发个红包,遇上生日送个祝福。问事情、开玩笑、谈人生、聊生活,如此过去百十个日夜,原本波动的聊天频率也渐趋稳定。在现实世界中,见面依然可以真诚地、简短地寒暄几句;在对话框中,互动的热度则开始渐渐冷却,从此,没有特殊的事由,便心照不宣地互不打扰,各自安好。
不得不佩服“点赞”这一伟大的发明,它足以让趋于冰点的人际关系重新回暖,即使是一段从添加好友那一刻就开始保持沉默的关系,只要通过锲而不舍的“赞”似乎就能免于从列表被删除。同时,“赞”也能为一方想要发起的聊天话题提供一个信服的理由,为失联许久的朋友找到一个沟通的契机。
我很欣赏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所提到的那句“极力摆脱不被重视的平庸”。换言之,我们在社交场域中多少带着些“渴望被认可的卑微”。当然,我们完全可以用“自信”“做自己”之类励志的话语加以反驳,以培养“高质量独处”的能力来摈弃那些外界对你的标签式认可。可依我看,我虽然相信高质量独处是存在的、合理的,但是不大相信这种独处可以完全不受外界影响。也许是个人修为所限,目前我仍未达到这般高度。因此才会格外珍视如钻石般璀璨的日常沟通。可若是当点赞成为一种习惯时,即时沟通似乎就会变得尴尬。
若是离开象牙塔,这份尴尬或许会越积越多。毕竟大家都很忙的,若是没来由地找人说上一通,多少会让对方一头雾水吧?高兴时想找人分享,失落时想找人吐槽。可转念一想,对方似乎......也没义务听你讲这些。于是便会脑补出这么一出戏:“人家一天也挺忙的......人家只是客气一下,就别打扰了......说了也没用,还不是传递负能量......算了还是不说了。”
当我这么想的时候,和任何人说话大概都是一种折磨,包括家人,至于你要说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当然,这只是基于我个人的偏见,我希望这种理解在他人看是错误的。即时通讯的强大简化了人们的沟通程序,却为每条消息留下了无数个“空白”,于是聊天这一行为就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召唤结构”。而为了消解这些“空白”,我们发明了万能的表情包和“哈哈哈”(最好3字以上)。可以贯穿于聊天的任何阶段,甚至消解掉聊天本身。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没有合适的话题与契机发起沟通,那么沟通又将如何存在呢?